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国战略”缺乏对华了解

2023-01-11 15:19罗尔夫•克雷默、霍斯特•洛切尔
环球时报 2023-01-11
关键词:经济部草案全球化

罗尔夫•克雷默、霍斯特•洛切尔

德国“中国平台”网站1月10日文章,原题:中国战略:分寸感而非政治化德国需要基于利益的中国战略,而非基于经济部和外交部草案中的意识形态偏执。草案过分强调了对中国的依赖,却忽视了全球化带给德国的好处。

未来中国战略的草案已被公开。外交部的草案假设德国正与中国进行“制度竞争”。相比之下,德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代表最近发表在《法兰克福汇报》上的声明则强调与中国经济的竞争和伙伴关系。总理朔尔茨发表在《外交事务》上的文章谈到“相互竞争的政府模式”,又强调了德国的利益,指出中国崛起不能成为西方孤立该国的理由。

经济部的文件侧重于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这种叙述一直很流行,尤其在俄乌冲突以来。但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无法与对俄天然气完全片面的依赖相提并论。以德国对华贸易为例,中国是德国重要但不是主导性的贸易伙伴。它与德国对美贸易规模大致相同,远低于与欧盟国家的贸易量。直接投资也是如此。

在电气和汽车行业的产品零件方面,有时来自中国的进口比例高达70%或更高,这要另当别论。在这些情况下,德国肯定要实现多样化。然而,这只有在确保过去几十年德国繁荣模式的核心要素―£国内高附加值出口成为可能的廉价进口——未受到持续破坏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独立性本身不能成为目的。德企、尤其是汽车行业在中国的集群风险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找到替代销售市场时,多样化才有意义。否则,单方面降低依赖度,对德企及其员工来说只会有损经济利益。

德国进出口总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像德国这样极其开放的经济体必然对全球化的延续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我们与中国拥有同样的兴趣。作为一个4倍于德国的经济体,中国的开放度在50%左右,而美国只有30%左右,无怪乎二者对于全球化重要性做出不同判断。

然而,德国外交部和经济部对中国持有的印象是主要根据“新疆人权”、北京对香港的强硬态度和对台湾的“武力威胁”来对中国进行评判。这说明它们对中国过去40年的实际发展缺乏了解。不仅在经济方面,中国在社会方面的进步也叙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在人类发展指数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实现比中国更大的飞跃:从1990年第103位跃升至今天的第79位。这些惊人成就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或许根本的答案在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未遵循“西方模式”。很多迹象表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是成功的,因为它建立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和高度竞争的社会制度之上。▲(作者罗尔夫•克雷默和霍斯特•洛切尔,青木译)

猜你喜欢
经济部草案全球化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民政部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更正
延期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