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利视角的民国时期“金温江银郫县”比较分析

2023-01-11 21:50
四川水利 2022年1期
关键词:温江江安郫县

何 彬

(成都市温江区水务局,四川 温江,611130)

引言

民国时期的温江县、郫县位于成都平原最精华的区域——都江堰核心灌区,两县境内地势平坦、无山无丘、土壤肥沃,得益于都江堰自流灌溉之便,自古就是川西最富裕的地方,即使在最富裕的川西上五县“温郫崇新灌”,也是名列前茅,故有“金温江银郫县”之称。

“金温江银郫县”的俗语流传甚久,但为何有金银之分,为何如此排序,本文从水利视角,比较温江县、郫县的区别。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温江县、郫县辖区面积均有调整,特别是1956年温江县划出苏坡镇等地并入成都市区,1958年原崇宁县大部分面积划入郫县。两地水系条件也陆续变化,如上世纪70年代的渠系整治、温江县杨柳河改造、郫县沱江河改造等。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的民国时期作为时间背景,从7个维度,分析比较两地的区别,探究都江堰精华灌区的水利密码。

1 地理位置

民国时期,温江县和郫县同属于成都市管辖,同处于成都西面都江堰自流灌溉精华灌区,天府广场距两县县城十字路口直线距离为22.46km和24.02km,天府广场距两县边界最短直线距离为7.76km和11.61km。

温江县、郫县的辖区面积分别为325km2和289km2。从地理条件比较,温江县辖区面积略大于郫县,两县县城位置距省城距离基本一致,但因温江县边界距省会更近,因此略优于郫县。清宣统《温江县乡土志》卷十介绍“温江东附会城,西驰崇灌”,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2 水系灌溉

民国时期,温江县有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郫县有清水河、沱江河、徐堰河、蒲阳河、柏条河(毗河)。温江县的杨柳河、江安河均取水于金马河,属外江灌区,而郫县的河流均取水于内江,为内江灌区。因金马河为游荡性河道,主流经常改道,易受洪水影响,取水口常被堵塞,外江的灌溉保证率低于内江。因个别突兀高地,两县均存在提水灌溉区域,根据《温江县水利电力志》记载,温江县1951年改筒车提水为自流灌溉面积为32.67hm2;《郫县水利电力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全县改筒车提水为自流灌溉面积为200余公顷。

从水系及灌溉条件来看,郫县的水系密度略高于温江,灌溉保证率高于温江。

3 耕地条件

按照《都江堰志》中民国1943年都江堰流域川西十四县灌溉田亩统计,温江县、郫县的耕地面积分别为1.83万hm2和1.87万hm2;《都江堰流域联合办理地方水利工程经费摊筹表》统计,在有记录的1937年至1949年,都江堰水费摊筹中,温江县与郫县的计算面积分别为1.77万hm2和1.37万hm2,摊筹费用均约为1.3∶1。根据《温江县水利电力志》记载,1963年温江有冬水田468.14hm2、潮田面积2875.1hm2;《郫县水利电力志》记载,郫县建国初期有下湿田、烂泥田0.6万余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0%以上。

由上可以推测,温江县的耕地数量与郫县基本一致,但耕地质量优于郫县。主要原因为郫县境内地形起伏略大,河道改道多,古河道多,造成区域内的冬水田、潮田面积多,高质量的耕地比例小。因此在水利工程经费摊筹中,温江摊筹费用均为郫县的1.3倍。

温江县、郫县两县之间的清水河-江安河片区的耕地质量高、土壤肥力好、受洪水影响小,在传统农业耕作区收成较高,至今仍是永久基本农田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温江大蒜高标准农田均在此区域。根据《成都市志·农业志》《郫县志》《温江志》记载,1949年,温江县、郫县水稻平均亩产为200kg~225kg,高于1949年成都市平均亩产191kg的产量。

4 洪水抵御

都江堰-郫县-成都一线是成都平原的一处脊线,郫县县城海拔高度略高于温江,此外,金马河为岷江排洪主河道,温江区的杨柳河、江安河均取水于金马河,属外江灌区,而郫县的河流均取水于内江,为内江灌区。郫县抵御洪水的能力优于温江。

