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玉,孔博鉴,马建富
(1.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2.江苏理工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生命教育是指与生命知识、生命活动、生命体验相关的教育,即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指引、实践、浸润,使学生对生命有深刻的认知,从而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走出人生低谷,克服生命困境,发现生命之美,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2017年,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 “关于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的提案;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教育部明确提出 “推动各地各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已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已化为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概念。
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大学生漠视生命、戕害生命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显现出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迫切性,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高职生,其生命教育现状当然也不容忽视,现实情况亦表明,我国高职生的生命教育现状很不乐观。据研究者2020年对九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有6.7%的高职生经常有自杀的念头,7.8%的高职生遇到冒犯时,会有杀人的念头,30.5%的高职生表示人生方向不明确。面对上述现状,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如何保护生命,矫正高职生面临的生命难题等类似问题上,而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格、挖掘生命潜能、实现生命意义等生命教育的积极范式却关注不够。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内容的新兴科学,它的出现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次革命。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人的健康生活、人类和谐发展为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高职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他们活出生命的真义,在这一 “桥梁” 的连接下,积极心理学和高职生生命教育就具有了极高的契合度,从而构建出针对高职生的生命教育积极范式,这种范式可以使高职生以积极的心理面对生命难题,克服生命困境,从而主动走出人生低谷,挑战无限可能。因此,厘清生命教育积极范式的提出、意义及实施路径,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生命教育自21世纪初在我国兴起以来,其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高规格文件,将生命教育推向了制度层面。在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消极倾向,这种局面亟需改观,而积极的生命教育可以对这种消极倾向进行反思批判,对现有生命教育的模式进行创新,基于此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积极范式。
现阶段我国高职生的生命教育活动,常常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将高职生生命过程中出现的身心问题,作为生命教育发展和指导的对象,就像北京师范大学高伟教授所言: “迄今为止,所有以生命教育为标识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某种‘问题意识’的产物,即自然生命问题和精神生命问题的产物。” 生命教育本身具有正向的矫正功能,对高职生产生的负面情绪和生命困惑可以起到矫治作用,有利于高职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若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生命问题上,就会陷入误区,即认为没有生命问题的高职生就是健康发展的学生,把解决问题当做生命教育的目标所在。若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解决了生命问题的高职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学生而已,他并没有变得更快乐和更幸福,要是长期受到这种目标取向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就会过于关注学生的缺陷,忽视了完整的生命体验,只发现问题、矫正问题,忽视了对高职生积极生命力的培养。
高职生的生命安全是各地高职院学一直强调的重要问题,对教师和辅导员实行学生生命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制,这种做法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和辅导员探索高职生生命安全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高职生的生命价值提升,导致高职生军训质量缩水,体育课稍微剧烈的活动即被取消,户外活动和户外实践也受到限制等。从教育的根本内容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抓住了 “安全” 却未突出 “生命” ,没有让高职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价值,这种教育仅能算作 “器” 的教育,而非 “道” 的教育,看似高职生保住了自己脆弱的安全,却不会积极主动的关照生命和珍爱生命,这种生命安全的过度保护是毫无意义的,它割裂了生命的完整性,无法触及学生生命快乐和幸福获得的积极层面,无法满足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积极诉求[5]。
生命教育的真实效果如何?我们应通过一段时间的生命教育活动,检验高职生的生命幸福感是否得到了提升,高职生的生命价值是否得到了实现,高职生的生命积极性是否得到了激发,而不是只关注生命教育外在效果。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德育、体育等贴上生命教育的标签,其实是曲导生命教育已被泛化为无形。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将生命知识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照本宣科传授,这种方式将高职生的生命教育知识化,窄化了生命教育的形式。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动辄创办生命教育实验基地,申报各类生命教育课题和项目,不停地搞花样翻新,实际上是为了参加各种评比、获奖,是一种功利化教育的体现。这些表象掩盖了生命教育的本质,凸显了当下高职生生命教育的功利性。
