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潘文学,孙淑侠,闫 侃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8)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来陕考察指出 “要深入实施渭河、汉江、丹江、延河等河湖综合治理,还自然于宁静、和谐、美丽。陕西渭河、泾河等重要河湖,虽然经过多年治理,防洪保安体系得到很大提升,但在生态水量保障、滩面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等方面问题依然突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生态产品的需求,加快开展修复治理十分必要”。对陕西泾河的生态保护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为泾河生态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陕西省境内泾河干流长266.5 km,流域面积0.92 万km2,河道平均比降2.09%。陕西省泾河干流自上而下流经十个县区, 72 个乡镇。沿岸城市有彬州市城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秦汉新城、空港新城,高陵泾河工业园区[1]。
按地貌特征,泾河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丘陵沟壑区、土石稍林区和河川阶地区四个类型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较集中地区),沟壑发育,植被较差;前两个地貌分区占陕西省泾河流域面积约79%,水土流失严重。河川阶地区分布在张家山以下泾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是关中地区主要农业区之一。
泾河干流自上而下分为三段。上段长武县汤渠村至彬州市早饭头,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河长78.0 km,比降1.4%,沿岸分布27 处天然石咀,控制着河势走向。中段早饭头至泾惠渠渠首,属山区峡谷段河流,河长127 km,比降3%,河谷狭窄。下段泾惠渠渠首至泾河入渭口桥,系冲积平原河流,河长61.5 km,比降1%,河床宽浅。
泾河现有堤防工程28.3 km,护岸工程4.45 km,河道整治工程20 处70 多座,建成水库40 座,总库容1.67 亿m3;引水工程140 座,现状供水能力2.75 亿m3;以防洪减淤为主的重大水利项目东庄水库已开始建设,黑河亭口水库、红岩河水库正在建设中。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少。
泾河属于雨源性河流,流域自产水资源总量6.06 亿m3,黑河、达溪河、泾河张家山以上分区水资源总量最大,占55.5%;宝鸡峡至咸阳北岸分区次之,马莲河、蒲河、洪河区最小,占3.3%。
(2)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水量不足。
泾河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占省内流域面积83%,水土流失重点区为泾河上游及中游区,目前尚有3878 km2待治理;河道生态环境用水被严重挤占,水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下降。
(3)水污染不容乐观,水环境治理道阻且长。
泾河沿岸产业增长快速,工业、生活排污量增大,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置率低,粗放型排放加剧了河道水体污染。农田的面源污染、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等,加剧了河道两岸生态环境变差。
(1)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足
泾河流域陕西片水资源可利用量6.91 亿m3,现状实际供水能力为4.78 亿m3,已接近黄委确定的控制开发利用上限[2]。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工作滞后,泾河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已按省、市两级行政区域分解,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分解至泾河干流重点区域和取用水单位;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待于强化。
(2)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亟需加强
岸线开发利用功能分区不明,与河争地现象普遍存在,河湖生态及预留空间不足。已建工程未设置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和过鱼设施,张家山断面以下河道生态基流不满足天数多达102 天,河道生态用水不能保障。流域内河湖水系未能连通、流域外供水灌溉等工程连通缺乏,河湖库水系连通不顺畅。部分河段水体污染,支流保护与治理的滞后,均使水体生物生态系统受损。
(3)水保水环境治理任务不容松懈
流域尚有3878 km2水土流失面积待治理,水土流失重点区为泾河上游及中游区,张家山下游,台塬坡面、陡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泾河总体水质良好,沿线约12 万亩滩面耕地的农业面源污染、26 处排污口等均对河流水质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沿线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河道环境整治推进较慢,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不相适应。
(4)水文化景观建设缺乏亮点活力
泾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存在有长武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老区,唐—清邠州城、泾河地质文化、郑国渠首遗址公园景区、秦汉历史文化等,但在以往的泾河治理时,文化传承和开发特点不突出,不能体现泾河的文化传承。
(5)水管理智慧化建设滞后
受以往“重工程、轻管理”的思想影响,目前泾河水利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处重要水源地、防洪重点段布设少量监测监控设施外,其余均未建设,管理仍采用传统、原始的人力管理,管理平台、网络设施等智慧化管理建设滞后,远不能适应“智慧河湖”的要求。
基于泾河的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自然禀赋,本着“涵养水、聚集水、留住水、用好水”的思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有机整合山、塬、河、湖、田、城,重塑河流的自然功能和主体功能,以构建“生态、健康、安宁、和谐、美丽”的幸福河为目标,以水生态环境提升为核心,以河湖长制、生态空间管控为抓手,以节约集约利用护水、以水生态修复保护留水、以水保水环境提升活水、以水景观建设灵水、以水文化传承韵水、以智慧水网建设慧水,部署“水资源节约集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提升改造、水文化景观弘扬、水管理智慧多能”五大治理体系,构建“五水共治、调蓄互济、水清岸绿、和谐共生”健康河流新格局[2-3]。
统筹考虑泾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山为骨、水为脉”,通过五大治理体系的实施,形成“一屏、三区、四带、六廊、八线”的空间布局,构建泾河“北涵、中护、南提”的生态治理格局,巩固泾河的关中生态屏障功能,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贡献陕西力量。
一屏:关中北部生态保护屏障。
三区:上游生态涵养区、中游生态保护区和下游生态修复区。
四带:河流自内向外的水域湿地修复带、滩区生态重塑带、两岸生态保护带、外缘生态缓冲带。
