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溢出视角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以河南省县域为例

2023-01-11 05:08王镜淳穆月英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前沿技术差距城乡

王镜淳,穆月英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农民农村富裕是共同富裕的核心点”。受限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民收入增幅较慢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瓶颈问题。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快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设备,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这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始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问题之一。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的非均衡发展造成了城乡间以及城乡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业技术扩散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空间不平衡性,农业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将是未来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制约因素和政策着力点。目前,政府采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等多种措施,拓展了农民家庭经营性净收入空间,但单纯的技术数量增长已不能满足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非预期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需重点关注。若能够通过技术扩散带动区域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农业技术进步的合理配置和溢出效应,实现城乡间要素的流动[1],这将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技术进步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农业技术进步既包括狭义的机械、化学品、生物技术等“硬技术”,还涵盖了管理技术、经营技术等促使各种技术手段协调与改善的“软技术”[2]。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尚存在争议,从农业技术进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视角来看,“农业技术踏车”理论认为率先采纳技术的农户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进而导致总利润增加[3]。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分配和技术跟进者的收入是否能够增加取决于产品需求弹性[4]。张红丽和李洁艳[5]认为农业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劳动力转移发挥的“遮掩效应”扩大了全国范围的城乡收入差距。从农业技术进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视角来看,早在16世纪休谟阐述了农业技术进步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越是技术发达的地区农业物产越丰富。农业技术进步能够通过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6]、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农产品价格变化[7]促进农户增收,具有收入的溢出效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消费优质农产品,优先采用新技术的生产者获得的收入效应最大。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纯收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也有正向影响[8]。从异质性视角来看,刘渝琳和李敬[9]认为东部区域中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在中西部区域却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徐涛涛和李谷成[10]采用中国动态CGE模型的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在中期会加剧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但长期会缩小该差距。

已有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为复杂,在研究方法上多假定地区间城乡收入差距不会相互影响,仅侧重于本地区的技术进步水平对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或是研究区域间的异质性,研究对象多为省域和全国范围,其不足之处在于:1)随着互联网、道路交通条件和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要素的流动呈现日益明显的地域性聚集和空间溢出特征,技术扩散会导致地区间城乡收入产生相互影响,现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效应和路径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2)县域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粮食主产区形成了以产粮大县为基本单元的连片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生产模式,是农业技术进步效应发挥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但从粮食主产区县域层面有针对性地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基于技术扩散理论,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例,利用2010—2019年县域数据,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计算河南省各县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绘制莫兰散点图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集聚特征。其次,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一步加入地区虚变量进行异质性检验。按照Malmquist指数将农业技术进步分解为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分析其作用路径。最后,本文进一步检验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距离衰减特点,提出了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方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城乡协同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支持。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1.1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程[11]。农业技术进步包含了土地、农业劳动力、生物化学品和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前沿技术进步变动率反映了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综合技术效率体现了技术创新推广和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12]。农业技术进步所形成的外部经济规模化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缩小了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来看,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充当了中间投入的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和高度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发生的区域更集中于优势地区,以充分获得政策、资金等禀赋优势。其产生的规模化效应一方面节约了成本和单位产量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化肥农药等前沿技术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效率,增进农民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技术交流,进而减少效率损失,获得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作用。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使得农业技术进步高效合理利用本地区农业资源,降低了市场双方的交易成本[13],通过专业化效应形成农业技术集群,提高了组织效率和技术利用效率。从农业技术进步对城市居民收入的影响来看,技术进步通过要素禀赋结构是否偏离技术选择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14],城乡劳动力具有异质性,熟练的技能劳动力多集中在城市,而非技能劳动力多集中在农村,农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15]。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多仅限于通过生产要素资源的重新配置对农业部门生产的影响,对非农部门的影响幅度较小或多为间接产业经济效应。

基于此,本文认为,农业技术进步能够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1.2 农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