由上可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依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消极倾向,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导高职生珍惜生命,矫正存在的生命问题,更是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关心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现在很多高职生没有以积极的价值观做支撑,他们没有理想、信仰,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生命有何意义和价值,甚至自我厌恶到抑郁自杀的程度[6],这种 “空心病” 症状使他们缺少对生命的热情和完整丰盈的体验,所以才外显为各种各样的生命问题。因此提出应 “获得积极生命情绪,激发积极生命潜能,培育积极生命品质” 这种积极范式,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根本性转换,由消极走向积极。
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应转变观念,实施积极范式,重视学生积极生命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融入积极心理学知识,引发学生思考,积极面对人生。
人类的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情绪包括焦虑、痛苦、悲伤、憎恨等,是不利于人继续完成工作和正常思考的情感。而积极情绪则能够使人获得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品质,它让人在顺境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实现生命价值,在逆境中获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 “积极情绪能通过拓展——构建个体当下的思想或行为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个体建立起长期的个人发展资源” ,从而使高职生语言表达更加流畅,思维更加开阔,在学习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受益良多,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人生体验。
另外,积极情绪是非直线性和非持续性的,高职生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学会把平时零散的积极情绪进行收集和积累,改变 “等某某好了,我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的思维,变成 “我要随时保持积极情绪,这样我会变得更幸福更成功” 的思维,更多的利用积极情绪去塑造自己的生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潜能金矿,蕴藏着无穷的 “资源” ,只要对人的潜能 “资源” 进行激发,就能释放出无尽的可能。现代脑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类的潜能多处于蛰伏状态,95%的潜能都未被开发和利用,只要人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自身的潜能,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人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正如美国潜能开发师安东尼·罗宾所言: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自己无穷无尽的潜能。” 生命的潜能是无穷的,对潜能的强烈信念是世界上最强的力量之一,失聪的贝多芬创作出命运交响曲,失明的海伦·凯勒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是对自身潜能的激发。
高职生正处于生命的旺盛期,若能以积极的心理面对学习和生活,就能激发自身潜能,有所建树。这要求高职生首先保持乐观的心态,虽生活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但作为青年要有阳光和笑容,不惧挫折。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动辄放弃。高职院校在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正向作用,激发高职生的生命潜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品格坚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积极的生命品质使人具有幸福感,幸福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因此,积极的生命品质可以使高职生达到一种统一,即幸福感的获得和生命教育的追求。积极心理学家归纳出了人类获得幸福感的二十四个积极生命品质,包括勇敢、仁慈、正直、谦虚、幽默、好奇心、创造力、公民精神等,高职院校应当对照二十四个积极生命品质,努力培养高职生具备这些品质,方能获得持久的幸福,实现生命价值。反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假如高职生不能拥有积极的生命品质,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必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面对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存在的消极倾向,必须对高职生实施生命教育的积极范式,学校需要联合家庭、社会,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方式,帮助高职生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感,为他们建立积极的生命教育体验,其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高职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度过,学校是高职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通过积极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力,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目标。
1.转变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生命教育倾向于通过 “补足” 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弱项,并且试图帮助学生弥补 “不足” 。这种模式来源于木桶理论,木桶能的容量取决于最短板子的长度,但事实上 “补足” 的本质仍然是对学生负向特点的关注,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引导下,学生也会时时关注自己的弱项和缺点。假如一位高职生每天面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如何能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如何能够获得幸福感并探寻生命价值?
