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郑建国
(桓台县农业综合监督保障服务中心,山东 淄博 256400)
桓台县是山东省较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小麦种植方面有着完善的种植体系,并且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许多种植户根据传统的种植理念开展小麦种植工作,传统种植方法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种植管理不当、选种整地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等。要想推动桓台县农业发展,就要规范种植户的小麦种植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要想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就要摒弃传统种植理念,放弃传统种植模式,杜绝在同一片种植区域内长时间重复种植小麦。要制订科学的轮作制度,在同一种植区域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种植户在相同的种植区域连续种植小麦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体不断累积,最终大面积暴发病虫害,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国家粮食储备。
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会直接影响小麦的发芽率。土壤条件不佳会降低小麦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影响小麦最终质量和产量。小麦根系较为发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生长阶段需要补充大量养分,这就意味着较为贫瘠的土壤环境不适宜种植小麦,所以种植户在选择种植区域时要尽可能选择土地肥沃的区域。
确定种植区域后,需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深翻地的深度不宜太浅,需控制在5 cm 以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土壤中的过冬虫卵数量。另外,种植户在整地时,要清理种植区域地表的杂物后再起垄,为后续小麦种植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整地工作要在播种前3 d 左右开展。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种、拌种工作最为关键,种植户在开展选种工作时,要先详细了解桓台县的气候条件。桓台县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的结合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且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2 ℃左右,降水量适宜,适合农作物生长。
桓台县四季分明,所以在小麦品种的选择上要注意其耐寒抗旱能力与病虫害抵抗能力。确定好小麦品种后可开展拌种工作,拌种目的是最大限度提升小麦发芽率和对病害的防御能力。种植户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拌种。例如桓台县小麦常见的病害为黑穗病和纹枯病,针对这两种病害,种植户可以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或多菌灵甲托溶液100 倍液拌种。这两种药物可以对黑穗病和纹枯病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但需注意的是,种植户要合理控制药物浓度,防止出现不出苗或出苗不齐的现象。
完成选种和拌种工作后,要及时开展晒种工作。小麦种子的处理工作具有相同目的,即最大限度提升小麦出苗率。晒种时,要选择阳光明媚、温度适宜的天气,并且晒种的时间需持续3 d 以上,每次晾晒时间不得少于4 h。除此之外,在晒种过程中,种植户要定时充分翻种,确保每一粒种子都可以被充分晾晒。
小麦播种时间在每年的3—4 月和9—10 月,根据播种时间不同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不论是哪种小麦,种植户都要综合考量小麦品种和桓台县当年气候情况。一般情况下,种植户会选择撒播方法。在具体播种时间方面,除了要考虑桓台县的气候之外,还要考虑小麦的生长周期和桓台县病虫害流行的高峰时期,最大限度提高小麦出苗率。
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农用机械逐渐运用于桓台县农业生产中,种植户可以利用先进的农机设备开展播种工作。在使用农用机械播种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着重注意,一是农机行进的速度应控制在6 km/h 之内,二是要合理规划播种密度。小麦播种密度要根据预期产量和种植区域面积进行计算,在不影响小麦质量的情况下确保小麦产量最大化。一般情况下,小麦的行距为20 cm 左右,这样小麦植株之间既不会互相抢夺营养,也不会影响其质量。如果种植区域的土壤肥沃,可以适当减小行间距;如果土壤较为贫瘠,可以适当增加行间距[1]。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可以分为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和除草技术3 方面。
1.5.1 施肥技术
施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营养供应不但可以增加小麦的产量,还能加强小麦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种植户在施肥的过程中,要以腐熟后的农家肥为主,适当加入氮、磷、钾等复合化肥,最大限度给小麦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为了有针对性地补充土壤中所缺的营养元素,种植户可以提前检测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采集一些土壤样本送往专业检测机构。通过检测报告深刻了解种植区域内土壤中所含的营养元素,在后续施肥工作中真正做到有针对性地施肥,补充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
小麦出苗期对土壤的营养成分要求较高,所以在该阶段种植户要增加腐熟后农家肥的施加量,确保土壤中营养成分充足。在返青阶段,小麦对于氮元素和磷元素的需求较大,种植户可以有针对性地施加一些氮元素复合肥或磷元素复合肥。小麦抽穗期对钾元素的需求较高,在该阶段种植户可以适当增加钾元素复合肥的施用量[2]。
1.5.2 灌溉技术
小麦对水分的要求不高,不需要种植户频繁灌溉。在灌溉过程中,种植户可以根据小麦种植区域中土壤的湿润程度和桓台县的气候情况制订灌溉计划。虽然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要求不高,但也要保持土壤湿度合理,既不能出现积水现象也不能出现干燥现象。土壤湿度过低会影响小麦植株对养分的吸收,进而延缓小麦生长速度;土壤湿度过高会成为病菌生长的温床,增加小麦受病虫害侵袭的概率。
为保证小麦种植区域土壤湿度合理,种植户可以加强田间巡视,定期检查土壤的湿润情况。在巡视期间,如果发现小麦种植区域存在弱苗或病苗,则需及时采取补苗措施,补苗后要单独对其浇水和施肥,最大限度提高其存活率,进而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3]。
1.5.3 除草技术
除草技术是田间管理技术的关键一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田间的杂草会和小麦植株抢夺养分,减缓小麦生长速度,严重影响小麦产量。所以,种植户要定期到田间观察杂草的生长情况。
如果杂草过多,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种植户可以使用农用除草设备或化学药物清除杂草。在化学药剂选择方面,为减少对生态环境和小麦植株的破坏,需尽量选择毒性较小的除草剂,并规范喷洒,严禁将除草剂喷洒到小麦植株上。如果田间杂草数量较少,种植户则可以采用人工方式或机械除草设备拔除,尽可能减少除草过程对生态环境和小麦造成的破坏。