农业技术进步作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会成为区域间相互学习模仿的重要方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差异会导致农业技术的扩散流动,产生广泛的邻近地区经济的空间联系和差异[16]。若能够实现农业技术的空间扩散,进而发挥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效应,通过地区间资源流动、政策支持市场导向等途径形成农业扩散渠道,将会有效带动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17]。一个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外溢到周边空间相邻的地区,受到示范作用带动的地区将会学习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增加农户收入,即通过空间相邻地区的“学习效应”形成知识溢出。同时,对于现有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其强大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能够辐射其他地区,将本地区的优质资源等要素向其他地区扩散。通过技术扩散的“涓滴效应”实现农业发展水平优势地区带动弱势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资源倾斜滞后地区,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学习和建设技术人力资本的系统,通过提供信息和让农户接触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农业技术,进而提高其福利水平[18]。但农业技术的无形性使得农业技术的扩散依靠信息传递,很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衰减问题,为防止其他地区农业技术进步潜力增强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当地可能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准入限制等技术封锁策略限制农业技术进步的溢出,优势地区发展的集聚力大于分散力[19],也会使得农业技术进步的空间外溢存在一定的地理边界。同时,处于溢出网络中的地区由于原有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方向、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在进行技术扩散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效果差异。

基于此,本文认为,农业技术进步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通过技术扩散的“学习效应”和“涓滴效应”带动邻近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户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其溢出效应存在地理衰减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将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不同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存在空间异质性。

1.3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路径

农业技术进步通过两条路径产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一条路径是前沿技术进步,一般包含既定生产要素投入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增加了农业生产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主要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扩散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新技术的采纳会降低生产成本,率先技术采纳地区(农户)能够凭借高效率获取超额利润,进而带动邻近地区(农户)跟进完成技术普及,社会总福利增加[20-21]。另一条路径是通过技术效率的提升,技术效率显示了既定生产函数下实际产出与“最佳实践”的离差,差距越小, 效率损失越低,实质是改善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22]。当农业未能达到足够规模时,由于过高的交易成本必然导致现有的技术资源和要素无法实现最优利用状态[23]。

已有文献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主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而非农业技术效率提升[24]。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效率变化往往起着阻碍作用,同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速度越来越慢,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倚重于物质要素投入的增加,作为技术进步内生动力之一的资本深化过程伴随着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也是新动力、新工艺对生产过程的改造过程[25-26]。基于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更多依靠的是生物化学型和机械型技术的前沿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更依靠前沿技术进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及其影响路径Fig. 1 Effects and impact path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2 研究方法

2.1 模型构建

2.1.1 空间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空间分析前,要对被解释变量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检验其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全局莫兰指数用来检验是否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而局部莫兰指数则用来判断异常值和空间集聚的地区和范围,检验变量及其空间滞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常以散点图形式表示。全局莫兰指数(MI)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n为河南省县域总数,xi和xj分别为第i和j个县的观测值,S2为样本方差,Wij为空间权重矩阵。MI的取值在[-1, 1]之间,MI的绝对值越大,表明空间单元之间的相似性越大。

2.1.2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和机制检验 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可知,农业技术进步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传统的计量模型并不适用,而空间杜宾模型能够捕捉地区空间异质性和区位特点,避免因忽视空间特征造成的估计结果偏误。考虑到变量间的内生性问题和农业技术进步作用发挥的时滞性,本文选择动态空间杜宾模型[27],引入农业技术进步一阶滞后项,设定形式为:

式中:i和j表示第i和j个县,t表示年份,GAPit和TECHit分别为城乡收入差距和农业技术进步,Xit为一组异质性地区的控制变量;β0是截距项,β1~β3是待估参数,μi为地区固定效应,εit表示误差项。ρ为空间自相关系数;Wij代表空间权重矩阵,使用地理距离矩阵作为基准回归模型估计的空间矩阵,同时采用邻接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与普通面板模型不同的是,空间杜宾模型的结果包含了自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来表示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其回归系数并不能代表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真实影响,需要通过偏微分方法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考察。

