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特点、环境影响与对策

2023-01-11 05:08朱美羲罗屹黄汉权黄东武拉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浪费食物家庭

朱美羲,罗屹,黄汉权,黄东,武拉平*

(1.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北京 100045;3.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肉蛋奶等高质量食物消费增多,将拉动中国食物需求刚性增长[2],并增加因食物生产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压力。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水土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要素投入的边际效应下降,在农业科技尚未出现革命性变革情况下,中国粮食产量已经接近“天花板”,增产潜力和空间有限[3]。因此,减少食物浪费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中国节粮减损行动加速推进。但是,目前国家并未建立食物浪费调查系统,食物浪费的具体数据、演化特征尚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节粮减损行动的开展工作。因此,准确评估中国粮食损失浪费的现状,分析其具体特点,有助于针对性完善食物政策、找准节粮减损发力关键点,对于推动节粮减损行动落地见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食物浪费,指原本适合人类食用的食物被丢弃或排除在食物系统之外,如未过期的食品作为废物或垃圾处理[4]。从产业链视角来看,发生在粮食供应链前端环节的损耗(收获、储藏和加工等)称为“粮食损失”,发生在后端环节的损耗(销售和消费)称为“粮食浪费”或“食物浪费”,其中后端环节的食物浪费已经成为中国粮食产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5]。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3的粮食被浪费,前端的损耗为14%,后端的浪费为17%[6],即每年全球损失浪费食物的一半以上来自消费端。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超过9.3亿t,占可供消费食物总量的17%[7]。

食物浪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高度相关[8],随着收入水平增长,人们对于食物质量和食物多样化的追求将显著增加食物浪费水平[9],如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食物浪费尤为严重[10]。美国超过1/3的食物未被人食用,每四口之家每年的食物浪费金额平均超过1 500美元[11]。欧盟每年的食物浪费达8 800万t,相当于每人每年浪费食物173 kg[1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全社会食物浪费的形势愈发严峻。根据2015年国家粮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调查及技术评估”课题测算结果,仅针对粮食作物,中国消费端浪费的粮食为3.2%,占全链条损失浪费的17%,如果考虑蔬菜、水果、肉类等浪费情况,实际占比还将上升[13]。王灵恩等[14]根据在中国典型地区(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河南和西藏)的入户调查数据,推算得出2018年中国居民消费端食物浪费共3 432万t。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提升,中国农村食物浪费情况问题将变得较为严重[15]。

为减少食物浪费,部分学者还就影响食物浪费的因素及减少浪费的措施进行了讨论。通过揭示微观主体食物浪费动机、评估现有节粮减损政策效果等,提出减少食物浪费的政策建议。有研究表明,与前端环节的粮食损失影响因素不同,食物浪费主要是受人类意识的影响[16]。而人的决策相对复杂,一方面受到个体的人口学特征、认知、习俗、习惯和偏好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家庭特征、就餐环境、饮食文化、信息干预等外在因素的影响[17],并且各种因素会在不同情景和不同人群下产生差异化的影响[18]。

