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元明清之鞋款鞋名史

2023-01-11 03:25北京全岳
西部皮革 2023年1期
关键词:蒲草凤头棉布

文 北京/全岳

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逐渐取代丝、麻、毛等古老的服饰材料而风光无限。特别是纳底棉布鞋,除了纳底用的麻绳外几乎所有部位皆为棉布。

没有棉花,就没有棉布和棉布鞋。

在宋代,棉花从海外引进初期,曾是皇家园林的观赏花卉。其花朵颜色乳白,开花后不久转为深红,煞是好看;红花凋谢后的蒴果就是棉铃,其内有籽,籽面有茸,熟后裂开,谓之“棉花”。正如《咏棉花》中说的那样“可织布来可纺纱,胜却蚕丝赛葛麻”。从观赏的“花”,到棉花的“花”,再到纺织的棉布,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也由此造就了一个传奇人物:棉纺专家黄道婆。

黄道婆,宋末元初的知名棉布纺织家。她从上海逃难到海南岛,以道观为家,与黎族姐妹生活、劳动了30 年,当时的海南岛从海外引进的棉花种植业已具规模,棉纺、棉织技术比较先进。聪明勤奋的黄道婆,全面掌握了棉纺工具、棉纺技术和操作方法。当她晚年回到上海时,适逢植棉业已在长江流域有很大发展,但纺织技术仍很落后,于是黄道婆就积极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家乡人民,极大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奠定了她棉纺织家、纺织革新家的地位。

黄道婆之后的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是种棉、弹花、纺线、织布、做布鞋的能手。特别是做布鞋更是她们“女红”中的绝活,打浆糊、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绱帮面等道道工序无所不通。经她们手制作的布鞋款式极多,如单鞋、棉鞋、弓鞋、方口鞋、圆口鞋、深口鞋、浅口鞋、绣花鞋、扎花儿鞋、单脸儿鞋、双脸儿鞋、带袢儿鞋,以及名目繁多的猫头鞋、虎头鞋、老人鞋等,可谓五花八门。

麻赮(音霞),麻布之鞋。元张宪《送海上人从军》“纵不黄金销韎韐,也胜紫绣踏麻赮。”

方头靴,因方头而得名。元代骑马俑均著此靴。清代男子穿朝服时,此为朝靴。其靴帮为黑缎制成,有单梁、双梁、云头等款,靴底厚约半寸,穿着轻便舒适。

赤皮靴,亦称“红靴”。此靴多用于舞者乐伎。《通典·乐志六》“高昌乐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元代宫人及贵族也以着红靴为多。元萨都刺《王孙曲》“宫袍裁成五彩云,珍珠簇就双龙纹。衣裳光彩照暮春,红靴著底轻无尘。”

在明代,贵为皇后娘娘马秀英,对凤头鞋情有独钟。凤头鞋,因鞋头多以凤凰为花饰,故名。凤饰各有不同,如凤头鞋、立凤鞋、三凤鞋、凤嘴鞋、凤尾鞋、勾镰鞋等诸多别称,足见款式之多。其形制,以凤凰为饰,凤首上翘作凤头形。所饰凤首简繁不一,初多以布帛捍制而成,上用刺绣、贴镶等工艺加饰冠、嘴、眼、鼻等。马皇后钟情的凤头鞋,都由尚衣监的官员派鞋匠入宫,量脚定制。

除马皇后钟情的凤头鞋外,还有弓样鞋、八带鞋、轿夫营、抓地虎、合色鞋等,更是千姿百态。

弓样鞋,也称弓鞋。《明史·舆服志》“宫人冠服,制与宋同。弓样鞋,上刺小金花。”

八带鞋,男子穿的一种便鞋。用麻绳编织,内衬布靿,鞋周身缀细麻绳八道,故称。《明史·舆服志》“冠方顶巾,衣胸背鹰鹞,花腰线袄子,诸色阔匾丝绦,大象牙雕花环,行滕八带鞋。”

轿夫营,明代男子(士卒、夫役)所穿的一种轻便鞋。因最初为南京轿夫营所制,故名。此鞋质地厚实,薄地平头,镶嵌有纹饰。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看见一个先生,头上戴的是吕洞宾道巾,脚下穿的是南京轿夫营的三镶履鞋。”

抓地虎,一种薄地鞋。因着地踏实,故名。流行于明清。《官场现形记》“两个营务处的差官,戴着白石头顶子,穿着抓地虎,替他把轿扛。”

纯手工缝制的绣花鞋

合色鞋,流行于明清时代的一种以各色面料制成的女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打开看时,却是她前夜赠与那后生的合色鞋。

清代的鞋款鞋名,首先要说的是旗鞋,堪称清宫的一道亮丽风景。正当西方高跟鞋风靡世界之时,清宫皇妃与宫女足下的高底旗鞋依然美好,大有阿娜多姿的美妙效果。旗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恨天高等。称高底鞋,因木底高约三寸以上;称花盆底鞋,因木底宛若花盆状;称马蹄底鞋,因木底酷似马蹄状;称“恨天高”,有“唯恐不高”之意。除旗鞋外,军机跑、宕口鞋、芦花鞋、底儿香、双梁鞋、鹞子鞋、朝靴等,都是清代的名鞋。