2.1.3 农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的地理距离衰减检验技术等无形要素需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够有效发挥增收效应,技术在扩散过程中的效应会随地理距离的增大而递减。为考察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外溢作用的地理距离边界,本文参考王知桂和陈家敏[28]的分析方法,假设县与县的距离为[dmin,dmax],并以20 km为递进距离,考虑到河南省的地理跨度,选择530 km作为最大溢出距离,矩阵公式设定为:

式中:dij表示i和j县间的距离,d表示设定的地理距离阈值。将调整后的矩阵标准化后依次带入空间杜宾模型,记录空间溢出系数,以分析农业技术进步随不同地理距离的空间溢出效应变化。

2.2 变量选取

1)核心解释变量。本文的农业技术进步侧重于研究整个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选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这一广义指标作为农业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较为合理。采用DEA模型进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分解,不需要考虑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避免了主观性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实现对DMU决策单元的有效评估。而Malmquist指数分解能够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适合多输入变量的经济活动。考虑到我国农业的分散性和细碎化程度,不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测算模型为:

式中:(xt,yt)和(xt+1,yt+1) 分别表示时期t和t+1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xt,yt)和Dt(xt+1,yt+1)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为参照的第t期和t+1期技术效率水平,而Dt+1(xt,yt)和Dt+1(xt+1,yt+1)分别表示以t+1时期技术为参照的第t期和t+1期技术效率水平,Mt(xt+1,yt+1,xt,yt)为t到t+1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采用投入导向的DEA模型,选择土地、劳动力、生物化学品和机械四个投入指标。土地要素的投入使用粮食播种面积来表示,河南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占总播种面积的72%以上,采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作为土地投入的指标具有代表性,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代表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采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衡量生物化学品投入和机械投入。产出指标采用2009年不变价格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广义的农业产值可以与农业投入口径保持一致。

2)核心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了居民用于消费、投资和储蓄的收入水平[29]。

3)控制变量。城镇化水平使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用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劳动装备率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值表示,劳动装备率越高,农业机械总动力或非农劳动力转移越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向非农部门释放剩余劳动力可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30]。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初中及以上)人数的增长,不仅有利于缩小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对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缓解也有促进作用。本文借鉴孙悦和赵庆[31]的研究,同时考虑到河南省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用每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反向指标。农业政策指标采用农林水事财政支出与总财政支出比表示。政府对“三农”各项财政资金投入和政策性支持,可以防范农业风险、稳定预期,增加农民收入。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Table 1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2.3 数据来源

所采用的数据包括自然地理数据和经济社会数据两部分,自然地理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http://www.ngcc.cn)。经济社会数据来源于2011—2020年《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技术进步和城乡收入差距测算的时空分析

3.1.1 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动态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前沿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的分析,能够掌握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动态演进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率2.35%,在2010—2018年间呈现稳中有波动的趋势且波幅相对较小,在2018—2019年出现急剧攀升(图2),说明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农业技术进步发展较为稳定,尤其是近年来对农业技术进步更为重视。农业前沿技术进步指数波动较大,年均增长率3.52%,与TFP的变动趋势较为一致;而农业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在2010—2014年和2016—2019年间下降,2014—2016年间有波动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13%。由此得出,河南省农业技术进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引致,技术效率的贡献相对有限。当农业前沿技术进步驱动TFP提升时,农业技术效率总是表现为对TFP的负面影响,即下降的趋势。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在不断提高的同时面临着技术效率的损失,这是已有研究未关注到的层面。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的能力不足,生产管理方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健全,对自然依赖较强,重视技术进步而忽视技术效率。

图2 2010—2019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前沿技术进步、综合技术效率的趋势Fig. 2 Trends in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frontier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9

3.1.2 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 运用前文提到的地理距离矩阵和空间邻接矩阵,计算2010—2019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全局莫兰指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2),说明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

表2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全局莫兰指数检验Table 2 Global Moran Index test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Henan Province

