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为梦想而奋斗才是美好生活”等[1]。这些重要论断凝结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脉相承又独具魅力的奋斗幸福观,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奏响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旋律。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假设的奋斗幸福观因素模型的建立,对于指导高校幸福观教育颇有价值。一方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幸福观进行纠正,强调“奋斗”与“幸福”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课程思政开辟了新视角,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为引导大学生实现真正幸福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心理学开始在全世界流行,并很快成为指导人们提升幸福生活能力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构建奋斗幸福观因素模型的过程中,假定有七个因素可以解释奋斗如何创造主观幸福感,它们分别是:投入感、效能感、希望感、意义感、人际关系、成就感、时代感。
1.PERMA模型的五个因素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五因素模型——PERMA。PERMA分别是指:P—积极情绪、E—投入、R—人际关系、M—意义和A—成就。积极情绪就是让人感觉良好的情绪,比如掌控感、喜悦、爱等。投入指的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参与某项活动。在投入时会出现福流(Flow)状态。成就是指个人达到自己特殊的、固定的理想与目标。意义是指个体用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于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并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人际关系是指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2.希望感与时代感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可能会成为“奋斗幸福观”模型的重要因素:希望感和时代感。希望包含个人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与信念。时代感是指投身于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追赶时代的潮流,并努力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盛相联系。
研究抽样采取网络随机取样法,在深圳两所主要的高职院校,分别通过手机发放问卷。总共回收问卷13 478份,剔除无效问卷113份,回收有效问卷13 365份,回收有效率为99.16%。然后对13 365份问卷进行随机选择,挑选出6 682份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建构因素模型。
采用自编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奋斗幸福观”问卷》。
1.预测问卷的编制
依据“奋斗幸福观”的内涵,《大学生“奋斗幸福观”预测问卷》参考了《PERMA-Profiler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通过访谈大学生对幸福和奋斗的看法,以及描述奋斗时的心理状态,编制67题,涵盖投入感、效能感、希望感、意义感、人际关系、成就感、时代感七个方面。
2.正式问卷的确定
预测60名大学生,并找3位心理学教师进行小组讨论,对语义重复、语句不通、语意含糊以及初测结果中与主题无关等条目进行删除或修改,然后整理新项目,最后得到包含36个项目的正式问卷。
按照Likert七点法进行计分,1分为非常不符合,7分为非常符合。并对6 682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拟定七个因素:包括投入感、效能感、希望感、意义感、人际关系、成就感、时代感。共36道题目,对每道题目的评价按Likert七点计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为0.957。
采用因素分析中的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C Varimax旋转,对《大学生奋斗幸福观问卷》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KMO值为0.966,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P<0.01,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表 1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问卷未旋转和旋转后的各因素情况表
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6 682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对因子荷载矩阵进行了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后保留了方差贡献率大于3%的因素,剔除了方差贡献率小于3%的因素[2]。从因素载荷来看,v1、v2、v6、v12、v17、v18、v19等7个项目在各因素上的载荷过低,在探索模型时继续剔除,最终剩下28题。
依据特征值、碎石图结果,并经过理论分析,最终确定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由四个因素构成较为适宜。四个特征值均大于1,解释总变异的73.441%。其中意义感排名第一,可以解释全部方差变异量的29.356 %,其次是希望感,能解释全部方差变异量的20.460%[2]。
旋转后的因素负荷值均超过0.7,说明《大学生奋斗幸福观问卷》中的各项目能较好地解释它们所归属的因素。其中因素一贡献率为29.356%,因素二贡献率为20.46%,因素三贡献率为13.214%,因素四贡献率为10.411%。累计贡献率为73.441%。
按照各因素所包含的题目,对各因素进行命名:因素1,包括12个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奋斗与意义的关系、奋斗要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相联系等。因素分析的结果与理论构想有部分差异,时代感和意义感在这个因素上有所融合,所以这个因素命名为意义感。因素2,包括7个项目,主要包括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能带来幸福感、是否朝着个人目标的方向上前进等内容,所以这个因素命名为希望感。因素3,包括5个项目,主要包括奋斗的成果让人感到满足、奋斗让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所以这个因素命名为成就感。因素4,包括4个项目,主要是奋斗会让人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事务等内容,所以这个因素命名为投入感。
