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小平
初中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做到“带着课本走向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让学生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解读。
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文本在选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由此可见,选入教材的文本与生俱来的价值就是为社会传播信息,其本来面目是迎合人们阅读需求、获取信息的社会文本,其价值可以进行更为精确的分类:(1)知识传播价值;(2)情意交流价值;(3)消闲价值,以上三者共同构成了文本的原生价值。
文本的教材价值主要体现在文本在入选课本时,需要经过编者对其进行信息、内容的二次加工,编者按现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当前青少年的心智、语言发展水平,为文本的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总体规划,对文本的原生价值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以使其适合初中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文本的教学价值来自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起点,它与语文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学生要通过基础的阅读活动将自己的学习目标扩展到语言文学的建构层面、思维层面、审美层面、创造层面、文化层面上来,通过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有序地实现学习目标的逐步跃迁。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在这些目标的具体体现。
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新课标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掌握文本解读能力,准确地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营养,准确分析文本中的话语形式,从话语表层之下洞察作者的真实意图;在运用语言方面,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传情达意、沟通交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穿透话语的表层意义,教导学生培养触摸文本、体味语言并发掘文本内蕴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科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学生从熟悉文本内容入手,循序渐进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传授圈点、勾画、批注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获得阅读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深入揣摩文理的兴趣。
提取文本价值是归纳总结的思维过程,它将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建立统一关系,通过文本解读领会蕴藏在其中的教学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基础,以课标为指南,以学情为依据,建构文本解读的具体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体会文本的环境描写,在特定背景下理解文本语言,分析思想内涵,从而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例如《伟大的悲剧》:“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这样的叙事性描写,表现了在大雪纷飞的环境中,达成了目标的探险家们却没有感到胜利的喜悦,沮丧之情溢于言表,一种悲剧性气氛被烘托出来。
文本探究是在学生在初步阅读后进行的实践性活动,通过细节来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字魅力,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就是融入语境的开始,也是发展阅读思维的生发点。例如《伟大的悲剧》中描述的威尔逊博士,“在临死的时候,雪橇上装载的不是食物而是用于科学研究的矿石,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科学研究任务。”这段文本从一个探险队成员的身上截取事例,使整个探险队的精神力量跃然纸上。
让学生把自己转化成作者的角度,体会作者的心情,例如《太空一日》中开篇写道:“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死亡是离初中学生生活很遥远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杨利伟的心情变化,从“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入手,让学生体会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完成与文本环境的情感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自读是文本解读的起始,也是基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也会出现在知识、习惯、领悟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一些学生常常会偏离教师推荐的自读方式,转而选择适合自身的自读方式,这是教学实践中的常见现象。对于此种现象,教师要理解并加以尊重。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和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自主阅读方式,不要追求千篇一律。
引导是文本解读教学的前提条件,要将教师的“引”与学生的“学”安排好适当的教学强度。“引”的成分多了,就变成了霸权式的讲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束缚,“引”的成分少了,学生就会产生漫无目标之感,影响文本解读的效率。所以教师的引导应该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适时地出现,针对学生的自读基础和学习状态进行点拨,起到解惑的作用。
拓展训练是文本解读教学的关键,在拓展与迁移过程中学生能够完成必要的知识积累,对新旧知识与单元间的文本关联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丰富解读文本可用的信息资源。学生解读的文本在初期属于孤立文本,从中所获取的信息一般是单线式的,而拓展训练中包含了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学生的文本比较研究能力相对较弱,这时教师的辅助作用就彰显出来了,要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整合方面的问题。
运用是检验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尺,也是检验学生文本解读效果的一面镜子,因此它适合作为文本解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检验学生文本解读与运用能力可以从口语表述和运用文字两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教师重点要在学生的运用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梳理与抽象能力,观察学生解析文本是否出自自己的主观意志,如果学生真正掌握了解析文本的能力,就会为他们日后探究性地解读文本积累一定的经验。长此以往,就会为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本解读的本质。许多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初中学生不能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而独立进行文本解读。教师作为文本解读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最适合的教学环境还是课堂,教师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方法与技能的启发、指导等,贯彻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掌握熟练的文本解读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