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2023-01-11 23:29刘高阳谢文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诊断学建构主义导图

陈 壮 刘高阳 谢文英

[1.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020 级,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河南 郑州450046]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观点,经过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人的发展,逐步完善。其中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自身知识网络的探索者与建构者,突出其主体作用。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让学生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自主建构的目标[1]。就是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产生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给学生发言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鼓励学生反向思维、质疑、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作为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有四大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作为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会话小组成员讨论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另外,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会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达到了1+1大于2 的效果。(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意义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2]。由此,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以自身经验为基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文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希望对提高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借鉴。

1 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1.1 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通过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基础理论的知识与本学科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学好中医理论知识是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础。所以教学时应重视并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剖析,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将文字信息通过一定方式变成图片,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简洁易懂,使得知识的学习、存储、提取更为便捷,学习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独立完成思维导图可以加深对知识点记忆的效果,同时通过思维导图训练的学生在诊断的正确率、分析的思路清晰度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普通病案讨论的同学[3]。可见,思维导图的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一个转变的作用,并且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辨证论治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辨证思维,一种对疾病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一种对疾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而这种辨证思维对于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帮助治疗更为精准。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今后进入临床是能够准确、迅速地诊断疾病,减少患者痛苦。

1.3 培养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分析并思考。这在脏腑辨证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如何理解肾阴虚和肾阳虚,应从共性和区别两方面考虑,首先想到的都是病位在肾,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为共性特征,其次肾阴虚、肾阳虚分别有虚热、虚寒的症状,兼有一些其他症状。在临床中或进行案例学习时,治疗脉症不合的患者时应综合考虑,四诊合参,进行取舍。让学生在自身已具备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导图,将学习内容与之相联系,整个过程既培养了辨证思维,也是对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

1.4 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理论知识学习的最终导向为临床实践,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应用实践,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利用周末、假期时间等,提前接触临床,在临床中实践中体悟理论知识,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之外,在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会有更深的体悟,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尽早接触临床的机会,将基础理论和临床表现直观的联系起来,使得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医理、法、方、药的治病基本流程,掀开中医诊断学玄奥的面纱,明确学习方向,树立学好中医诊断学的信心[4]。

2 注重课堂课下紧密衔接

2.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在课前告知学生下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前预习所学知识,以便老师授课时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有对于知识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同时提高老师授课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引导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方式有效获取知识,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课堂上重视师生互动与交流 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师生的积极互动是对学生参与课堂、认真思考的反应: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调整语速、教学进度和表达方式,适时提问或引用典故,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听进去,避免激起学生的抗拒心理,产生厌学心理;另一方面,课后教师应及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沟通,通过问卷调查、课后测试、匿名教学打分等方式,获取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接受程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效率,以便于及时调整,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重视实训课的教学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阶段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增加了实践技能训练,但是整体上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这仍然不够,应该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下,压缩理论知识的课时,增加实训课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基础理论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学生极容易畏难而丧失兴趣,而实训课更相比理论课更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脉诊,作为中医的特色诊断方式,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有所了解,充满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引导。同时脉诊作为一门要求很高的实践性技能,教的再多都不如学生上手实践来的真实,上实训课时应进行重点学习,课上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所有知识点,然后以一名学生为示范,通过脉诊判断并分析讲解其脉象,使得学生对于脉诊有更好的认识;同时要求同桌两人之间相互把脉,判断脉象;最后教师抽取10组学生的脉象进行判别,与学生所判断的脉象进行印证,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脉诊水平。

3 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探讨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进行了调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构建知识框架,教师作为辅助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中医诊断学这门学科,教师在讲课时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科学规划,多方面的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合理地辅助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培养学生临床诊断的辨证思维,也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构建中医诊学基础知识体系,形成中医思维模式有重要意义[5]。

4 结语

中医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中医诊断学源于临床,也将归于临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临床的,课堂教学时难免出现内容讲授不透彻的情况[6],所以一名合格的中医诊断学教师应同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兼具医生和教师2 个角色,医教结合,教师讲课时才能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方法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提。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于研究中医诊断学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要勇于提出新问题,并且善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来解决问题,要开拓中医新方法[7],为中医的发展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诊断学建构主义导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6章 一次函数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