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艺术经典 塑人民形象
——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李鹤

2023-01-11 02:45娄敏
工会博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塑像焦裕禄雕像

□本刊记者 娄敏 文/摄

清华大学,在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心目中是梦想的殿堂。许多人都会利用假期到清华园里去转一转,感受这里的学术氛围。寒来暑往的水木清华,校园里都有最美的风景。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南侧,有一组《国学四大导师》 的雕塑作品总是引得游客驻足。雕塑中的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四位清华国学导师依次站立,他们神态谦和,敦厚朴实,成为“清华”乃至中国近百年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范代表。这组雕塑的作者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李鹤。

今年6 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意在具象——李鹤雕塑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其中一个专为人民英雄和劳模人物雕像的展厅,观众摩肩接踵,评头论足地走着说着。“这个人是吴登云,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奶奶见过他,还与他合过影呢。”一位奶奶指着吴登云的雕像对一位小朋友说道。“这是孟泰,我们鞍山人都认识他。”操持一口辽宁口音的观众指着旁边的塑像讲到。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在雕塑家李鹤的作品中栩栩如生,诸如人民公仆焦裕禄,全国劳模赵占奎、李冠星,人民英雄沈安娜与华明之,火神山五兄弟等等,在这些人物的形象里,都展示了李鹤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浪漫的艺术理想。

崇尚英雄之美

出生于辽宁的李鹤,是个“70 后”,从小就耳濡目染了那些重工业时代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地埋下了一粒崇尚英雄的种子,等待生根、发芽。李鹤的童年生活在工厂大院,一群同龄的孩子们时常在下雨天玩起泥巴来,你捏一个小兔子,我捏一个小鸭子,而李鹤总能用泥巴捏出像模像样的物件,譬如房子里的、工厂里的、田地里的,还会有各行各业的小人等等,动手能力超强,堪称院里的“小能手”。20世纪90 年代初,李鹤如愿考上了鲁迅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从大学时代开始,他在心中就树立了要成为像罗丹一样的艺术家,为时代塑像,对生命赞颂。

李鹤在30 多年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方向上,始终围绕在为人民英雄和劳动模范塑像上。在他的心里,之所以崇敬和爱戴这些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些人物身上能够鲜明和直接地体现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高贵品格和崇高精神,而往往这些高贵品格和崇高精神其实就是“美”。因此,人们对他们的崇敬和爱戴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品格和精神的认同和赞赏,进一步说就是对“美”这一理念的向往和追求,相信这也是人类情感的最终归宿。

作为雕塑家的李鹤,更是以追求和表现“美”为最高理想的艺术工作者。在工作与生活中,他经常会被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们的先进感人事迹所打动,自己的内心被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美的光芒”所照亮,从而迸发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冲动,意欲通过亲手创作出的一件件雕塑作品,将这些“美”牢牢抓住,并且分享给同样热爱和追求“美”的人们。

2019 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体现“中国速度”的火神山医院,是由千余位建设者暂别家人,争分夺秒奔赴一线,用10 天的时间建好并投入使用的。英雄们用实际行动感动了全国人民,树立共同守护武汉的信心。李鹤的创作欲望也随之涌出,他以黄冈市红安县向家五兄弟驰援火神山医院的故事为原型,第一时间创作了《火神山上的向家五兄弟》。这一雕塑作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火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向家五兄弟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生动表现了五兄弟在面对疫情展现出来的无私奉献、大爱如山的时代精神。在展览中,李鹤介绍到此作品时说:“希望人们通过欣赏这几位英雄人物的雕像,能够唤起同样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那些高贵品格和崇高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净化,精神受到鼓舞。”

“以形写神”达到精神之美

李鹤认为,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雕塑艺术特别适合表现“崇高之美”,金属和岩石自古以来就是雕塑家们最常使用的雕塑材料。这些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坚硬性和持久性就能够使人内心产生出一种坚毅和永恒之感。因此,人们常常会将金属和岩石的这些属性与英雄人物和劳动模范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联系起来。

雕塑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使雕像不仅在形象上与所表现的真实对象十分相似,还要通过雕塑的形体语言将每位人物独有的精神气质表现出来。肖像雕塑创作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以形写神,“形似”是手段,“神似”是目的。

