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许 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贸易谈判学院,上海 201620)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协调主权国家间关系、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应对全球性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我国能够在国际组织中拥有一定数量的本国职员,充分发出自己的声音,申明自己的主张,那么必将对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产生积极影响。
迄今为止,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担任过高级官员的代表性人物为易小准(WTO 前副总干事)和张向晨(WTO 现副总干事),他们均是在商务部任职多年之后被选派到WTO 工作的。WTO 自成立以来已产生了7 名总干事,其中3 名来自欧盟国家,现任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Ngozi Okonjo-Iweala)拥有美国和尼日利亚双重国籍。据WTO 秘书处数据显示,当前WTO 秘书处拥有625 名正式职员,其中中国籍职员16 名,美国籍职员32 名,欧盟国家职员319 名。WTO 的官方语言为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英国籍职员、法国籍职员和西班牙籍职员分别为46 名、165 名和43 名①参见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网站(https://www.wto.org/english/thewto_e/secre_e/intro_e.htm#divisions)。。与美国和欧盟相比,我国在WTO 职员的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当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其为世界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不匹配(郦莉2018)。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我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以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切入点,总结我国高校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及制约因素。
2010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②参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2016 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05/t20160503_241658.html)。。2019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强化企业合规意识,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④参见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225/c64094-30901456.html)。。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国内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在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2002 年5 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时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了WTO 研究教育学院,这是我国最早开展WTO 研究、教学工作的学术机构之一。2009 年11 月,WTO 研究教育学院成功申请到WTO 秘书处发起的“世界贸易组织讲席计划”,成为中国唯一的世界贸易组织讲席承担单位⑤参见世界贸易组织讲席计划网站(http://wtochairs.org/)。。2017 年10 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顺应国家对外开放事业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在WTO 研究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贸易谈判学院,这是我国首家培养贸易谈判人才的专门机构⑥参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网站(https://www.suibe.edu.cn/mytp/xyjj/list.htm)。。在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的基础上,贸易谈判学院设立了世界贸易组织法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硕士研究生专业。
众所周知,WTO 的职能之一是主持多边贸易谈判,其内设机构既有包括争端解决机构在内的准司法机构,也有以贸易政策审议机构为代表的监督机构(杨国华2016)。同时,WTO 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组织,拥有由《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及《货物贸易多边协定》等构成的较为完整的规则体系。WTO 规则涉及大量经济、贸易、工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既要学习国际法与国内法知识,又要学习国际经济、商务交流等跨学科知识(马燕生2019)。
1.课程内容安排
就本科阶段而言,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与WTO 有关的课程为选修课,没有被规划在法学核心课程序列之中;课程内容多与中国在WTO 争端解决机构起诉或者应诉的案例有关。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WTO 初步有所了解,掌握中国在WTO 中的基本状况,而非要求学生对WTO 的规则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有鉴于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将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与WTO 的规则体系进行了全面对接。首先,针对WTO 的主要规则进行了课程开发,如基于《货物贸易多边协定》开发了WTO 货物贸易规则专题课程,基于《服务贸易总协定》开发了WTO 服务贸易规则专题课程,基于《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开发了WTO 争端解决案例研讨课程。其次,WTO 法属于国际法,因而设置了传统国际法课程,如国际公法与私法专题、国际经济法、区域贸易协定和自贸区法等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方面,学院为研究生设置了WTO 经济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贸易谈判文案写作等课程。此类课程设置多为国内首创,有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2.课程学习特点
与本科阶段相比,硕士研究生阶段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一点在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颇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外文文献阅读量较大。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对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了解与认知,唯有如此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目前,关于WTO 规则的研究成果以外文文献居多,这对学生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WTO 的法律文本及争端解决报告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虽然中国在WTO 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但是WTO 官网上所能检索到的相关材料仍仅以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呈现,学生若要读懂弄通、学深悟透,就必须提高外文文献阅读能力。
其二,课堂展示机会较多。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通常为15 至20 人,每节课都会进行相应的专题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讲解,然后再请学生展示和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能避免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给予学生充分的场景式实践机会。以WTO 争端解决案例研讨课程为例,教师针对不同的案例,赋予学生申诉方、应诉方、专家等不同角色来进行模拟法庭辩论。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不仅要在课前阅读案例材料及相关文献,就模拟法庭辩论的内容与同学进行沟通,而且要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即当承担申诉方角色的学生进行观点陈述之时,承担应诉方角色的学生要仔细分析对方的陈述中是否有逻辑漏洞和法律错误以便准确回应,而承担专家角色的学生要对双方的法庭陈述与辩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且依据WTO 规则给出自己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课程虽然以WTO 争端解决案例为基础,但是并不要求学生完全还原真实场景,而是要求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突出实践性和指导性。学生在进行输入性学习的同时,又能输出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可谓一举两得。
3.课程实施途径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法律内在的逻辑,更要在实践中运用这种逻辑。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途径并不局限于课堂学习,还包括学术竞赛及校外实践。
一方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联合学校相关学院和部门组织了多项学术竞赛,如经贸谈判大赛、WTO 模拟法庭竞赛,这些竞赛涉及WTO 运行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WTO 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院还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如“商谈赢家杯”全国大学生商务谈判大赛、中国WTO 模拟法庭竞赛。在第十届中国WTO 模拟法庭竞赛中,由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国际经贸规则专业本科生组成的队伍代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参赛,并获得二等奖。此外,学院承办了第十一届中国WTO 模拟法庭竞赛,努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发挥自身与国际接轨的优势,努力为学生搭建实习服务平台。例如,定期举办有关国际组织实习的讲座,召开国际组织实习经验报告会,依托WTO 亚太培训中心定期向学生推送有关国际组织实习的信息。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有多名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赴WTO、联合国、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实习。