2010年和2019年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局部莫兰散点图表明,河南省绝大多数县(市)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3)。2010年莫兰散点图的第一象限包括了南阳、周口、信阳、驻马店、商丘等地市下属县域,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高—高(H-H)集聚;第三象限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低—低(L-L)集聚,包括郑州、开封、许昌、新乡等地市下属县域。2019年两种空间矩阵下的莫兰散点图与2010年基本一致。这反映出河南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产值占比较少的中原城市群下属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较小,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黄淮平原、豫南等粮食生产核心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图3 2010年和 2019年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莫兰散点图Fig. 3 Moran scatter plot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Henan Province in 2010 and 2019

3.2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为判断空间计量模型的适用性,分别进行LM检验、Wald检验、 LR检验和Hausman检验(表3)。LM检验和Robust LM检验表明,空间误差模型存在空间自相关,要进一步验证空间杜宾模型适用性,而Wald统计量和LR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所以空间杜宾模型不能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应选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Hausman检验表明固定效应是最优的选择。为考察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维度依赖,引入城乡收入差距的滞后项,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的广义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表3 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结果Table 3 Test results for the spatial Durbin model

模型1对普通面板模型进行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再根据空间经济学含义分别进行静态SDM模型(模型2)和不同空间矩阵下考虑了变量时空效应的动态SDM回归(模型3、模型4),选用地理距离矩阵下静态SDM模型作为基准回归分析。由于河南省下辖各县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动态SD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农业技术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虚拟变量D的交乘项(D×TECH),以此检验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若该年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大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D记为1,否则记为0,以此来探究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是否存在区域差距(模型5)。

回归结果表明,模型2和模型3农业技术进步的系数分别为-0.013和-0.015,通过了10%和5%的显著性检验(表4),即意味着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呈负向作用,且系数小于模型1面板固定效应的结果,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不可忽视。在两种空间矩阵下,农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滞后项分别为-0.155和-0.335,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县域间距离的缩短更有利于农业技术的空间溢出。农业技术进步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居民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使得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资水平更高的部门,增加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从而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模型4进一步采用空间邻接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

表4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从控制变量来看,城镇化水平系数为负但不稳健,现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较高水平,可能存在未观测到的拐点。产业结构在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二、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劳动装备率结果不稳健,这表明农业机械化和非农劳动力的转移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性和不稳定性。人力资本水平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农村“高龄化”和“空心化”的趋势下,高素质人才的进入能够带来知识溢出效应。农业政策也对缩小城乡差距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农业政策支持如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农业补贴等,能够抑制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交乘项(D×TECH)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为-0.009(模型5),绝对值小于模型3中农业技术进步的系数绝对值0.015,说明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均可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抑制作用明显较小。原因在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小,依靠经济发展的高水平福利已享有技术要素的优先流动,农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较弱。

空间自回归系数ρ显著为正,证实了河南省县域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空间依赖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邻近县城乡收入差距每增长1%,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就会提高1.096%,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相关性。城乡收入差距的一阶滞后项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估计系数为0.767,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时间维度上的路径依赖。居民的消极预期和收入的惯性会导致技术要素配置的扭曲和失灵,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表现出“马太效应”。

3.3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Lesage和Pace[32]提出空间计量模型偏微分方法可准确测度空间效应,分解总效应得出的直接效应反映了本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当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反映了邻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本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回归结果表明,短期来看,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直接效应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为-0.029(表5),说明本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当地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呈抑制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系数为-1.435,邻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水平每提升1%,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将缩小1.435%,地区间存在技术溢出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趋同性,可通过对邻近地区的示范作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表5 空间溢出效应偏微分分解结果Table 5 Partial differential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从长期来看,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推广依靠强制推动,缺乏后续技术的培训和技术设施的维护管理,考虑到粮食主产区“产量大县,财政穷县”的实际情况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性,地区政府在“GDP竞赛”中会选择封锁区域内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对抗其他地区的“搭便车”,使得农业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大打折扣[33]。

