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640层CT下不同型号的静脉留置针在头颈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比较

2023-01-11 10:52张秀富梁瑞鹏黎晓强邓佳林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外渗管腔造影剂

彭 燕,张秀富,梁瑞鹏,黎晓强,邓佳林(通信作者)

(1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2260)

(2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 重庆 402260)

(3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护理部 重庆 402260)

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的广泛应用能够为血管病变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全面、快速和直观的诊断信息,还可与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的一站式扫描方案联合应用,实现对血管病变部位的全方位观察[1],而四维血管成像(4D-CTA)可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提供更为准确的全脑的影像学信息,同时够保证较高分辨率的解剖像,也能实现对血管状态的动态显示,在判断患者的血管走行、血管先天变异畸形、血流动力学及管壁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头颈血管性病变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检查技术[2]。而该检查技术顺利完成的关键与经静脉注入适当的碘对比剂紧密相关。目前临床对碘对比剂的使用已有相关研究[3],内容主要包括对比剂的浓度、对比剂种类、使用量、对比剂注射时间以及推注速率等。本文探究在640层CT下,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与碘对比剂注射时间与速率对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进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565例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7月—12月收治的26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1月—6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中男性145例,女性120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25.6 kg/m2,平均(22.31±1.26)kg/m2;年龄31~82岁,平均(56.52±4.41)岁。试验组中男性172例,女性128例;BMI 19~25.5 kg/m2,平均(22.15±2.34)kg/m2;年龄33~87岁,平均(56.81±4.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行CTA检查的头颅疾病患者;②患者无心肝肾功能衰竭;③患者年龄≥18岁;④对CTA检查能够耐受且对碘对比剂无过敏反应;⑤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未完成CTA检查的患者;②中途自愿退出本研究的患者;③临床病历资料缺失的患者。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的22G和18G静脉留置针均由山东新华安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高压注射器由德国欧力奇公司生产,型号CT-motion,螺旋CT为联影uCT960+,320排640层CT。检查时将患者体位调整为仰卧位,且头先进,并指导患者配合仪器进行呼吸配合,告知对比剂注入后的常见反应及配合应对措施。碘对比剂为碘帕醇,浓度370 mg/mL,注射速率为5 mL/s,造影剂注射总量据患者体重计算,对照组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试验组采用18G静脉留置针,完成头颈CTA检查。检查后均严密观察30 min,拔除留置针,方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图像质量主观指标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CTA所获取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比,评价指标包括管腔边缘锐利度、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图像清晰度、噪声等指标。各项指标均采用5分制进行评估:5分为患者的上腔静脉呈现完全排空状态,管腔边缘锐利度高,血管与周围结构对比度高,图像清晰且噪声极小;4分表示患者的上腔静脉完全排空且未出现污染,管腔边缘锐利程度较高,管腔与血管周围结构对比度较高,图像较为清晰,且噪声较小;3分为患者的上腔静脉完全排空且无污染,但血管结构的边缘稍有模糊,管腔边缘锐利度较为一般,图像清晰度一般,且噪声尚可;2分表示患者的上腔静脉完全排空无污染,管腔边缘锐利度低,血管和周围结构对比度低,图像不清晰且噪声大;1分为患者的上腔静脉完全排空无污染,图像模糊无法分辨且噪声极大。

1.3.2 两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比较

患者造影检查完成后进行数据的重建分析,层距0.6 mm、层厚0.75 mm、横轴面图像,得到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图像。测量患者的动静脉管腔内的CT值,主要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大静脉、主动脉弓、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以及上腔静脉。测量患者的各段血管包括起始段、末段、中段的CT值,连续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感兴趣区域(ROI)面积为测量层面管腔面积的1/2,圆形ROI置于血管腔中央,避开钙化、软斑块、狭窄等区域。

1.3.3 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对比剂外渗率、注射部位疼痛感比较

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对注射部位疼痛感进行评估,总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烈。穿刺成功率以一次穿刺计算;对比剂外渗率以一次外渗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主观指标比较

试验组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管腔边缘锐利度、图像清晰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噪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图像质量主观指标比较(± s,分)

表1 图像质量主观指标比较(± s,分)

?

2.2 图像质量客观指标比较

两组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大脑大静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C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图像质量客观指标比较(x- ± s,HU)

2.3 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对比剂外渗率、注射部位疼痛感比较

试验组注射部位疼痛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对比剂外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对比剂外渗率、注射部位疼痛率比较

3 讨论

CTA是指通过在检查前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注对比剂后行CT检查,经工作站的后处理重建得到三维颅内血管系统立体影像,CTA检查可直观准确地评价患者颅内动静脉血管的解剖学结构和存在的病理状态,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5]。对比剂的使用情况是CTA检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相关报道也显示患者的头颈部CTA检查的血管成像质量与对比剂应用情况密切关联[6]。

18G静脉留置针的管径半径为1.3 mm,在管电压、输出功率、触发阈值、造影剂的总量及输入速率等同样的情况下,与5 mL/s注射速率更为匹配,能较好地显像血管形态、分布与走形,可明显鉴别血管病变假阳性与假阴性,有利于提升图像质量[7]。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18G静脉留置针的试验组图像中的管腔边缘锐利度、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图像清晰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腔静脉滞留大量对比剂产生硬化伪影是影响头颈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容易对患者动脉图像造成干扰[8]。头颈部血管直径较细小致血流量减少,由于其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钙化,从而造成管腔变窄,增加CT评估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难度[9]。而640层CT比较以往64排CT扫描仪只有40~48 mm的覆盖范围而言,Z轴探测器覆盖范围16 cm,机架转速0.25 s/r,缩短了患者的闭气时间,减少了由于呼吸配合因素引起的图像干扰,同时可快速获取检查图像[10]。这要求相对较大直径的静脉留置针来保证碘对比剂的团注效果,使之尽可能地到达脑血管远端而降低造影剂滞留产生的影响,即减少残留及伪影,提升图像质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应用18G静脉留置针的试验组其图像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付常平[7]等人的研究一致。

本研究还显示,在头颅CT增强检查高压注射使用中,使用18G静脉留置针的试验组患者,留置针穿刺部位疼痛感更低,患者体验更舒适。这是由于18G静脉留置针在注射造影剂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值波动范围在38~94 PSI,而22G静脉留置针在注射造影剂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值波动范围在106~167 PSI[11]。18G和22G静脉留置针的管径半径分别为1.3 mm、0.7 mm。使用18G留置针的患者,在注入造影剂时,对血管壁压强较小。因此同样造影剂浓度和注射流速会产生不同的压力,型号越小压力越大,病人的胀痛感越明显;反之,患者的舒适感越强。随着对比剂外渗指南[12]的推出及临床各评估流程、防范意识的提高,故在静脉穿刺成功率和静脉外渗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640层CT下,行头颈部CTA检查中采用18G留置针完成静脉碘对比剂团注,能更好地与检查时间、注射速率相匹配,可有效提升图像质量,减少对比剂残留,进而有助于影像医师诊断,同时提升患者的舒适感,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外渗管腔造影剂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管腔器械清洗灭菌方法的新进展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