自2017 年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以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已经连续5 年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2017、2018 级硕士研究生均已在毕业当年全部实现就业。就业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7 级硕士研究生中,8 人入职律师事务所、5 人入职对外贸易公司、3 人入职法检单位、3 人入职其他行业企业、1 人入职上海某WTO 智库;2018 级硕士研究生中,6 人入职律师事务所、3 人入职对外贸易公司、2 人入职法检单位、1 人入职联合国下属机构。从就业分布来看,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多数选择了与法学相关的职业,体现了传统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特点。同时,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例如,到联合国下属机构工作的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国际商会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工作技能并加以妥善运用;从事律师职业的学生多数选择了涉及出口管制、争端解决等问题的团队,并且能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总体而言,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肯定。
根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的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并结合其他高校的相关实践,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可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举措。
根据国际协会联盟统计,全球目前约有75000 个国际组织,其中,42000 个国际组织处于活跃状态⑦参见国际协会联盟网站(https://uia.org/yearbook)。。这些国际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关注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法律、军事、妇女、儿童等不同领域(Zapp 2019)。不同高校各有侧重,因而在开发新专业时尤其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刘洪东2020)。一方面,高校应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发挥校内智库资源的作用,在充分了解目标国际组织的基础上精准选取合作对象;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打造通识课、专业课、实训课相结合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外语+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和武汉大学法学院等国内法学教育机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于2015 年申请设立了“中欧欧洲法项目”。根据该项目的规定,国内高校采用全英文笔试和面试的方式对已经取得保研资格的法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或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进行遴选,获选的学生在国内高校进行专业课学习与法语培训之后,再赴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学院攻读欧洲法与国际法方面的硕士课程,在结束日内瓦大学的学习之后申请赴国际组织实习3 至6 个月。依托这一项目,国内高校可以借助多方资源,培养出精通法学、法语、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组织的日常工作主要以交流、研讨等形式进行,对职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授课时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出发,在互动中进行简而明、少而精的指点,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目前,国家对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提供了政策支持,高校要全力做好政策宣讲、解疑释惑的工作。高校要积极打造实习信息发布平台,为学生提供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例如,北京大学建立了微信公众号“PKUIO”,复旦大学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复旦国协FDG2IO”,浙江大学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浙大国际声”。通过这些新媒体,无论是本校学生还是外校学生,都能够及时获取赴国际组织实习的信息。因为人才门槛较高、考察周期较长等客观因素,大部分在校学生较难获得到赴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所以高校要积极通过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筹办国际志愿活动等方式来拓宽实习渠道。此外,国际组织职员具有一定的信息优势,高校应主动与之对接,进而建构良性的互动关系。
实习是国内学生接触国际组织一线工作的重要方式,高校在拓宽实习渠道的同时,也应当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一方面,高校应为将赴国际组织实习的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技能培训和远期职业规划辅导,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积极为其排忧解困;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校内工作机制,积极协助学生申请国家或地方的资金支持。此外,当学生实习结束归国后,高校还应为其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国内的工作环境(金茜、刘婧如2020)。
国际组织职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代表着国际组织的立场与形象,在代表国际组织处理相关国际事务时要做到立场中立、不偏不倚(Moloney & Rosenbloom 2019)。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每一个国际组织职员人生价值的实现既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祖国对他的坚定支持。因此,国际组织职员应当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努力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自觉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
高校在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过程中,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彭龙2017)。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让家国情怀扎根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励学生在实习结束归国后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采用讲座、宣介会等形式,向有意向赴国际组织实习的学生讲述讲好中国故事的亲身经历。
培养高质量国际组织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规范、重在有序、重在持久,需要长远发展规划的指引。随着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我国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然而遗憾的是,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长远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这将严重影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论体系的支撑。我国参与国际组织的历史不长,对于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治理规则、人才选拔标准和程序等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刘宝存、肖军2018)。同时,国内尚未建立研究国际组织的专门机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缺乏有效的学术交流机制和平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高校是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基地,如果将高校比作工厂,那么学生既是原料又是产品,只有历经道道工序加工、打磨,才能成为合格的产品(Mittelman 2016)。然而,目前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实践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未能完全满足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高校现行的学科专业分类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师资比较匮乏,任课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国际组织的专门培训,缺乏国际组织工作经验。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既要重视理论素养的提高,又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增强,以便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政府、社会组织和高校为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提供了一些政策支持,如教育部从2014 年开始向联合国派遣实习生;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了专项资助资金;部分高校与一些国际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应的实习平台(刘宝存、肖军2018)。然而总体而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仍然不多,资助渠道和形式较为单一,归国就业保障体系尚待建立与完善(罗德隆等2022),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的积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在世界贸易组织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实践,分析了我国高校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及制约因素。新时代赋予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新使命、新要求,我国应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桥头堡”作用,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保障机制完善等方面共同发力,为国际组织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