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保超,周庆鹏,吕 欣
(青岛市水文中心,山东 青岛 266400)
水文站网作为水文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水文事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防汛抗旱及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撑,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岛西海岸新区水文监测站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文站网布局,但同时由于时间跨度大,建设主体不同的原因,水文站网的整体功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站网布局,提升监测站网自动化管理水平。
青岛西海岸新区地处黄岛之滨、胶州湾畔,属于低山丘陵区,总面积2 127 km2,海岸线长达282 km,海域面积近5 000 km2。境内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和藏马山崛起于中部,构成东北—西南向隆起脊梁,支脉蔓延全境,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海。境内有大小河流47 条,其中较大河流10 条;大小水库211 座(中型水库5 座、小型水库206 座);塘坝1 227 座。多年平均降雨量746.5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64 亿m3,水资源可利用量2.6 亿m3。
青岛西海岸新区已建成国家基本水文站1处、中小河流水文站2 处、水资源监测站7 处,监测要素包括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泥沙、墒情、水质等;全区现建设各类水文监测站492 处,其中,河道水位站31 处、水库水位站65 处、蒸发监测站2 处、降水监测站144 处、墒情监测站5 处、地下水位监测站128 处、城市道路积水监测站52 处、视频监控监测站51 处、气象六要素监测站4 处、雨雪监测站4 处,涵盖着水文、水利、城管等部门的站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
一是降水监测站布设密度偏大,测站之间距离较短,水文、气象、水利部门由于都有降水监测任务,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二是部分城市道路积水监测站点已不能满足当前城市防汛的要求,城市水文监测站大多建设于2012—2014 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及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实施地下管网整治,城市下垫面发生很大的变化,产汇流方式改变,城市积水路段发生变化,现有的部分站点的代表性不强;三是水质监测站较少,只能依托上级开展水质监测,密度偏低、分布不均、种类不全、代表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水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要求具有一定差距;四是地下水监测站密度偏大,代表性不强,青岛西海岸新区地下水站点主要监测浅水水位,围绕风河流域、白马—吉利河流域以及巨洋—错水河流域,主要分布在河道两侧附近进行布设,导致暴雨和洪水过程对地下水位的变化影响剧烈,与全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过程存在一定偏差。
自实行“双重管理”以来,在上级部门领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海岸新区水文监测站网建设逐年提高。自2005 年以来,监测站点由原来的十几个发展到几百个,站点数量远远超过山东省县级中心站点数量的平均值。但随着设备长时间运行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无论软硬件都已经更新换代,部分站点设备老旧,设施设备稳定性差,维护难度高,导致数据收集不及时,数据准确性降低,无法发挥监测站网的最大功能。
西海岸新区中心积极探索站网管理模式,创新站网管理体制。在农村地区对监测站点的看护工作全部移交至基层水文服务中心管理,对城市建成区的监测站点委托城市管理局负责巡查看护;同时加强站网智能化管理,开发水文站网智能管理模块,为近300 处水文监测站点制作安装“二维码”,提供站点基础信息及设备维护相关信息。但从站网管理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弊端,管理落实不到位,站点损坏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站点管理缺少切实可行的制度。
西海岸新区水文中心共有干部职工13 人,其中在编人员6 人,政府购买服务人员5 人,劳务派遣人员2 人。随着西海岸新区水文监测站网的日臻完善,技术人员少与监测站点多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管理难度大,无法满足站网对人员的要求;而且年轻同志多,大部分具有较强的水文测验专业性,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站网管理经验,技术人员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根据防汛抗旱、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文服务的实际需求,在现有的监测站网基础上,通过调整补充、优化升级,形成布局更为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水文站网。一是根据《降水量观测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对前期所有站点的雨量资料进行分析,选择位置合理、代表性较大的降水站点,最终确定最优的站网布局;二是加强与区城市管理局的业务联系,对全区的城市地下管网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可能积水的低洼路段进行重新实际调查,调整城市水文监测点,充分发挥站点功能;三是在以流域为单位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适当减少距离近、代表性不强的站点,对部分镇街道补充地下水监测站点,确保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全区及流域地下水动态信息;四是加强水质监测工作,根据水资源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可行性建议,增加水质监测密度。
深入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对设施设备老旧、传输技术手段落后的站点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设备稳定性、效率性以及兼容性,加强水文测报先进技术装备配置和应用,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技术水平优化水文站网智能管理系统,对全区站网进行梳理,构建水文站网一张图,提供各种新技术接口,便于移动查询、维护,提高运维工作效率。
进一步落实“双重管理”制度,深化基层水文服务体系,加强水文服务产品的探索,了解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扩大水文影响力,形成“愿建、愿享、愿管”的氛围。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机制,既能够较好地解决水文事业发展投入保障问题,又通过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达到了信息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符合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践治水新思路理念,同时打破了水文行业的局限性,水文现代化程度得到加强。
一是针对水文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加强与高校和科技公司的交流,借助外界力量弥补技术人员的不足,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总结目前水文政府购买服务的经验和做法,创新考核奖励机制,深化运行管理机制,确保站网管理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增加职工对水文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开展创优争先活动,通过找差距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水文站网运行管理是水文事业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布局合理、功能全面、运行高效稳定的水文站网是水文监测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水文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水文现代化,完善水文站网布局和提升自动化水平,创新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开创水文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