综合数据分析及经验,“奋斗幸福观”包含四个因素,分别是意义感、希望感、成就感以及投入感。为了更好地说明模型的四个因素,分别用一句名言来阐释这四个因素。一是意义感:任何缺乏奋斗的成就淡然无味。二是希望感:只有为梦想而奋斗才是美好生活。三是成就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四是投入感: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第一,意义感。任何缺乏奋斗的成就淡然无味。成就固然甘甜美味,但是如果成就的获得没有经过个人的努力奋斗,那么必然黯然失色。人与动物、机器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有寻求生命意义感和生命价值感的需求。20世纪40年代,心理治疗大师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到:人类最关心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寻找生命的意义[3]。在PERMA模型中,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说:“人类不可避免地会追求幸福的第三种形式,即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4]。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并为之而奋斗终身,那种感觉叫做“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实现幸福的途径是实践,尤其是要与时代呼应、将个人的福祉与国家的脉搏相联结,而缺乏奋斗过程则无法体会到幸福的感受。
第二,希望感。只有为梦想而奋斗才是美好生活。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希望是性格优势的一种,希望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自己的未来是可以靠自己创造的,并且努力去实现它。有了希望和梦想,我们才更有动力去奋斗,而在此过程中,也正是因为希望,即使遇到挫折、困难,人们也不会轻易放弃。
第三,成就感。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获得幸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业精于勤毁于随”“勤有益,戏无功”都证明了奋斗才有收获的朴素真理。但是,这里的“幸福”不仅仅是指对财富、物质的获得感,还包括了获得成就所带来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PERMA模型中,成就(Accomplishment)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成就指的是在某一领域精深。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斯(杜李惠安)在研究了很多成功者之后提出了她的成就公式:天赋×努力=技能,技能×努力=成就,即成就=天赋×努力2。她认为,一个人若要取得杰出的成就,拥有坚毅的品质比天赋更重要。而且,她通过研究和实践乐观地提出,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让自己变得更坚毅。成就的获得所带来的是自我效能感(我能行)的提升,以及在这个领域中的掌控感。而研究证明,掌控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元素。
第四,投入感。奋斗本身就是幸福。大多数人都把“奋斗”和“艰苦”“努力”这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等。但事实上,如果从奋斗者本人的视角来看,奋斗非但不艰苦,反而能获得主观上的幸福感。心理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通过研究发现,各行业的顶尖人士在不同的活动中都出现了高度相似的特征,包括会忘掉饥饿、疲劳和不舒服、忘掉时间、充满活力、思路或动作如行云流水并乐在其中的流畅状态。他把这种参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时,伴随出现的兴奋和充实的心理状态称之为“福流”(Flow)。关于“福流”的研究表明,在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循序渐进的次第、技能和难度相匹配,且有及时反馈等条件下,人就容易进入“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全部的注意力、认知资源和情感资源都集中在活动上,暂时忘掉了自我和自我的所有感受,似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经常处于专注投入的状态,有助于人们缓解情绪的困扰,更有助于获得成就,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
依据上述奋斗幸福观因素模型,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依托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等方法,研究组自主研发了七节奋斗幸福观的团体课程。这七节课主题分别为:一是奋斗者来相聚(积极自我);二是奋斗就是幸福(投入感);三是奋斗才有幸福(成就感);四是投身奋斗的洪流(意义感);五是我的生涯我做主(希望感);六是做一个奋斗者(意义感);七是我的未来不是梦(希望感)。并计划下一步实施和测试。
该课程力图构建青年喜闻乐见的教学课堂,帮助他们对幸福的内涵进行重新定义,了解“奋斗是人生的盐,任何缺乏奋斗的成就淡然无味”这一奋斗幸福观的重大含义。也为课程思政开辟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抓手,具有实践和探索的意义与价值。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天性,将“幸福”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则有着先天的优势。通过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奋斗幸福观模型,有助于在高校实施幸福教育,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加深对幸福的内涵理解,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并把个人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更好地连接起来,对新时代确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光彩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