食物从生产到消费环节,既使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也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资源产生重要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2007—2011年全球因粮食损失和浪费的碳排放从33亿t升至36亿t,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7%;无效消耗全球农业用水的24%和耕地面积的28%,约合2 500亿m3水资源和14亿hm2耕地[19]。成升魁等[20]发现我国每年餐饮业食物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分别为800万和300万t,能够满足2亿人一年的口粮消费。董战峰等[21]采用生命周期法分析评估我国餐饮浪费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发现中国城市居民餐饮浪费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每年浪费约440亿m3水资源、460万hm2土地资源,碳排放约550万t,经济损失约3 000亿元。2015年粮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的专题调查成果表明,我国水稻等粮食作物在收获环节的减损潜力巨大,若全国水稻收获环节的损失率降低到高标准农田的标准,可节约稻谷196万t,相当于节约28.39万hm2的耕地和9.46万t的化肥[22]。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本文的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关于中国食物浪费的研究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一是目前多数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餐饮环节的食物浪费评估,关于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较少。尽管部分研究对其进行统计,但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饮食习惯不同,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各地区农村浪费的具体情况。二是对食物浪费造成的环境影响估计不足,食物浪费不仅是食物供应量的浪费,也是食物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浪费。通过环境资源影响评估,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食物浪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利用全国大范围调查数据,从食物种类、时期等维度测度和评估浪费水平,从总体情况、分区域、分时期和分种类分析食物浪费特点,并利用各类食物的环境影响因子数据,探讨我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相对于以往研究,本文不仅详细评估各地区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及其特点,也测算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于针对性地完善减少食物浪费政策,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目前,多数国家并未建立针对食物浪费的官方统计。关于食物浪费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学者推断、小范围实地调查或案例实验,这些数据的获取方式可能会导致估计偏差。专家学者基于经验的推断可能与事实不符,准确性存疑。通过小范围调查或案例实验方式获得的数据,一般只能代表当地当时的情况,若利用个体层面情况进行判断则需进一步验证[23]。并且随着四季交替,农村家庭春夏秋冬不同时间段的消费行为和食物浪费特点往往存在差异。夏季多数地区高温,食物浪费偏多;冬季气温偏低,食物浪费偏少。春夏交替的5月份或夏秋交替的10月份气温适宜,能够较好地代表实际情况。为保证数据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信度,本研究团队与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合作,于2016年5月在28省(区、市)进行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情况调查。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系统建设于1984年,是了解中国农村家庭生产决策、生活方式、家庭特征的权威数据库。目前,该系统运用科学统计方法,持续跟踪调查中国31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地区)超过2.3万户农村家庭。

1.2 调查与取样方法

本次调查的农村家庭均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系统,调查范围覆盖中国28个省(区、市)(未包括西藏、海南、上海、香港、澳门和台湾)。样本家庭选取方式为:1)根据地理位置、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情况将中国划分为6个区域;2)根据每个省份的人口数量在区域内分配调查样本量,人口越多的省份样本越多;3)每个省级行政区随机抽取两个县级行政单位,在每个县中随机选择两个村庄,在每个村庄中随机选择调查的农村家庭。最终获得28个省区市1 479户有效样本(表1)。

表1 样本地理分布Table 1 Sample distribution

在实地调查中,被调查者通过称重食物消费前后的重量测算浪费比例,未被丢弃的、保留至下一顿消费的食物不算作浪费。调查采用3天连续记账式,该方式能有效避免1次性调查的偶然性,同时能避免长时间追踪的高成本和对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的干扰,有利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提升调查结论的可信度,能较好反映农村家庭食物消费和浪费情况。调查的食物消费项目包括面制品、米制品、薯类、豆类、猪肉、牛羊肉、禽肉、水产品和蛋类九大类。调查未统计蔬菜水果的浪费情况,主要原因有:相对于上述九大类食物类别,水果的消费具有随机性,统计较为困难;蔬菜的损失浪费更多地发生在前端环节;水果与蔬菜的划分,在不同地区存在交叉,如部分地区将西红柿归入水果类。

1.3 食物浪费比例与浪费量的计算方法

本部分将根据对一日三餐的浪费数据,通过三个维度进行汇总,测算全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比例和浪费总量。食物浪费比例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FWR为农村家庭的浪费比例,FWA为农村家庭的食物浪费总量,FTL为食物备餐总量。

在食物浪费比例数据汇总过程中,三个维度分别为:1)三天时间的简单平均汇总;2)一日三餐的加权平均汇总,其中权重采取专家对早午晚三餐重要性的打分,权重分别为0.2、0.4和0.4;3)九类食物的加权平均汇总,其中权重采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农村人均各类食物消费量占九类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各类食物浪费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FWn为农村家庭各类食物的浪费量,SFWRn为各类食物全天平均浪费比例,CONS为中国农村该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POP为全国农村人口数量。

1.4 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计算方法

本部分将基于各类食物的浪费量,按照对应的环境影响因子测算食物浪费所造成的资源损失量,即环境足迹,其中碳足迹、水足迹是指食物生产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所需要的水资源。各类食物的碳影响因子数据来自Poore和Nemecek[24],水影响因子数据来自Mekonnen和Hoekstra[25]。食物浪费所造成的资源损失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Ln为农村家庭各类食物浪费所造成的资源损失量,γn为各类食物的环境影响因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总体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比例为2.70%(表2),比例呈现从早到晚逐渐增加的趋势,早餐、午餐与晚餐的食物浪费比例分别为2.36%、2.43%和3.15%,符合农村家庭将早餐或午餐未消费的食物保留到下一顿的生活习惯[26]。并且由于晚餐需要过夜,部分居民因健康等因素考虑,会选择直接丢弃晚餐后所剩食品[27]。另外,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早午餐相对简单,晚餐相对丰富的饮食习惯,也是造成晚餐食物浪费较大的原因[28]。

