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芝 唐功杰
围绕着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的注释诸问题,浙江师范大学的黄灵庚教授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朱于国先生曾经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笔者不揣浅陋,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就部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下文简称新版)与人教社2002 年10 月第1 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六册(下文简称旧版)中的《屈原列传》的注释进行比照,具体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屈原列传:旧版注为“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新版注为“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2014 年版)”。注明版别,更符合学术规范。
害其能:旧版注为“嫉妒屈原的贤能。害,作‘患’讲,这里是‘嫉妒’的意思”;新版注为“嫉妒屈原的才能。害,嫉妒”。旧注是把“嫉妒”当作“患”的语境义了。其实,“害”的“妒忌(嫉妒)”义是古文中常见的一个义项,商务印书馆《辞源》《古代汉语词典》该义项的书证均为《屈原列传》里的这个例子。
方正之不容:旧版注为“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新版注释将“昏君谗臣”加括号,表明其是根据上下文补充的,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规范地翻译句子。
盖自怨生也:旧版注为“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因为含有语意冗赘、介词使用不当等语病,所以新版注释将其改为“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是合理的。
绌:旧版注为“同‘黜’,指罢免官职”;新版注为“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因为该词语是用来陈述“屈平”的,这一修改更合乎语境。
齐与楚从亲:旧版注为“齐国和楚国联合抗秦。从,合纵,联合抗秦”;新版注为“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从(zón g),同‘纵’,合纵,联合抗秦”。新注弥补了旧注对“亲”漏译和对“从”读音、通假现象漏注的缺陷。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新版在旧版注释的基础上增加了“详,同‘佯’,假装。厚币,丰厚的礼物”,更利于学生理解和积累相关的词语。
明年:新版在旧注具体所指年份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年”,更便于学生区别和掌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设诡辩:旧版注为“说骗人的假话”,略显冗赘,因为说假话本来就是骗人的,故新版将其去掉,直接释为“说假话”更合乎情理。
自为:旧版注为“为自己”;新版注为“帮助自己”。旧注将“为”理解为介词,实属不当。因为原文“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为对偶句,“自为”与“自佐”前后对文,意思相同。故新注将其理解为动词“帮助”,实为的论。
圣人:旧版注为“聪明通达的人”;新版注为“这里指聪明通达的人”。因为“圣人”是个多义词,新注加上“这里”,就具体明确了指的是其语境义。
常流:旧版注为“即长流,指江水”,新版将“长流”加上引号,既体现了对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同时也有点明通假字的意思。
博闻强识:旧版注为“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新版注为“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新版的这一改变应该是出于句式整齐的考虑。但是“博闻”与“强识”结构一致,而“知识广博,长于记忆”貌似整齐,实则结构相拗,读起来语气并不顺畅,宜修改为“知识广博,记忆力强”。
娴于辞令:旧版注为“擅长讲话”;新版注为“擅长外交辞令”。新版将“讲话”改为“外交辞令”,与下文的“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相照应,释义更具针对性。但新旧两版均将“娴”注释为“熟悉”,是不够妥当的。因为从词语搭配的角度来看,这里针对的是语言表达的技能来说的,所以将其改注为“熟习、擅长”更好。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旧版注为“上官大夫和屈原同在朝列。上官,是姓”;新版注为“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上官,复姓”。旧注比较含糊,不及新注明确。但新旧两版均将“列”注释为“朝列、班列”,不及注为“官阶、位次”更确切些。相应的宜将“同列”注释为“官阶相同”甚或“同事”。
属:旧版注为“写作”;新版注为“撰写”。因为屈原奉命起草的是宪令,所以用“撰写”显得更为庄重些。同时“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草”,视为同义连用现象似乎比较合理。
夺:旧版注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翻译成:“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新版注为“强取为己有。”二者对“夺”的释义形异实同,实际上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抢”。两个人一个要抢,一个不给,从字面上看来,貌似文从字顺。但是,这是发生在两个位于“同列”的高官身上的事情,以上官大夫的身份、地位不可能去“强取”,从情理上讲他俩怎么可能孩子气十足地抢夺起来呢?他俩抢夺的可是一部“宪令”而不是什么具体的某一物件啊!更何况屈原当时正被“王甚任”而“造为宪令”,并且“众莫不知”。上官大夫岂敢明目张胆地“强取为己有”呢?强取“没定稿的法令”有什么意义?结果又会怎样呢?强取之后屈原既可以再“造为”,也可以把此事告知怀王。上官大夫就不怕楚怀王责备他越俎代庖吗?如此弱智地抢夺只会与“争宠”的目的背道而驰吧。并且,如果将新旧两种注释比较起来,新注的不足之处似乎更显而易见。因为旧注释为“强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其后省略了动词“看”,“抢过来看”似乎还可以说得过去。实际上,“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两句讲的是:在屈原起草的宪令尚未审定的情况下,上官大夫想让屈原改变原有条文而强行塞进自己的一些想法,即修改法令的内容,屈原不同意。由此可见,新旧两种注释均属失当。事实上,依据商务印书馆《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夺”原本就有“改变”之义项。相应地“与”应该释为“同意”(“与”有“赞许”之义项)。整个句子翻译为:“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的内容(以邀功),屈原不同意。”正如陈子龙说的:“上官欲预闻宪令,以与机事,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也。王本命平,上官无由窃之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旧版注为“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新版注为“往远处提到帝喾,往近处提到齐桓公”。现代汉语里面的“处”没有表示时间的意思,故新版注释欠妥,不及旧注。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旧版注为“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自疏,自己远离。濯,通‘浊’。淖,泥浆。”新版注为“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濯、淖、污、泥,都是‘污浊’的意思”。“濯”有“洗东西用过的脏水”义,新注弃通假字之说,可取。因为该义项不常见,再加上“污浊”兼有名词、形容词两种词性,因此该注释可相应地修改为“濯,脏水。与‘淖、污、泥’同义连用,都是名词性的‘污浊’义,‘濯淖污泥’意为‘污泥浊水’”。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旧版注为“意思是,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皭,洁白。滓,污黒。”新版注为“意思是,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皭,清白、洁净。泥,沾污。滓,污染。”新注与旧注的区别,在于明确了“泥”活用为动词的用法。鉴于新、旧注释的翻译都没有顾及原句的顺序的意译,所以不妨将其直译为:(屈原是)保持洁白、被污泥浸渍而不受污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