军机跑,清代官吏穿得一种薄底靴。清夏仁虎《旧京琐记·俗尚》“仕官平居多著靴,嫌其底重,乃以通草制之,亦曰篆底,后改为薄底,曰‘军机跑’。”

宕口鞋,大口草鞋。分凉鞋和暖鞋两类。制作精致,多用于士庶男子。清曹廷栋《养生随笔》“陈桥草编凉鞋,质甚轻,但底薄而松,湿气易透,暑天可暂着。”

芦花鞋,一种以蒲草、芦花制成的暖鞋。多以棕麻为底,蒲草为帮,内絮芦花。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芦花鞋,北方男子冬日著以御寒。江苏天足之妇女,也喜蹑之。”

底儿香,一种鞋底为香樟木的女鞋。清李斗《杨州画舫录》“女鞋以香樟木为高底,为之底儿香。”

双梁鞋,北方一种布鞋。为坚固耐穿,在鞋头上有两道棱子分向两边,俗称“双梁”。此鞋始于清代,为内联升鞋铺所制。

鹞子鞋,流行于清代的一种军用轻便半统靴(半截靴)。靴头以鹞子为饰,以示凶猛。清刘献延《广阳杂记》“打仗不可不多备鹞子鞋。鞋须穿过二三日者为妙,新恐与足不相得也。”

朝靴,官员上朝所穿制靴。半高靿,色黑,方头、厚底,白粉涂底,自唐朝以来传承不息。更重要的是,其靴是内联升鞋店名扬京城的名牌,有“脚蹬内联升”的歌谣为之扬名。

曹雪芹的《红楼梦》有贾府之兴衰,有男女之情爱,更有款款之鞋履,令各色人等足下生辉。如麻鞋、青缎粉底小朝靴、厚底大红鞋、蝴蝶落花鞋、棠木屐、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沙棠屐、红睡鞋、厚底镶鞋、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撒鞋、破衲芒鞋等。

麻鞋,出现在“一个跛足道人”的足下,但见他“疯狂落拓,麻鞋鹑衣”。麻鞋是用麻绳编织而成;鹑衣,补丁摞补丁的烂衣裳。

青缎粉底小朝靴,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穿的鞋。“朝靴”,本朝廷为官员之履,后来放宽到贵族子弟也可穿用。

厚底大红鞋,是贾宝玉再见黛玉时所穿,令黛玉感到越发风度翩翩。

清代高底鞋

蝴蝶落花鞋,是一款鞋头装有绒剪蝴蝶饰物的贴花双梁布鞋。在乾隆年间男女均穿,最为流行。

棠木屐,是木屐中的时尚之履,特别是北静王所赠,更非寻常。

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黛玉足下的羊皮小靴。是用金丝线在靴头掐出边缘,再用其他丝织品挖出云头状,令靴头分外艳丽。

鹿皮小靴,史湘云足下的小脚靴。此靴为贾母所赐,更是上乘之品。

沙棠屐,同棠木屐。沙棠,也称杜梨,落叶乔木,木质坚韧,

红睡鞋,清晨方醒的晴雯所穿。《清稗类钞·服饰》“缠足妇女著以就寝者,盖非此,则行缠必驰。”

厚底镶鞋,芳官足下所穿。一种镶嵌之鞋。以黑缎为面,厚底,鞋头作二梁或三梁,用同色料子镶嵌称云头式或如意式。以北京所制为佳,俗称“京式镶鞋”。

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是鞋头有虎头、靿有云彩纹饰的戎靴。芳官是个演戏的女子,穿戏中战靴出来走走也未尝不可。

撒鞋,又称靸鞋。布鞋的一种,多为普通百姓远行穿之。其帮粗布,前脸较深,有单梁、双梁或三角梁之分;其底纳制,轻便而耐磨,在民间极为盛行。此为贾府送信者所穿。

破衲芒鞋,是用芒草编的、并经补缀过的草鞋。出现在跛足道人的足下。

到了清朝末年,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和第八回,对抓地虎靴子和蒲草毛窝及皮靴页儿也有所描写。

抓地虎靴子,一种薄底短筩,便于行走的靴子。《老残游记》“只见一个人,戴了亮蓝顶子拖着花翎,穿了一双抓地虎靴子。”

蒲草毛窝,一种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头鞋子,里面杂有鸡毛廬花等物,宜于雪地行走。《老残游记》“好在我们穿的都是蒲草毛窝,脚下很把滑的,不怕它滑。”

猜你喜欢
蒲草凤头棉布
蒲草抄书
妙绘凤头,巧描豹尾
会“制作乐器”的棕榈凤头鹦鹉
凤头赢得百媚生
江城子
棉布情怀
蒲草抄书
米染染的碎花棉布裙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包在棉布里的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