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汉阴县水利技术工作站,陕西 汉阴 72510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供水先后历经了自然发展、饮水起步、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五个阶段,其中2005 年~2015 年处于夯实饮水安全基础阶段,自2016 年起进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阶段。本文旨在探讨汉阴县在饮水安全阶段和巩固提升阶段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多年以来,汉阴县高度重视农村供水建设管理工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当做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全覆盖,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饮水安全阶段,2005 年~2015 年期间,汉阴县共计投入资金19750.5 万元,先后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3 批438个。其中,投入中央资金11485.3 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5231.9 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333 个;投入省级资金2561.2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472.1 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05 个。
巩固提升阶段,2016 年~2020 年期间,汉阴县共计投入资金16401 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10 批360 个。其中,使用财政涉农整合资金7628 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79 个,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997 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80 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776 万元,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1 个。
2005 年~2020 年期间,汉阴县共计投资3.62 亿元,建成农村供水项目797 个,包括标准化水厂190 处,高位水池(井-塔-户供水系统)306 处,浅井、引泉等分散供水工程301 处,全面改善了汉阴县农村饮水条件,全面解决了27.2 万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截止2020 年底,汉阴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31%,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48%。
2005 年~2015 年,汉阴县迎来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高峰期,鉴于农村供水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建设单位和农民群众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工程建设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工程建后管理,导致工程管护能力偏弱,管护规范化程度偏低,难以保障工程长久良性运行。2016 年以来,汉阴县积极转变思想,打破了“重建轻管”的惯性,走向“建管并重”之路。县政府及水利部门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工程“量化赋权”改革,引进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饮水安全责任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追赶信息化时代大潮,大力推进智慧水务项目建设,迈上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新台阶。目前,汉阴县农村供水“三个责任”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全覆盖,保障了农村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全县农村供水管理从业人员达170 余人,年度水费收入达400 余万元。
为加大农村供水投资力度,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汉阴县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争取财政投资。“十三五”以来,共争取财政涉农整合资金7628 万元,建成农村供水工程279 处,解决4.85 万户15.99 万人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25 万户3.56 万人。二是争取银行政策贷款。脱贫攻坚期间使用国开行贷款5997 万元,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0 处,解决3.40 户11.22 万人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09 户3.24 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766 万元,建成城关镇316 国道沿线至涧池镇军坝工业园区DN400 mm主管道6539 m、支管道8654 m,有效改善了城关镇、涧池镇316 国道沿线村庄居民及工业集中区生活生产用水困难问题,受益企业30 余家,受益人口达7.48 万人。三是吸引民间投资。十三五期间,吸引民营供水企业累计投资800 余万元开展市场运营管理。不断提升供水服务质量,为部分工程改造老旧供水管网,安装计量装置,引进新型高效净化消毒设备。积极宣传集中供水优势,开发供水市场,拓展用水户群体,为保证率不高的分散供水户接通集中供水,县财政每年预算100 万元补贴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四是引进社会资本。