各类食物在早午晚三餐饮食的浪费情况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三餐的饮食消费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早餐肉类消费频率较低,浪费水平也明显低于午餐和晚餐。统计结果表明,早餐猪肉、牛羊肉、禽肉、水产的浪费比例分别为0.91%、0.50%、0.89%和1.00%(表2),明显低于午餐和晚餐。

在农村家庭日常消费中,主食的浪费相对严重。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以主食为主,面制品浪费比例为2.54%,米制品浪费比例为3.60%;肉类的浪费相对较低,猪肉的浪费比例为1.47%,牛羊肉的浪费比例仅为0.75%。其他类食物,豆类2.09%、禽类1.71%、水产2.09%、蛋类1.33%(表2)。造成此现象一部分原因是牛羊肉等食物相对于主食而言,消费频率也更低[29]。另一原因可能是,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与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主食的价格相对较低,而牛羊肉的价格远高于其他食品价格,在价格信号刺激下,农村居民对昂贵食材的节约意识更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总量差距较小。中国农村家庭同城市、餐饮行业、高校等其他地区和群体相比,食物浪费水平明显更低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居民具有更强的节约意识[16]。

表2 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总体情况(%)Table 2 Rural household’s food waste in China (%)

2.2 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区域差异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适合不同的食物生产,也由此导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千差万别。从分区域统计数据看,中国各地区食物浪费呈现不同特点。

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两个地区的浪费比例分别为3.21%和3.18%(表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1和0.48个百分点。华北地区的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相对较低,为1.82%。总体而言,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家庭收入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0]。中国正处于乡村振兴加速推动,迈向共同富裕阶段,农村收入未来将会持续提升。需要提前干预,避免由经济发展引发的食物浪费问题[31]。

各地区饮食习惯差异对地区食物浪费水平造成显著影响,相比于消费频率较低的食物,消费频率较高的食物浪费水平明显偏高。表3的数据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如东南沿海等以大米为主食的地区,米制品的浪费情况更为严重;而中国北方地区,如西北等以面食为主的地区,面制品的浪费水平更高。另外,东部和南部地区由于沿海或水资源丰富,水产品消费频率更高、消费数量更多,其水产品浪费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2]。这意味着在推动节粮减损行动中,需根据地区不同的消费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节粮减损方案。

表3 不同地区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情况(%)Table 3 Rural household’s food waste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

2.3 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农村人均食品消费量和农村人口数量,测算全国农村食物浪费总量。结果表明,每年中国农村家庭九大类食物浪费总量312.36万t,其中原粮259.06万t,薯类4.66万t,豆制品8.74万t,猪肉15.80万t,牛羊肉0.86万t,禽类7.74万t,水产品9.00万t,蛋类6.50万t(表4)。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浪费所造成的现金损失合计为180.41亿元,其中主食浪费金额为92.61亿元,占总金额的51.34%。按照2016年农村人口(5.73亿)计算,每年农村人均食物浪费金额为31.48元。

表4 全国农村家庭食品浪费总量Table 4 Total household’s food waste in rural China

按照全国人均食物消费量计算,中国农村每年浪费的食物分别能满足2 123.44万人的谷物消费,1 794.03万人的薯类消费,1 052.81万人的豆制品消费,806.18万人的猪肉消费,261.62万人的牛羊肉消费,850.05万人的禽类消费,789.87万人的水产品消费和669.59万人的蛋类消费。这意味着,若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节约浪费,这些浪费的食物基本可以满足一个特大城市(人口500万~1 000万)一年的日常食物消费。

同时,减少食物浪费不仅能增加食物供给,也能无形中减少食物生产中的投入品[33]。本研究也测算了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因农村家庭食物浪费产生的碳足迹为975.17万t CO2,水足迹为61.08亿m3(表5)。其中,主食产生的碳足迹为699.46万t CO2,水足迹为42.59亿m3,分别占食物浪费总碳足迹和水足迹的71.73%和69.72%。因此,减少食物浪费不仅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也能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34]。需要说明的是,环境影响因子参考的是各类食物尚未加工时的碳足迹和水足迹情况,而家庭烹饪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和水资源消耗,使用尚未加工的因子换算存在一定的偏误,并且中国家庭食物偏好为熟食,将会导致烹饪加工过程中碳足迹和水资源消耗增加。因而,本次估计的是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造成资源环境影响的下限,若考虑烹饪加工过程,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碳足迹和水足迹将高于本研究所得结论。

