刘冬冬,李苏航,苏玉婷
(1.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
确保南水北调中线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陕西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陕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及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1],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职责。
1)完善水源区保护法规制度[2]。新修订颁布实施《秦岭保护条例》,修订《陕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出台《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陕西省秦岭水土保持专项规划》《陕西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陕西省渭河、汉丹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制定汉丹江流域(陕西段)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通过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夯实生态保护基础,法制化、系统化推进丹江口水源区保护工作。
2)加强环境监管,防治水污染[3]。推进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监管制度,开展汉丹江污染源整治、汉丹江流域水质保护、县级以上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执法检查等,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922 家,累计关停转迁了400 多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扎实开展城市、县城建成区内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封堵污水直排口工作,实施县级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加大重点排污行业废水深度治理,城市建成区内持续保持黑臭水体零记录。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9.4%。
3)大力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4]。“十三五”期间,陕西省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项目为主渠道。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创建水保示范园等为抓手,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减少坡面冲刷、泥沙下泻,涵养水源、保护水质。据全口径统计,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77 km2,落实投资19.69 亿元,建成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6个,省级示范园8 个。同时,不断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督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实时动态监管全覆盖。
4)深化河长制,全面开展河流整治[5]。陕南3 市共设立河湖长7755 名,实现四级河湖长全覆盖。定期召开河湖长会议,切实推动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尽责,加大巡河、护河、管河力度。先后开展汉江清澈行动、“携手清四乱、修复母亲河”等多个专项行动,共核查销号水利部、省河长办交办问题204 个,清理非法采砂点11 个,制止非法采砂26 起。加快汉丹江及中小河流治理。“十三五”期间,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36 个,综合治理河长180.4 km。结合防洪保安,同步推进沿江绿化、水土保持、水景观建设,沿岸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5)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加大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建立了重点排污企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建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积极开展尾矿库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保证长期安全环保运行。防范危化品运输风险,确保饮用水水源供水安全。稳妥处理了2016 年以来,年均发生4~5起危化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导致的突发环境事件。
6)推进生态补偿[6]。2008年起省财政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机制,陕南3市28个县区纳入补助范围。2020年省财政下达陕南3市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9.9亿元,占到全省80.33%,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其中用于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不低于30%。
1)水源区涵养保护缺乏项目支撑[7]。2007年~2016年,陕西省先后开展两期“丹治”水保治理,完成总投资38.92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74 km2,对控制水源区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水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7年5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丹治”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但未安排中央专项资金实施。专项项目的断档,使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水平难以稳步提升,各项效益难以长期稳定发挥。
2)水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任务重、压力大[8]。尾矿库、危化品运输等区域、行业的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汉中市境内316等国道,水环境风险防控难度极大。安康市部分总氮依然偏高,干流瀛湖达到中营养化水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历史欠账较多,治理资金缺口较大。
1)工业污染综合防治。优化企业管理,强化企业监督,全面实现标准以上废水排放。
2)城镇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运。因地制宜改造城镇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稳步推进污水达标排放。
3)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大力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常识,积极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科学完善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可回收垃圾资源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4)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要求,逐步实现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暂存、处置全覆盖。
1)种植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生态净水建设工程,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提升田间白色垃圾回收处理能力。
2)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流域内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全面取缔养殖活动。
3)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陕南三市加快实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工程,建立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体系。
4)县城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改善水生态质量。
1)湿地恢复与修复。加快实施受损退化湿地、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关键区域修复工程,着重开展栖息地恢复、地形整理、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河流湿地地貌和植被恢复等工程。
2)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加大水生野生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力度,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
1)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坡改梯、坡耕地造经济林等建设项目,重点关注远山地区、沟道上游地区和严重水土流失地区,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2)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人口稀少山区实施封山禁牧和生态移民,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
3)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逐步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对所有天然林实行保护,禁止毁林开垦等行为。
4)退耕还林。积极推进25°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植被,增加森林碳汇。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已有的排污口应当限期拆除。加快建设出境水质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测,确保监测装置联网并正常运行。加强流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完善水源地划分,持续开展环境问题排查和整治,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严格执行水污染尾矿库准入制度,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强化源头管理。督促新建和运行尾矿库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实现与环保部门联网。
1)强化水运。积极推进陕南三市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机构,科学制定任务目标、行动计划和考评体系,持续完善防治相关规定和应急预案,确保水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路运。进一步落实危险化学品运输“入境检查、重点护送、出境通报”机制,稳步提升环境风险事故应急能力。
1)重点污染源、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
全面推进流域内十大重点行业企业安装特征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并实现与环保部门联网,未安装的企业应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进行人工监测与统计并上传数据至环保平台。
2)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及数据集成共享
积极推进生态监测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实现生态环境数字化管理,推动数字生态可持续发展。
3)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
加快构建重点流域水质监控体系,安装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控设施,建设省、市、县三级污染源监测和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打造监测数据集成和预警预报一体化平台。
4)水污染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
加快组建环境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全力推进环境应急机构落地实施,健全预警预报和响应程序,统筹规划水污染应急响应体系建设。
围绕水源区5市31县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策划储备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汉丹江生态带循环经济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陕西将义不容辞全力做好本分工作,同时建议:
1)建议尽快启动实施“丹治”项目[9]。国家“十四五”期间能安排中央资金启动实施该项目。考虑陕西省实际,在投资分配比例上加大中央投资比重,在项目后期运行管护等方面也予以资金支持。进一步夯实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障基础条件,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
2)建议启动建设更多保水护水工程[10]。汉江枯水期径流量下降明显,个别断面枯水期部分指标偶有超标。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即将建成通水,未来汉江流域枯水期基本径流保障难度加大。为降低枯水期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效利用丰水期水资源,建议将引嘉入汉、城固焦岩、勉县玉带河、南郑狮子崖等水库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水利项目规划,增加汉江上游水源水量和调蓄能力。
3)建议建立健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11]。由受水区根据南水北调供水量,从水价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对水源地适度进行补偿。同时建议加大纵向生态补偿,提高对水源区生态转移支付标准,弥补当地基本支出的财力缺口。
4)建议加大政策产业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充分考虑水源区经济欠发达,环境准入门槛高,导致工业企业落地难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受限,以及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欠账多、资金缺口大的实际情况,支持航空制造产业等低能耗、高环保的高新技术发展,在航空智慧新城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同时,将兰汉十高铁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打通汉中东去华中、华东的经济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