通过PPP项目运作模式融资5.6 亿元,建设洞河水库和月河综合治理(西大桥至平梁集镇段)项目,利用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结构,形成多头办水、多头兴水的良好局面,在给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的同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洞河水库将作为重要水源工程进一步提高汉阴县城和川道各镇供水保障。月河综合治理项目(西大桥至平梁集镇段)建成后将提高防洪治理能力,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促进城镇化发展,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通过以上多种渠道融资,解决了资金难题,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以饮水安全全覆盖为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精准施策”要求,全面补齐短板,规范、有序推进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组织。制定汉阴县水利扶贫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实施规划等文件,明确“规模工程优先部署、单村水厂因村布局、小型供水工程按需补充”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构建区域大管网联通、大配套衔接的格局。在布点建设中,全县水厂按照有院子、有绿化、有监控设施、有消毒净化、有办公用房的“五有标准”规范统一建设,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二是统筹推进实施。对照饮水安全“四项标准”,深入调查摸排,建立城乡饮水安全需求台账,按“设计评审一批,招标开工一批,验收投用一批”的思路分年度分批压茬实施。为加快项目建设,建立每一处工程落实一名包抓县级领导、一名部门领导、一名技术人员、一名镇办干部、一名村监管员的“五个一”责任体系,按定人定事定时间“三单”管理,按月通报工程进度,确保推进有力。
坚持市场主体原则,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走出一条城乡供水管理服务市场化,政府、企业和群众多赢的路子。一是推进量化赋权,推行市场化管理。先后出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管护责任工作方案》等文件,提出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投入多元、经营放活、管理规范、服务社会化的工程管理和良性运行机制。以涧池镇为示范,通过量化赋权改革,将镇村两级水厂经营权交给民营供水公司。由供水公司组建专业管理队伍,拓宽服务范围,改进服务方式,开通24 小时抢修热线电话,群众用水投诉连年减少,用水满意度明显提升。通过赋权释能,供水公司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益。目前,全县10 个镇共成立12 家民营供水公司,管理87 个村级(含集镇)水厂,服务全县61.7%的行政村,服务管理不断规范。二是落实三个责任,健全管理机制。夯实各方责任,各镇承担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县水利局等部门承担行业监管责任,水务公司承担运行管理责任,建立了权责清晰、协调高效的责任体系。针对部分集中供水工程用户分散、管理成本高等问题,结合实际,成立了县农村供水总公司,管理41 个行政村的供水,与12 个民营企业互相竞争,填补供水管理“真空地带”,真正做到管理责任落实全覆盖。此外,县财政每年解决100 万元维修养护奖补资金,由县水利局监督管理,根据各供水公司年度考核结果分配补助资金,有效激发了企业参与城乡供水的积极性。
以问题为导向,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水源保护、水质监测“三同时”制度,把安全、洁净的水质保障落实到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一是加强水源保护。按照水源保护规划,划定水源保护区11 个,制定保护办法,设立水源保护标志牌,建设保护围栏。发动群众和企业参与管理和保护,公益组织组建“御源军”,90 多名贫困群众参与水源地保护,营造了协力护水的浓厚氛围。二是完善消毒措施。坚持从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及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促进水质达标。对采用一体化净化器处理或无过滤措施的,逐步补建构筑物净化处理;“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600 余万元,购买配备消毒设备200 余台;全县10 个镇的供水公司均按要求配齐便携式余氯检测仪。同时,加强水质监测培训,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建立供水单位考核长效机制,做到水质提升全覆盖。三是狠抓水质检测。千吨万人水厂按照标准建设水质化验室,落实水质日检制度,配备专职化验员开展常规自检。供水规模在20 m3/d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县疾控中心加大抽检频次,及时出具水质化验报告,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确保水质安全。
加强智慧水务“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建设,健全智慧水务体系,延伸拓展管理服务功能。一是建成汉阴县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将各镇20 人以上集中供水消毒运维平台和监控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收集,中心可远程查看各供水点运行情况,并对水质、用水量等数据远程监测。一旦出现非法闯入、水质异常、设备故障等情况,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二是建设智慧化监控平台。在水源地安装高清摄像头,在标准化水厂安装智能监控和预警设置,并与管理员和河湖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如遇异常状况,管理员可通过手机远程查看、处置,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能。三是建设智慧制水平台。加大信息化投入,各水厂引入全自动制水水质水量控制系统、全自动加药系统、全自动水质消毒系统,制水时只需定期备足药剂即可,有效化解人员不足、消毒不科学等问题。四是建设智慧缴费平台。群众只需在手机上安装“汉阴掌上水务”APP,即可获取用水情况,查询账单,在线报修报装,通过微信、支付宝等进行缴费,极大方便了群众。通过以上措施,汉阴县农村饮水安全得到稳定保障,形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