表5 我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碳足迹和水足迹Table 5 Carbon footprint and water footprint of rural household’s food waste in China

3 讨论

3.1 减少食物浪费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目前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局势多变,国际政治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底气”。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接连发布,采取切实行动降低食物浪费。但目前社会对食物浪费的认识多聚焦于城市和餐饮行业,对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关注不足,不利于全面掌握中国食物浪费的总体形势。

本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比例为2.70%,尽管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发现的一些现象值得警惕。中国人口众多,2016年我国农村人口数5.73亿,从总体而言,全国农村食物浪费总量可观,达312.36万t,造成的现金损失为180.41亿元。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共同富裕稳步实施,中国农村地区的收入条件将明显改善。这说明在无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收入增长将带动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的增长。所以,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必须要关注农村家庭食物浪费问题,抓紧推进节粮减损政策研究,出台针对性措施,避免重走发达国家“发展—浪费—治理”的老路,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并且目前,中国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有限,在市场供需紧平衡情况下必须树立“节约就是增产的理念”。需要注意的是,个人可能由于食物浪费占收入的比例较低而弱化意识、忽略行动。这就要求政府出台相应方案,积极宣传推广,增强群众节约意识。

中国各地区的地理资源、气候环境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各类食物的浪费情况千差万别。本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与食物消费偏好、食物消费频率、食物价格等因素相关。如价格较低、消费频率较高的主食类食物,浪费较严重;价格较高、消费频率较低的肉类食品,浪费较少。如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地区,米制品浪费比例较高;水产资源较为贫乏的西北地区,水产品浪费比例较低。因此,需针对不同地区食物浪费的特点,制定相应食物浪费对策,并可试点价格政策或经济惩罚措施。

3.2 减少食物浪费有助于资源环境保护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们开始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生活享受的物质条件,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构成严峻威胁和挑战。但减少食物浪费对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贡献往往被人们忽视,当人们把食物倒进垃圾箱时,除了涉及经济成本,同时也涉及食物生产的中间投入品的资源浪费,以及消费后端的环境污染,即餐厨垃圾处理中所造成的大量温室气体和垃圾的排放问题。可以说,减少食物浪费是避免生产不必要农产品所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减缓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

本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尽管从个体层面上看,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较低,对单个农村家庭的影响较小。但从总体而言,中国因农村家庭食物浪费产生的浪费总量和损失金额可观,所产生的碳足迹、水足迹庞大,分别为975.17万t CO2和61.08亿m3水资源,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对我国资源环境的影响明显。因此,政府应大力宣传环保意识,倡导居民节约粮食,提高居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减少铺张浪费。第二,从各类食物的环境足迹来看,动物性食物的生产比植物性食物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并且本研究在计算环境足迹时,未考虑食物烹饪加工环节。我国烹调加工技法繁多,居民更偏爱熟食,我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将大于本研究所得数值。所以政府应大力倡导健康饮食文化,推广科学膳食平衡标准和食材简单烹饪加工方式。第三,应建立完善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对餐厨垃圾进行“前端分类+后期综合利用”,倡导垃圾分类,对餐厨垃圾采取制肥等方式进行处理,充分利用食物垃圾含有的有机物质和能量,减少食物垃圾在处理中的碳排放,实现食物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本研究基于全国大范围调查数据测算和评估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调查时未对农村家庭的蔬菜、水果浪费情况进行统计,蔬菜、水果消费已然是农村家庭的重要内容,需要高度关注。同时,本研究并未使用计量模型对影响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因素进行识别,人口、可支配收入、物价等重要因素对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影响值得后续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另外,各地区的食物浪费情况具有不同特点,食物浪费产生的资源环境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后续研究也可以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粮食损失和食物浪费的资源环境影响,以便出台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比例为2.70%,浪费比例呈现从早到晚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各类食物中,主食浪费相对严重,面制品和米制品浪费比例分别为2.54%和3.60%。在中国六大区域中,各地区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情况相对严重,浪费比例为3.21%。地理环境和饮食习惯对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影响有明显地区差异,各地区消费频率高的食物浪费水平明显偏高,如北部地区的面制品、南部地区的米制品和水产品。