因此,应运用 “培优” 的教育思维方式,让高职生认识到自己的头脑是可以成长并且获得改变的,每个人的智慧不是先天决定的,后天的锻炼和塑造更加重要。当高职生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时,就意味着个体更加相信自己的能量,相信生命是可以被改变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将表现得更加积极乐观,在面对生命的挫折时,也会更加冷静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所以,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积极范式的实施,可以帮助高职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寻,使高职生积累丰富的主观体验,帮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比如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突破班级组织的限制,使高职生结交到更多朋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探寻新的研究领域,这就破除了规则的限制,以 “培优” 为主导,而非处处关注 “补足” 。
2.运用生态化的教学方法
生态化教学就是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平等和谐、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在相对安全和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融入教学环境,从教育的生态来看,应该将学生作为生态教学的主体,通过对学生个性差异的了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诉求,围绕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互动的环境中共同成长,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和谐的教学目的。如果把教育生态看做学生成长的大环境,那么学校生态化教学,就是学生成长的小环境,高职院校生态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既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又关注个体的差异,看见个体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被看见、被欣赏,最终获得自我超越,这样的课堂是高职生获得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方式。在生态教学的过程中,个体能够回归到自然生态中,关注生命质量的提升,重视个性的养成,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为学生创设了持续发展的环境,有利于高职院校积极生命教育环境的实施。
3.提高教师的共情心
共情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高职生正处于生命的敏感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他们的反应做出呼应,这里的呼应并不是简单的强化和表扬,而是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体会他们的感受,并给予适时的反馈。简单的鼓励和强化只会使高职生获得更多的外在动机,而真正的呼应需要教师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强化内在动机,获得自我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都要求教师有共情心作为前提。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对教师共情心的培养,首先是对共情心的理论进行普及,帮助教师理解共情心在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组织教师对相关案例进行研讨;再次是组织教师进行实操演练,在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把共情心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在高职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其影响巨大,父母亲人的言行举止、道德品格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生,浸润到他们的细胞和血液中去,形成类似于自己家庭对待生命的方式。因此,营造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对高职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1.进行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职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塑造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等内容。世界观代表着学生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观点和态度,高职生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先导来塑造自己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高职生保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客观世界,抵制庸俗思想、腐化思想、躺平思想、享乐思想的侵袭,从而获得生命的幸福,成就辉煌的人生。积极的政治观会使高职生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底线思维,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加大了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妄图用 “糖衣炮弹” 来瓦解青年人的思想阵地,积极正确的政治观显得尤为重要。积极的道德观有利于高职生形成乐于助人、奉献社会、见义勇为、扶困助贫、敬老爱幼的思想,对社会道德、家庭道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家庭父母或长辈经常对读高职的孩子进行诸如此类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从宏观上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品格坚定、立志高远。
2.进行积极的审美情趣教育
审美教育是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发展,高职生对精神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将来不但要成为大国工匠,还要成为具有良好审美情趣的人。良好的审美情趣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提高其辨别假恶美丑的能力,抵制庸俗思想、享乐思想的侵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很多科学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熏陶,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科学的探寻,人生幸福指数的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进行积极的人格品质教育
家庭作为高职生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其人格品质、身心健康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果高职生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将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行为和较少的问题行为,在未来也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反之,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失败或放弃。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命教育必须争取积极家庭环境的支持,世界上许多发达经济体,其家庭、学校、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高职生生命教育的良性发展,在这一环节中,家庭处于头等地位。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一切社会生活关系的总和,可见,社会在个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高职生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命教育环境,有利于拓展高职生生命教育的广度。
1.建设积极向上的媒体和网络环境
媒体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高职生的影响日益加大,直接冲击着高职生的 “三观” 。当前,一些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经常播放一些过度娱乐、低俗、哗众取宠甚至准色情的节目,使高职生的生命观受到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一些网站和短视频平台也大力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宣扬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甚至频频出现为吸引流量,故意抹黑或败坏模范、英雄的事件,这些现象既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塑造。因此,必须净化媒体和网络环境,电视和网络平台应以积极正能量的宣传为主,多播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节目;多弘扬革命先烈为国奋斗、舍身忘我的精神;多报道奥运健儿、航天楷模、抗疫天使、支教教师等的先进事迹,引导网络媒体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使高职生从中领悟积极的生命观,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同时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促使高职生走出校园接受历练
高职生不能一直在象牙塔中成长,要利用周末、寒暑假、实习实践等机会主动走向社会,接受历练,在社会的熔炉中逐步成才。走向社会能够帮助高职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宽视野,能够让高职生站在更宽广的视角理解生命。例如可以让他们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理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理解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也可以让他们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特殊教育机构,学会包容生命的衰老和不完美,胸怀尊老、爱幼、助残的精神;还可以让高职生在假期进行勤工俭学,懂得生活的不易,懂得勤俭节约,懂得劳动的崇高、伟大、光荣、美丽。
3.发动社会力量关注高职生生命教育
发动社会力量,为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提供资源滋养,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当发动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为高职生生命教育提供动力支持,比如相关企业、社区、协会等,通过校企合作、社区服务、协会指导,帮助高职生接受企业文化、社区帮扶、协会捐助等方面的历练,使他们明白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其次,应当对接相关的医院、红十字会、防疫站等医疗卫生机构,把这些机构作为高职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基地,使他们了解病毒和细菌的传播知识,了解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对生命的危害,懂得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形成珍爱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意识,锤炼生命的意志。
因此,高职生生命教育的积极范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需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唯有三者共同配合,紧密联系,高职生生命教育才能够得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