3.4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路径分析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为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和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分别代替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进步进行作用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地理邻接矩阵下农业前沿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为-0.095,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6),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对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为明显。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农业前沿技术进步为负,这说明邻近地区的农业综合技术效率提升不利于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农业前沿技术进步有效抑制了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原因在于,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可通过实物化的农业机械、化肥生物技术的使用与推广进行技术扩散,技术扩散的效果和对周围地区农户的示范作用更直观、更明显,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则属于“软技术”,其效应的发挥取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经营管理技术水平,不可能有“通用”的模式。并且,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能够改善区域的竞争力,可能伴随的是“虹吸效应”,吸收邻近地区的人力资源、资金、农业企业和金融机构[34],间接拉大了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

表6 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路径分析Table 6 Analysis of the impact path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3.5 进一步讨论:农业技术进步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距离衰减

根据公式(3)调整的地理距离矩阵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农业技术进步空间溢出效应的距离衰减性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与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图4),根据空间溢出系数变化的幅度大小及与趋势线的交点,可将空间溢出分为两个区间, 第一个区间150 km范围内的变化幅度较小,溢出系数绝对值在1.2~1.1之间波动,多为各县所属的市域范围内,技术信息传递、市场情况和政策支持较为一致,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第二个区间为150~530 km的快速下降区,空间溢出系数绝对值由1.1下降至0.35左右。在490 km处空间溢出效应的绝对值下降到0.6左右,约为50 km处外溢系数值的一半,空间外溢效应的半衰距离为490 km。县域的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集中在本市的县以及附近拥有相似区位条件的县,超出范围后溢出效应会因受到地理距离的限制而越来越弱。

图4 农业技术进步空间溢出效应地理衰减边界分析Fig. 4 Geographical attenuation boundary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研究表明,河南农业技术进步波动较大,增幅主要来源为农业前沿技术进步,而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则呈现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集聚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黄淮平原、豫南等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产粮大县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这印证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需要区域层面的技术支持和制度设计。农业技术进步明显抑制而非强化了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民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起到促进作用,其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抑制作用明显较小。同时,邻近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通过空间溢出的“学习效应”和“涓滴效应”抑制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短期内溢出效应明显,长期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后续增长动力不足。

进一步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前沿技术进步实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空间溢出效应也更加明显。农业技术效率路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拉大了邻近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地理衰减,空间溢出效应范围较小,仅集中在邻近的县域之间,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作用不强。目前,政府已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但其对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应注重农业技术进步的均衡发展和长效机制,避免技术溢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预期影响。

本文在测算农业技术进步及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中存在一些不足,未能将农业面源污染和自然资源条件纳入对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可能引起效率值偏高的情况。此外,在设置空间矩阵时较少考虑经济或人口密度的影响,仅从地理距离角度考察稍显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应着眼于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体系构建,可采用如经济—地理距离嵌套矩阵控制异质性因素,分析区域溢出效应的差别及路径。

4.2 政策建议

1)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精准识别关键的技术服务推广地区。积极引进前沿科技成果与推动产学研相结合,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扩散;另一方面要将生产核心区的产粮大县作为农业技术进步的重点推广区域优先布局,强化政策性补贴和支持,增强农业技术进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精确度和适用性。

2)加强县域合作交流和信息互联互通网络的建设。政府应重视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聚集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大数据平台建设,探索县域间长期农业技术协作框架,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3)破除地区间尤其是县域间技术扩散的政策、市场和理念壁垒。理顺政府与农业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支持以政府主导,龙头企业为带动,农户自主参与的技术体系。在农业技术扩散的过程中要组织县与县之间的观摩学习和经验交流,使得农业技术突破地理范围的限制,促进农业发展规模化,充分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广地惠及更多地区。

4)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农业前沿技术进步,注重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进步是现阶段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还能够实现劳动力非农转移,获得更高的工资性收入,要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同时,要注重要素投入的质量,改善农业的技术效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注重提高农民的现代化观念和知识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猜你喜欢
前沿技术差距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汇聚行业热点,分享前沿技术,助力猪业发展——《猪业科学》2021年第2期读后感
眼底成像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全球纺机前沿技术集结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完美联动!安琪酵母携前沿技术与动保企业在郑州碰面,看看这场会议碰撞出什么新火花?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