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筱 陈豪特 赵竹君 蔡斌斌
(1.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7;3.广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西 南宁5300002;4.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广西 南宁 530000)
面对新冠疫情,国内积极应对,众志成城抗疫,其中,中医药对新冠肺炎流行的认识、辨证论治与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1-3]。相对于国内,国外防疫不得当,导致很多医务人员出现不满情绪,物资的短缺以及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而出现医务人员集体离职的情况。就国内外抗疫医务人员的表现,使人深省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将育人方针从专业课重教学、轻育人的局面往课堂思政转变[4],如何实现理论和临床的对接,如何培养专业人才等都有其深刻的当代意义。
中医药除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思想外,还注重“以人为本”的“大医精诚”的教育。文章从《黄帝内经》阐述医学教育,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
师之品行、医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徒弟的品行和医德。《黄帝内经》以黄帝和岐伯对答为主要形式,以师带徒为主要方式,讲求传统中医传承的师徒相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曰:“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5]。黄帝对岐伯的敬重,师恩不忘,授道有道而以礼敬授。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应讲求医德的重要性,引中医大家之言行举止,诠释医乃仁术,民之所求,医之所想。《灵枢·师传》云:“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课堂教育应引领和进行深刻的思政教育,要树立救死扶伤的仁爱精神,尊重人、关爱人、仁心仁术。从医者当有仁慈、平常、从容之心,为患者最大利益着想,力图实现患者损伤最小化、痛苦最小化、花费最少化、疗效最好化[6],充分体现医生职业道德。
《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7]。晋代存在“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名医葛洪采用“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的方式医德济世。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精研医道、精勤治学、精益求精是医学者的追求和目标,同时应注入“大医精诚”的治学和医德品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至道在微,变化无穷……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医学生进入医学殿堂宣誓之时,应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扬青春、奉献社会[8]。
课堂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明朝末年,吴有性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探疾病之因、寻治疾病之法,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急性外感传染病专著《瘟疫论》。疫情形势下的当代医学生,应以中医大家为标榜,应践行医护职业道德[9],认真学习《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树立“救死扶伤、医术求精,廉洁行医”等医师职业道德规范。
《灵枢·玉版》云:“人者,天地之镇也”[10]。《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黄帝内经》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引导治病“以人为本”。
新冠疫情期间,临床医学人才出现重“治疗”轻“预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出现“医防脱节”的现象[11]。教育“以人为本”,面对新发或可能出现的再现传染病突发疫情,医学教育培养应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等,修补薄弱环节,早期识别、及时处理,增强公共卫生防控的使命感。医学生的教育要培养尊重、关怀、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品性,加强“人本”思想教育,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
《灵枢·经别》曰:“粗之所易,上之所难”。学医者、从医者都是通过考试筛选有志学医者,具有记忆力强、意志坚定、善于思考等特点。医学教育以人为本,非其人而不传。《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素问·气交变大论》亦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传授有道,授业的人有一定的选择,有志于医学,愿为广大群众服务,品行端正,才能传授其医术。
《素问·著至教论》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医者当全面发展,而目前医学教育存在课堂教育以灌输为主。针对现代医学教育重课堂,轻能力,临床实践和动手少,学生临床思维缺乏自主性、沟通技能缺乏独立性的现象,教育部等六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12],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
《黄帝内经》提出从医者不仅要对本学科有较深的造诣,而且应当多学科交叉,重点掌握,综合了解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分析、思考,做到处事有方。《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了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黄帝内经》行文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灵枢·禁服》曰:“雷公问于黄帝曰: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提出学生资质的差异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强调敦敏治学的必要性;《灵枢·官能》曰:“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冠以因材施教理念。
《论语·卫灵公》云:“子曰:有教无类[13]”。凡进入医学殿堂者,医学教授将不分阶层、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但针对性格不同、基础参差、领悟迥异,在教授过程中要以身作则。针对不同层面、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因人而异的培养科研能力、科研思维、写作能力、合作能力等,有效实现因人而施、教无定法、教亦有术。对于基础理论薄弱、学习进度慢、课堂反应较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引导自主学习,反复灌输,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结合患者情况,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夯实基础。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强调三因制宜,教育育人,因材施教也同理。本科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属于基础,需要夯实,需要引导,在有限的课本中结合临床,激发学医者对“大医”、对“悬壶济世”的热忱。有机会重点突破,有所引领的兼带临床坐诊观摩,加深医学基础知识、实践课本;平时积极鼓励参与学科竞赛,积极引导,重点培养,以优秀标榜,充分实现学医的自我价值。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有的放矢,方向性的指导,磨练心性、自由发展、综合提升、实现自我和领域的突破。
《灵枢·官能》曰:“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自古医学教育有分科制度,强调培养特色人才,医药分家、术业专攻,能有效发挥优势。在医学基础稳健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对应专业,针对性地进行专科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天赋、能力、学习特点予以必要的指导性点拨,有效提高专科疾病的学习和诊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医学是终身学习的过程,教授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黄帝内经》多采用问答形式,形成提问式教学。《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五藏别论》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教授源自课本,高于课本,源自实践,拔高理论,讨论和资料佐证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交流能使知识更好的得到发挥,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提高自己的手段。
《素问·著至教论》曰:“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在医学教育中,背诵记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教学尤为突出。背诵能够对精辟的中医用词和临床的专业术语熟记于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中医学的学习和认识,有利于知识体系的串联,从而达到搭建中医知识网络的目的[14]。
课堂之外亦课堂,学生可根据自我的性格和学习习惯选择“自我发展”“竞赛激励”“师带徒”“点提拔高”等模式实现自我突破。《灵枢·口问》也曰:“此先师之所口传也”。国医大师朱良春曾说:“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师带徒”模式能有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名老中医在教学和临床中的言传身教具有重要作用。优质师资能充分挖掘每个医学生学习潜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其中,教师的指点,经验的传承,能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少读无用的书;跟师坐诊,可以最直接的学习临床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15]。
学习者具有自身的不足,教学中需要进行指正。《素问·徵四失论》曰:“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教学过程中,针对没能真正掌握医术精髓,杂合的错把理论当作准则,肆意运用的,应当予以指正和进行道德修养的修正。此外,教育者和学生都应当在夯实自己的本事和技能之外,查阅最新诊治进展,实现医学继续教育,以身作则,终身学习。
《素问·举痛论》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从医者,学习亦或教学,当不拘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结合实事,继承创新。
医学教育当学习《黄帝内经》治未病的精神,“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师传》曰:“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针对当前教育动态实现自治,未病先防,针对教育出现的端倪,防患于未然;既病防变,面对教育中的不足,要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