小麦受到病虫害侵袭会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所以种植户应当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种植户要根据桓台县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和种植区域内小麦实际生长情况开展防治工作。在开展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种植户要以预防为主要原则,做好选地、整地工作,最大限度提升小麦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地方面除了要考虑土壤的肥沃程度外,还要考虑地理条件,尽可能选择方便灌溉且适合排水的地形,为后续灌溉工作提供便利。在对土壤进行深翻时,除了要注意深翻的深度外,还要控制深翻的次数。深翻次数较为频繁很容易伤害到土壤中的益生菌和有机物,一般情况下需每两年深翻1 次。此外,要在种植区域内施加足够的基肥,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播种时防治技术指做好选种、拌种和晒种工作,不会对生态环境和小麦植株造成任何损害,是桓台县小麦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预防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高小麦出苗率,增强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种植户要将选种和拌种工作做得更加细致。
在选种阶段,种植户要尽可能选择颗粒饱满圆润的种子,挑出干瘪种和损伤种,再利用盐水选种法去除不饱满的种子。盐水选种法利用了饱满种子和不饱满种子密度不同的原理。种植户需把所有种子放在食盐水中,剔除漂浮在食盐水上方的坏种,留下沉在底部的种子。之后要开展晾晒工作,待种子完全干燥后开展拌种工作。
拌种药剂可以使用敌委丹溶液,即苯醚甲环唑溶液,该种药剂对小麦纹枯病、黑穗病有较强的预防效果,价格便宜,适应范围较广。为最大限度提高小麦出苗率,均匀搅拌后需进行晾晒处理,但晒种时间不能超过5 d,每天不能超过8 h。在播种前期的防治工作中,应以预防为主,增强小麦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从源头上降低小麦种植区域发生病虫害的概率[4]。
小麦的返青期多在每年的2—3 月,这个时期属于桓台县气温回升阶段,也是大量病虫害的侵袭阶段。返青是小麦出苗后起身前的阶段,如果小麦在此阶段感染病虫害,拔节期就会大面积暴发病虫害,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返青拔节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桓台县2—3 月出现频率较高的虫害有管内蚜虫、贪夜蛾等,病害有纹枯病、叶锈病等。这几种病虫害除贪夜蛾之外,其他在小麦返青阶段不易被发现。针对此种情况,种植户要定期到田间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增加田间巡视的频率。如果在巡视期间发现纹枯病、叶锈病或蚜虫等病虫害,需评估其发展情况。小麦植株在返青阶段较为脆弱,贸然行动容易导致小麦植株受到损伤,所以要先对田间病虫害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估,切勿见病就治、见虫就灭。
小麦处于返青阶段时,有少量蚜虫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到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相反还会帮助小麦在田间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如果返青阶段小麦病虫害发展程度较为严重,就需有针对性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治疗。例如发现田间小麦植株的叶子已经开始发黄,可能是感染了叶锈病和纹枯病,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拔节期会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虽然化学药剂对病虫害的治疗效果较好且经济性较强,但会在小麦颖果表面产生农药残留。为最大限度保障食品安全,种植户要尽量选择毒性较小的化学药剂,减少小麦颖果表面的农药残留,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防治病虫害时,种植户要尽量选用物理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小麦植株的影响[5]。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中,根据不同方法可以分为4 种防治技术,即农业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主要是播种前、播种中期使用的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指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化学药剂治理小麦田间出现的病虫害,该种技术见效快、成本低、应用范围广,但会造成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且要求种植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昆虫之间相克的关系对田间发生的病害进行控制。物理防治技术指利用昆虫的习性对其进行引诱聚集,再集中灭杀[6]。
如果化学防治技术使用不当,会对土壤造成较大破坏,所以不推荐长期使用。桓台县种植户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经常使用物理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这两种防治技术难度不高,不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是两种较为环保的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以小麦的管内蚜虫为例,管内蚜虫的天敌是瓢虫,所以种植户经常在有管内蚜虫的田间引入一定数量的瓢虫,以此控制管内蚜虫数量,此种方法不会增加种植户工作量,可以对小麦田间的生态系统起到促进作用。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时需要注意天敌的引入数量,避免消灭管内蚜虫后瓢虫对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负面影响[7-8]。
物理防治技术:以贪夜蛾为例,该种昆虫在夜间具有极强的趋光性,种植户可以利用此种特性,在种植区域放置一些频闪灯吸引贪夜蛾,然后集中灭杀。除贪夜蛾之外,还有很多害虫具有趋光性,种植户可以利用此种习性对其进行引诱捕杀[9]。使用物理防治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在灭杀昆虫后要妥善处理昆虫尸体。部分昆虫自身携带大量病菌,处理不当会提高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进而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综上,桓台县种植户需综合应用、组织协调上述防治技术,通过合理使用相应技术,最终达到预期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种植户的种植效益[10-11]。
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可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注意选种、拌种、选地、整地工作,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增强其病虫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