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2023-01-11 02:23孙君超陈国栋任光友张鹏坤王西芳
健康之友 2023年1期
关键词:全椎板退行性脊柱

孙君超 陈国栋 任光友 张鹏坤 王西芳

(1 平邑县中医医院 山东 临沂 273300 2 平邑县人民医院 山东 临沂 273300)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之一[1]。调查研究表明,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60岁以上老人为主[2]。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流失速度加快,骨骼等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极易产生退行性病变[3]。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在发病时易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极大的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保守治疗及药物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痛,但无法对其进行根治。因此,临床上将手术治疗作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基于此,本文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8例,进一步探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8例,按照手术日期单双号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n=44)患者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的比例为22:22,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61岁,平均年龄为70.00岁,年龄均差为6.79岁。病程时间最长为10年,最短为3年,平均病程(6.50±2.77)年。观察组(n=44)患者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的比例为21:23,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64岁,平均年龄为71.00岁,年龄均差为6.81岁。病程时间最长为11年,最短为4年,平均病程为(7.50±2.85)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病程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试验可进行。

退行性腰椎狭窄症诊断标准:(1)症状:腰痛、晨起僵硬,活动后缓解。下腰部、臀部、大腿及小腿痉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2)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皮肤针刺觉异常等。(3)影像学诊断:X射线可见腰椎管横径<2cm。矢状径<1.5cm。侧隐窝矢状径<2-3mm。CT可见椎管正中矢状径<1.15cm,椎管最大横径<1.6cm,椎弓根长度L3<6mm,L4<5mm,L5<4mm,关节突间距<1.3cm。

纳入标准:(1)符合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标准。(2)均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3)患者均在我院住院治疗,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重大精神类疾病者。(2)既往病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3)合并重大脏器类疾病及传染病者。(4)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无法继续配合试验者。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n=44)患者采取部分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具体操作:(1)术前:嘱咐患者术前至少保持8h空腹状态,以免患者出现术后肠梗阻等并发症。(2)麻醉,根据患者病情及患者个人情况,选择相应的麻醉手段,通常使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待麻药生效后,再实施手术。(3)术中,选择合适体位,取俯卧位,将患者腰部垫高,利用医用碘伏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例:腰椎后侧入路。采取纵向切口,将病变的椎体部分充分暴露,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利用微创技术器械,C臂机在透视下确保将椎弓根钉钉入准确位置,使用咬骨钳将病变部位咬除,并保留关节突。(4)术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将患者转移至病房,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观察组(n=44)患者采取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具体操作:(1)术前、麻醉、体位与对照组方法相同。(2)术中:首先,实施减压治疗:使用咬骨钳将病变部位全椎板咬除,并切除全椎板部位周围的黄韧带,使用内窥镜探查脊椎周围的神经根及侧隐窝,确定探查结果后,利用咬骨钳将部分或全部关节突咬除。若出现神经根松弛等症状,可将移动范围控制在1-2cm左右。其次,将纤维环切开,完全暴露脊椎椎管狭窄部位,利用咬骨钳将椎间盘病变部位全部咬除,同时对周围组织、软骨皮质进行刮除清理,确保植骨在融合后不会出现组织粘连等现象。最后,将患者脊椎内滑脱部位进行复位,保证复位后的生理曲度与原有的腰椎生理曲度一致。利用钢板、螺钉等工具实施内固定术治疗。(3)术后:清理手术创口,缝合。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实施抗感染治疗,从而预防并发症。同时进行消肿治疗,采用地塞米松(生产厂家:广西万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34)、甘露醇(生产厂家: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69)预防水肿。针对设置引流管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约为2-3d。同时,两组患者均应注重护理质量,从而预防术后并发症。

1.3观察指标

根据VAS评分标准,总分为10分。0分表示没有痛感。1-3分表示存在轻微疼痛但可以忍耐。4-6分表示有疼痛存在,并影响睡眠质量。7-10分表示疼痛剧烈,且严重影响睡眠,甚至无法入睡。根据CT检查,椎间隙高度、腰椎前突角及椎管矢状径数据进行判定。根据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腰椎活动自如。有效:患者术后恢复较好,具有轻微疼痛,腰椎活动轻微受限。无效:患者术后恢复缓慢。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进食等活动,且腰椎活动严重受限。

1.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VAS评分

根据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分)

2.2CT检查指标

经手术前后CT检查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前突角及椎管矢状径较对照组患者更接近于正常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前突角及椎管矢状径指标对比

2.3临床疗效

根据手术后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腰椎管部位的退行性病变[4]。其主要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5]。有研究表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病变主要与椎间盘变性、椎体内各种组织增生增厚、周围组织粘连及神经根充血、水肿等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同时还有学者研究表明,由于患者腰椎进行性退变,导致腰椎前突角度增大,再由于各种姿势产生的压迫加重,导致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此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症状与患者的体位密切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当患者腰椎处于后仰或伸直状态时,患者会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等现象;当患者处于仰卧位或下蹲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会有所缓解。

现阶段,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主要采取的是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手段。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方式,对椎间盘水肿部位进行消肿治疗[6]。或者利用传统的中医疗法,采用针灸或推拿手段,在腰椎周围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从而缓解患者病情。但长期的药物治疗极易产生药物依赖性与副作用,易引起患者其他脏器损伤。同时,保守治疗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小,仅仅适用于症状较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这种患者一般疼痛不剧烈、临床症状不明显,且该病情对患者的影响并不大。相比于保守治疗手段,手术治疗的适用范围较广,不仅适用于轻症患者,也适用于症状较重,疼痛较重的患者[7]。另外,手术治疗还具有根治性强等优点。因此,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也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对比了部分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与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的治疗效果。部位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虽然能够将病变部位去除,但术后极易出现不良事件,如:术后瘢痕较大、术后脊柱稳定度较低等。这种不良事件极易引起患者相关症状复发,压迫刺激患者神经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速度。临床实践表明,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能够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对患者神经根的松弛程度进行评估,仔细观察患者水肿情况,并对其进行适合其病情的减压处理,临床效果相对显著。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相比于部位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具有手术安全程度较高、术后脊柱稳定度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病机率较低等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老年患者恢复健康。

上述研究表明,经过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前突角及椎管矢状径较对照组患者更接近于正常值,P<0.05。经手术后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手术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45%,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运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一方面,该治疗术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该治疗术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全椎板退行性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应用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探究
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全椎板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观察
微创减压融合术与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比较研究
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30例临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