在人物塑像前,李鹤都需要花很长时间搜集和查阅大量关于每位人物的影像、照片以及文字资料,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们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留下的生活和工作照片,获得对他们的初步印象,再通过查阅大量叙述和评价他们先进感人事迹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在创作焦裕禄的雕像时,李鹤经历了长时间的艺术创作过程,发挥了所必须的主观能动性。尽管焦裕禄的形象以及他的感人事迹几乎妇孺皆知,人们也很容易查找到大量关于他的文字报道,但是他生前所留下的影像资料其实并不多。据了解,焦裕禄生前很少照相,当摄影师举起相机要为他拍照时,他总是摆手拒绝并严肃地说:“不要给我照。要照,去给群众照!”那张我们广为熟知的焦裕禄双手叉腰、侧脸微笑的照片,就是摄影师好不容易抓拍到的,它也成为了李鹤创作时最主要的参考资料。

照片上的焦裕禄姿态非常生动感人,但它毕竟是二维平面的图像,只能提供人物正对相机那一面的形象信息。然而,如果完全机械地按照某张照片中的人物姿态和样貌制作出来的雕塑往往会显得呆板和平面化,徒有其“形”而缺乏其“神”。甚至,当观众从其他角度观看这些作品时,往往会发现它们存在着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缺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与二维平面的照片不同,雕塑是三维空间的艺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允许观者环绕雕塑四周对其进行多角度观赏。摄影师在创作时不需要考虑人物所摆的姿态在其他角度是否同样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这却是雕塑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要想通过“形似”以达到“神似”,李鹤首先要将焦裕禄各个面向的形体结构合理、准确地表现出来,以实现“形似”;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运用不同的造型手法使焦裕禄的每个面都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唯有如此,焦裕禄的塑像才能捕捉住他的“神”,才能将焦裕禄身上所独有的精神气质充分地表现出来。

李鹤先创作了一件80 公分大小的泥塑小稿,在小稿上进行反复推敲和调整,又请来与焦裕禄身形较为接近的模特,让模特穿上与他同样的服装,摆出与他同样的姿势。“这个推敲的过程非常漫长,同时,还考验着我的耐心。因为,往往某个角度的造型达到了自己满意的效果,但旋转到其它角度就有可能显得有些别扭。于是,我要不停地对其进行多角度对比和协调,甚至为了顾全大局需要牺牲掉某些角度或局部的精彩细节刻画。”李鹤介绍道。

为了雕塑表现焦裕禄精神气质,李鹤将焦裕禄的姿态塑造得比照片原型更加笔挺,叉腰的手势也做了改动,从而使雕像从脚跟到头顶的连线更加挺拔和贯通。此外,李鹤还对焦裕禄身上的衣褶等细节也做了大胆的简化概括处理,以避免琐碎凌乱的细节刻画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弊端。经过一系列努力,直到最终的小稿呈现出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李鹤才开始着手将其放大成3 米高的大型雕塑。

薪火相传时代精神

在创作劳动模范雕像时,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只是针对不同的雕像采取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李鹤在创作“铁人”王进喜的雕像时,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于是,李鹤带动他的学生们一起搞起研究,利用各种手段把那个时代下王进喜的图像和文字资料收集齐全,再进行深入筛选。

李鹤在教学和创作的过程中,与学生们展开了合理的联想和推测,教学围绕如何运用雕塑的形体语言将“铁人”身上那种钢铁般的品质充分表现出来。经过反复探讨,他从建筑艺术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灵感,即在雕像的形体处理上采用类似建筑般方直和块面式的塑造手法,同时尽可能地使用长的直线和棱角分明的体块来提炼人物整体和局部的形体结构,使得最终创作完成的王进喜雕像,宛如中流砥柱般屹立在大地上,显得十分硬朗和坚定,从而实现了雕塑作品“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如今,李鹤面对着这些雕塑作品,回想起与同学们一起创作时的岁月,内心充满着感动和自豪。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被这些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所感动,从前期的构思创作方案,到一起冒着酷暑、克服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雕塑泥稿制作。年轻的学生们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功底扎实,把他们培养成雕塑事业的新生力量,是李鹤目前最艰巨的任务,因为他们是中国雕塑事业的新希望。

李鹤学生时代就励志为人民塑像,为时代塑像。他说,人民英雄、劳动模范是人民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等优良品质,他们的形象其实就是中国人民的真实形象。为他们塑像,其用意也是在为中国人民塑像。用作品讴歌人民,以表达自己对人民的热爱。

猜你喜欢
塑像焦裕禄雕像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跟踪导练(四)3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焦裕禄精神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礁堡·塑像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传承焦裕禄精神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