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明
(泰安市水利建设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泰安 271000)
泰安市地处泰沂山区,山地、丘陵、平原地貌各占1/3,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3 986 km2,占全市总面积51%,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其中,黄河流域面积6 457 km2,占全省黄河流域总面积的47.5%。近年来,泰安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路径、办法,精准施策,取得显著成效。
1)政府统一规划。科学编制《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泰安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及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确立了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 km2、到2025 年水土保持率上升到83.75%的任务目标,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2)激发主体活力。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调整种植结构、承包“四荒地”等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宁阳县彩石生态清洁小流域,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产业,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4 000 元,达到了现在的15 000 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翻了一番。
3)部门协同联动。有效整合水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项目资金,多部门协同,多项目互补。仅2021 年,整合各级财政资金6 011.8 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3 km2。
4)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引导工商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市像新泰惠美农业、岱岳区中青松石等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218 家,累计投入达15.4 亿元,社会资本日益成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力军。
1) 高位推动强监管。泰安市政府批准印发《泰安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年)》《泰安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逐级逐年分解任务、评估实施效果,引导部门各级把水土保持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全面构建起“党委政府高位推动、部门齐抓共管”的水土保持监管网络,强力推动任务落实。
2) 优化服务强监管。推行服务标准化格式化,开展不见面网上审批、缴费、报备,项目单位“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就可办成事。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区域内生产建设项目变“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为“水土保持登记表备案”,实现即来即办、现场办结,极大简化了程序;区域评估方案从整个区域去平衡土石方挖填,批复后由园区管委会统一组织方案落实,变“单个项目监管”为“区域整体监管”,推动了水土保持规范、便捷、实效监管,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3)创新机制强监管。优化集成审批方式,将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审批纳入行政审批服务局,全面推行水保方案、防洪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报告三合一的“水影响评价”制度,同时推进“监管—执法—司法”刚性衔接,将项目主体违法信息纳入信用管理,有效破解了强监管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
4)分类施策强监管。根据履行主体责任的实际情况,精准运用宣传教育、监督检查、执法处罚、司法强制四种形态,依法严格管控人为水土流失。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共查处疑似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图斑3 469 个,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 095 个,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 亿元,履行水土保持主体责任日益成为建设单位的自觉行动。
1)积极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活动。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经逐级筛选、第三方评审、社会公示,肥城市、新泰市泰山百合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分别成功创建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国家示范县、示范园数量占全省的1/3、全国的1/25,为各地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先进性、科学性、有特色、可复制的经验。
2)深入实施美丽幸福河湖达标建设计划。泰安市围绕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绿化省管大型河道3 条、流域面积50 km2以上的大中型河湖40 条,4 个河段被评为省级绿化样板工程,建成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7 条,127 条、1 204 km河湖达到美丽幸福河湖标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幸福河湖成为普惠民生的生态福祉。
3)系统推进“四型小流域”示范建设行动。近年来,建成泰山桃花峪等“四型小流域”35 条。其中,结合生态旅游,通过政府奖补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打造旅游宜居样板,建成里峪、丰山、莲花池等“生态景观型”小流域8 条;结合乡村振兴,改善水土流失现状,提高农村生产条件,建成上豹峪、前寨子等“生态经济型”小流域12 条;结合水源地、面源保护,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桃花峪、王庄岭等“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1 条;结合生态屏障保护,提高区域生态稳定性,建成岱岳区黄前镇九龙窝“生态安全型”小流域4 条。
泰安市地处泰沂山区,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兼而有之。尤其是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区地质地貌决定了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目前,全市仍有1 400 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治理任务比较繁重艰巨。
全市生产建设项目点多面广,受到生产建设单位经营困难、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人为新增水土流失的压力将持续存在。
水土流失治理一方面具有公益属性,另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受各县(市、区)地方财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因素等影响,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
水土保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工作。由于水土保持效果具有滞后性,地方政府和土地承包经营者、生产建设单位等水土保持主体不同程度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不积极、不主动等问题,履职尽责的内生动力不足。
按照“一手抓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一手抓生态治理、两手抓两手硬”的思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清洁小流域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安全”小流域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水土保持在生产发展、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立足实际制定完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标准化监管办法、水土保持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办法等一批办法规定,扎紧制度“铁笼子”,用制度规范生产建设项目行为,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坚持去存量、控增量,以卫星遥感疑似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图斑核查为重点,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通过制度建设和专项行动,推动水土保持强监管走深走实。
坚持政府主导,水利部门牵头,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各负其责,持续做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治理、土地整治、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率。压实水土保持属地责任,在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评估的指引下,落实落细水土保持监管和治理各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