六廊:泾河沿岸生态廊道、渭北水源供给廊道、水保治理示范廊道、滨河低碳交通廊道、绿色观光休闲廊道和丝路文化展示廊道。
八线:生态流量红线、水质达标红线、用水总量红线、用水效率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生态红线。
本着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整治为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水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保水环境提升为两翼 ,以水文化景观弘扬为亮点,水管理智慧多能为终端,系统性、整体性推动泾河水生态向好转变、良性循环,构建 “山环水绕、城水相依、水活城美、林田相傍”生态新格局。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方针,按照“节”“控”“调”的思路有序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均衡配置。
(1)狠抓农业节水“牛鼻子”,加大农业节水增效;盯实工业节水“突破点”,深入开展工业节水减排;把好生活节水“基本面”,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协同推进泾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
(2)严控“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完成泾河跨市县两级行政区水资源用水总量指标分解,核定取用水量,加强水资源用途管制;核定泾河干流以及泾河沿线各县(区)河段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开展泾河干流水环境容量研究;开展四郎河、黑河、达溪河、红岩河等入泾主要支流生态基流研究,确定支流入泾生态基流量,完善主要支流入泾水量监测设施;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3)快速推进泾河流域河库水系联通联控联调,“内连为主,外调辅助,挖潜补充”,加紧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利用水平,基本形成以东庄水库为枢纽的泾水南下、以亭口水库为主的长水东流、以柏岭寺枣林湾水库为辅的三水西进的骨干水网架构,以引汉济渭、古贤水库输配水后水权置换为补充的供水新网络;促进实现泾河水资源均衡配置。
坚持“保护优先、恢复为主、系统修复”原则, “点”“线”“面”系统治理,齐抓共管,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流量有保障、两岸有林带、滩区有活力”的自然生态河道[4]。
(1)严格河湖生态空间管控,推动河湖修养生息。加快泾河干流、沿线5 条主要支流和40 多座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加强河湖水域岸线保护工作;依法划定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2)多措并举,提高生态水量保障。强化咸阳亭口水库等已建水库基流下泄管理,监督在建的东庄水利枢纽等严格生态基流确定和执行,推进各县河流连通、水库连通、渠库连通等实施,鼓励雨洪、非常规水源的利用。
(3)多林带建设,构筑生态绿网。河流弯道顶冲、河流摆动以及堤岸临水的凹岸段,安排栽植防浪林;沿线的堤防、防汛道路以及其他通行道路景观植绿;多部门联合、多渠道投入,栽植护堤林、生态缓冲林或水保防护林。
(4)多点开花,深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泾河干流及5条主要支流为骨架,有重点地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滩面整治,岸坡生态防护和改造,支流河口治理等任务,对泾阳县、长武县已形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域,优先采用煤矿疏干水、宝鸡峡和泾惠渠灌溉退水回灌,构建“水清、滩美、岸绿”的良好水生境。
(5)加强重要河湖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划定。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对西安泾渭省级湿地、泔河水库、李家川水库、重要水源地等分别划定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统一规范管理。
坚持 “水保”“调沙”“治污”“农治” 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构建“水清岸绿、生态健康、良性循环”的水环境体系。
(1)固沟保塬,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上游沟头防护、谷坊淤地坝建设,中游以封山封沟、育林育草为主,发展林业经济;下游塬面防护、塌岸生态治理。
(2)加快推进东庄水库、亭口水库、红岩河水库等多座骨干水库的建设,完善泾河的水沙调控功能,大大减缓了渭河、黄河的泥沙淤积量。
(3)多点出击,协同推进河流水环境治理。内外污染源兼修,两手都抓都硬,加强水污染防治,以县为单元,对流域面积在50 km2左右的农村小流域进行系统治理。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5]的基本原则,秉承 “保护”“传承”“弘扬”一脉相承的理念,将“佛都文化”“灌区文化”“湿地文化”挖掘、提升,让渭北人民的“幸福河”发出更强音,拉开古丝路文化弘扬的大序幕。(1)树立系统保护理念,加强对现有文化遗产保护。(2)深入发掘泾河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传承历史文脉。围绕泾河彬州市初唐佛都、郑国渠千年古灌区等文化标识,重点打造佛都文创品牌建设,展现初唐佛教风采和流域特色。(3)加强文化弘扬、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多元主体的融合,推动泾河文化符号在文化—生态—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闪耀体现。
通过“筑基”“ 垒墙”“搭桥”“固本”多措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夯实水管理智慧化建设步伐,形成“制度护航,数据联通,平台保障,应用提升”[6]的智慧化水管理体系。(1)健全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完善法规体系、水价、水利产权、水资源等体制机制建设,筑牢水管理的基础;(2)打通水文、水资源、水生态、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城乡供水安全、污水处理等数据连接通道,垒好水管理之墙;(3)搭建公有云、公私混合的数据云平台,连通水物理网络数据,形成水利大数据云中心、资源池,加快推进与河(湖)长制信息平台等的高效联通建设,架设水管理之桥;(4)构建泾河管理“一张图”, 以智慧应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创新服务应用方式,强固水管理之本。
水生态治理没有固有模式、固有经验,生态治理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水利人始终秉承“为江河代言,为人民造福,为国家守护水安全!”[1]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
本文结合泾河的生态现状和资源禀赋,提出了“北涵、中护、南提”生态治理格局、“一屏、三区、四带、六廊、八线”的空间布局,以水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保水环境提升为两翼 ,以水文化景观弘扬为亮点,水管理智慧多能为终端,系统性、整体性推动泾河水生态向好转变、良性循环。
希望通过五大系统治理体系打造陕西省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的新示范、新标杆,为全国水生态治理提供一点经验和参考,也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贡献陕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