我国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影响巨大,造成的食物浪费总量和现金损失分别为312.36万t和180.41亿元,所产生的碳足迹和水足迹分别为975.17万t CO2和61.08亿m3水资源。随着中国政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农村家庭收入将呈现长期增长的趋势,在无干预措施情况下,收入增长将提升农村家庭食物浪费水平,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保护。节粮减损不仅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且有利于减少因食物浪费产生的资源环境影响,是落实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行动。

4.2 建议

本研究虽并未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因素进行识别,但基于目前使用同一数据库的计量经济分析发现,户主性别、宗教信仰、家庭人口规模、家庭生命周期、食物储藏条件、购买菜品便利程度对中国农村家庭主食浪费具有明影响[26]。另外,烹饪器具容量、粮食产量、粮食购买行为、家庭成员平均体重等因素对农村家庭食物浪费具有显著影响[16]。因此,在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浪费的诸多因素中,需要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台针对性措施。

第一,加快建立常态化官方食物浪费调查评估制度。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官方食物浪费调查评估制度,现有数据均来自学者组织的调查和推算,导致食物浪费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了解不充分,不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家食物浪费总体信息,不利于对食物浪费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不利于出台针对性政策。为加速推动节粮减损行动,必须抓紧构建全国食物浪费调查系统,持续跟踪监测分析中国食物浪费新情况和新特点。食物浪费调查系统不仅要关注城市地区、餐饮行业的情况,还需将农村地区纳入调查系统,形成全面、连续的国家食物浪费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健全食物浪费监管体系与标准,完善食物捐助流转系统。基于出台的《反食品浪费法》等法规条例,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监管体系,修订食物浪费标准,明确主体责任,完善食物浪费监督检查和违法惩罚机制,对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打击,引导社会形成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另外,加快完善食物捐助和流转系统,实现食品捐助与社会保障系统衔接,鼓励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集中出售或向有关福利救助机构捐赠。

第二,改善家庭食物储藏条件,推广科学膳食标准,引导农村家庭形成健康的饮食文化。政府应继续推动农村家庭采购冰箱等食物储藏设施,让农村家庭有能力储备食物,减少因食物变质所产生的浪费。同时,积极向农村家庭推广科学的膳食标准和指南,减少肉类和油炸食品的过量摄入,鼓励农村家庭科学健康饮食,提倡按需备餐点餐,减少铺张浪费,合理利用剩饭剩菜,不长期、盲目囤积食物,将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另外,应重视饮食文化对农村家庭食物浪费的重要影响。中国各地区之间的食物消费习惯存在较大差异,这种饮食文化差异对食物浪费的影响不可忽视。要重视健康饮食文化的引导,加强饮食文化对居民食物浪费影响的研究,探索可能的内在机制,及时干预。

第三,大力宣传节粮减损的意义和作用,提高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识。节粮减损一靠技术,二靠意识,食物浪费与个人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息息相关。建议多渠道强化“节粮爱粮”宣传,通过电视、村内广播、报纸、抖音、快手等宣传渠道强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节约粮食的意识。另外,通过媒体渠道播送世界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危机,提高农村居民节粮爱粮“节约就是为国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的氛围。同时,开展节约方式培训、传递节约小妙招,将节约粮食意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动。

第四,建立完善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2021年国际环保绿色和平发布的《厨余垃圾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综述》研究报告指出,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和厨余垃圾等废弃物的温室排放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不可忽视的途径之一。需妥善低碳处理我国日益加剧的餐厨垃圾,对餐厨垃圾进行“前端分类+后期综合利用”,实现食物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首先,需不断完善食物废物管理法律体系,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细则,加强对垃圾生产者的责任约束,建立良好的激励惩罚措施。同时,应大力推广低生物技术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充分利用食物垃圾含有的有机物质和能量,并减少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和垃圾排放。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按处理媒介分为非生物处理和生物处理,其中,非生物处理包括机械破碎、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和气化等,生物处理包括厌氧发酵、好氧发酵、制备生态饲料等。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表明,厌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处理可以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和温室气体减量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浪费食物家庭
不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