5 内河航运

历史上,温江县、郫县境内的多条河流均可通航。受河道水量、弯直、堵塞等因素,民国时期,温江的航运河道为杨柳河,载重五千斤,最近的码头距县城约1km,郫县的航运河道为柏条河,但最近的码头距县城约为7km。温江县的航运条件优于郫县。

6 水能资源开发

温江县、郫县水流较多,水能蕴藏丰富。最早的火力发电,温江县为1935年,郫县为1939年,水力发电均为1951年。民国时期的水能资源开发主要为水碾水磨,主要功能为米面等农副产品加工,根据两县水利电力志记载,民国时期温江县有水碾水磨279座,郫县约有240余座,两者比例与两县辖区面积比基本一致,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基本一致。

7 人文交通等非水利条件

温江县为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今崇州市)东境分置出来的区域,郫县建县的历史久于温江县。温江县、郫县都是省会前往各地的要道区域,但民国时期,经过郫县通向都江堰、阿坝州方向的成灌公路是省级主要道路,也是四川省第一条公路;经过温江县通向大邑、雅安方向的成大公路是市级主要道路,且建成时间较晚,郫县的陆运交通优于温江。据民国时期较为准确的人口统计资料,1937年,温江县、郫县人口分别是16.90万、17.55万;1949年,两县人口分别是16.92万、17.72万,人口密度分别为521人/km2、613人/km2。建国后,温江县为温江地区(温江专区)行政公署治地,直至1983年3月。

从上面的资料可知,郫县建县的历史久于温江。在民国时期,由于陆运交通的发展,郫县的陆运交通优于温江县,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高于温江县,但是由于建国后温江县为温江地区(温江专区)行政公署治地,进一步巩固了“金温江”称号。

8 结语

通过以上7个维度的比较,民国时期的温江县、郫县县情相似度极高,总体差别不大,由于耕地条件的优越让温江县优先获得了“金”字称号,这得益于区域资源禀赋和持续不断的水系治理。通过“金温江银郫县”的比较分析,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农耕时代,耕地条件好,粮食产量高,使得温江获得了“金”字称号,航运的便利促进了这一称号,洪水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由于仅发生在汛期,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并非每年都会发生,且受洪水影响的区域也不是覆盖全境,因此,温江县获得“金”字称号的最主要因素是水系灌溉支撑下耕地条件的优越。

(2)水系治理是伴随着温江县发展的关键因素。江安河是温江境内最大的灌溉河流,穿温江城区而过,这其实是温江区域内最早开凿的大型河道,《水经注》《后汉书》《蜀水考·分疏》对江安河开凿时间均有叙述。据张振刚《江安河历史变迁考述》,魏晋甚至东汉即开始了江安河开凿,早于温江县建县历史,表明温江建县是这一区域水系治理后不断发展的成果。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水系治理、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建设,消除了较大的洪水威胁,“金温江”进一步凸显了其优势,加之其作为地区行政公署治地,巩固了其地位。

(3)民国时期,即使在自然条件最好的温江县、郫县,也存在局部不平衡,低产田占比依然大;抵御洪水的能力仍然很弱,水利工程都是临时性工程,堰改口、河改道是高频率事件;维护机制不全,许多民堰靠基层群众维修,负担很重。建国后实行的准公益性的管理机制,是延续“金温江”的有力保障。

(4)自然条件带来的优劣势是相对的,而且随着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改变,比如河道弯直,对于泄洪来讲,顺直河道优于蜿蜒河道,对于造景而言,则反之;再比如低洼潮田,从粮食作物种植而言,不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对于蓄水而言,则反之。因此,需要从不同目的、不同层次来认识自然条件,进一步开发区域资源。

猜你喜欢
温江江安郫县
温江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
人与塔克拉玛干的一群狼
人与塔克拉玛干的一群狼
小豆瓣 大产业川菜之魂完美升华
“鹃城牌”郫县豆瓣:用心品“味”
温江地区职业学校现状分析
郫县豆瓣:打造区域品牌样板
聚焦“最美创客小镇”记录成都郫县的创业“春天”
江安农商银行:金融助力精准扶贫
浅析温江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