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可视化新闻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3-01-11 06:43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可视化信息

盛 义

(靖江市融媒体中心,江苏 靖江 214500)

可视化新闻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信息可视化的报道模式,由于该模式比传统的资讯模式更加立体、生动、直观,能让观众直观明了地剖析和了解报道事物的过程、结构和影响,因此在资讯交互体验上,可以起到更人性化、更全面化的服务效果。

1.可视化新闻的构建要点

1.1 直观信息的建立

融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阅览习惯,也对传统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流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传统新闻在融媒体下的顺利转型及发展,从业人员需要对融媒体的传播环境变化进行探索,以及传统新闻在信息素材搜集、制作与传播上应当做出的改变,为传统新闻在数字时代的顺利转型打好基础。[1]

在进入新时期后,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阅览和解读信息,所以在观看信息时要求信息必须直观易懂,能在短时间的观看过程中迅速剖析和把握信息资讯的要点。媒体行业要想承接住融媒体带来的行业冲击,在信息时代下继续蓬勃发展,传统新闻就要结合信息技术特点,积极引入数字技术,构建直观化的信息模型,帮助观众直观感受和理解其传递的信息要素。这种做法让观众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资讯的获取过程,满足大众在快节奏生活下的资讯获取需求。

综上,新闻媒体正向智媒化方向推进,通过智媒转型确保自身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中的稳定生存和全面发展。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媒体就要明确数字化对信息传播环境带来的改变,以及对自身的信息搜集、制作和传播提出的要求,重构信息制作流程和表现形态将信息的呈现模式直接化,节省观众时间,让媒体自身的改革能顺应时代特点和潮流趋向,向正确的发展转型之路积极进发。

1.2 观众需求的适应

为提升可视化新闻的报道效果,从业人员要围绕自身发展优势,结合现代技术,从权威性、引导性、可靠性、及时性等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新闻信息,为社会大众真实还原信息情境,以满足相关人员对新闻信息的更高标准需求。[2]大众观看新闻,是为了及时了解社会、国家相关政策或者社会的热点事件。新闻报道的核心目标是满足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元需求。而受融媒体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因素影响,一方面电视新闻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新的信息互动措施等,但也带来了较多挑战。由此,为适应新的媒体环境,相关机构应整合自身媒体新闻素材,优化自身新闻报道方式,提升内容的深度。在竞争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中,媒体间的竞争重点在于新闻题材。通过分析以前的新闻可以了解到,重大新闻可有效调动受众的兴趣。趣味性、人情味,在新闻中尤为关键,可以有效吸引读者的眼球。可视化新闻可以协助人们通过多个角度观察新闻事件,并总结出不同结论。对此,编辑记者需关注可视化新闻所具备的趣味性,确保人们可以在新闻中获取到更多更具价值的内容。

2.可视化新闻的构建路径

2.1 新闻互动平台的设立

从业人员要将新闻平台作为搭建与大众进行交流渠道的主要载体,合理利用信息媒介的特性增进与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对从业人员信息服务体系加以调整,使之和地方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切合,对传统信息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让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力得到充分进步。[3]从业人员要积极挖掘信息技术优势,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加强信息服务。当事件发生时,从业人员可以借助新闻平台将所掌握的信息向观众传递,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减少事件信息通过二次传播或者三次传播后发生内容变更问题。

针对新闻的可视化报道系统,要基于平台架构应用,以满足系统与软件能力模块、IT通用数据新闻素材等为目的,实现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传播的高效融合,这样就可以灵活化的拓展新闻报道,实现对服务器、桌面虚拟化技术的支持,最终满足新闻可视化报道的敏捷化、灵活化以及收缩的需求。

新闻报道在融入可视化技术之后,能够明显的提升新闻的报道质量,其主要是表现在色域空间、数字量化、三维声音频等相关的方面。对实际的报道平台而言,通过硬盘的多通道自动化报道系统,可以匹配到不同新闻类型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报道形态的实际要求,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满足新闻的报道要求,这样就能够真正意义上匹配到报道质量的标准。拍摄新闻作品时,编辑记者可通过景深的调整来对核心内容进行展现,让观众观看立体化的报道内容时,可以将自己的视线集中在核心对象上。此种形象构建的作用在于可以渲染报道中可视化内容的视觉情绪和感染力。在形象构建中,编辑人员要借助光线塑造人物形象、借助不同拍摄视点取景与构图、快速抓拍新闻瞬间、借助新闻背景彰显人物形象。例如,2020年《新京报》刊登的《后疫情时期的横店》,其报道内容由8张独特的摄影图片及2000多字构成。同时,采取通版发表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彰显了记者较强的双向采访技能。文本采访中,记者积极开展观察、询问、倾听、思索、记录等一系列活动,获取了多方面、更全面的材料,且灵活运用,准确贴切。拍照采访也体现出了记者较强的采访技能,《后疫情时期的横店》中8张图片分别奉献出不同场景中8个人不同的神态,再配以表述可视化素材后的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内涵。

2.2 新闻的可视化形象营造

虽然可视化新闻的对象为正在发生的事件,然而关注点却有所不同。因此,为了确保摄影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需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且选取恰当的拍摄重点。首先,发生重大事故后,可视化新闻不仅要对灾难所表现出的破坏性进行拍摄,还应对灾难下人们顽强的生命力进行重点关注,进而凭借可视化形象传达精神力量。[4]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拍摄了许多饱含温情的画面,这些照片和视频中,官兵、志愿者们安抚着受灾人们的情绪,无数平凡大众互相鼓励和帮助,促使其勇往直前,展现了灾难下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群体团结一致、共抗困难的决心,如一名小学生在担架上向救援人员敬礼的视频,视频中获救的学生用自己心中最崇高的致敬方式向救援队表达谢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温暖的图文内容和灾难的破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具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对于此种内容选择的方式而言,表现为逆向选择的方式,可以体现出编辑人员的创新思维。其次,可选取不同生活的题材。拍摄生活中的对象时,虽然画面十分常见,然而摄影师往往以逆向思维进行拍摄,从而产生各种经典作品。例如,许多编辑记者通过拍摄残障人士吃饭、画画等极其平常的场景,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并在让人们对生活感到满足的基础上,调动其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情感。[5]

另外,编辑记者可以选择知名人物作为形象营造的对象,知名人物社会影响力较大,能提高新闻的传播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拍摄知名人物并不是单纯地拍摄人物日常生活,而是要传递出深层次内涵。如成龙献血这一可视化素材,作为知名人物,成龙在抽血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往常硬汉的表情,让整个图片幽默感倍增,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微笑后,人们深受感触,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2.3 可视化软件系统的构建

从融媒体平台构成要素看,为保障数据交互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其基础构架可宣传“SOA”,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专项数据交互接口。同时,为提升系统数据处理效果,如XML 处理、数据信息验证、数据交互情况等,这样便能较好的保障数据平台的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当然,除了要注意上述要素,还应结合平台实际功能需求,从更高维度设计、编制平台构成制度。[6]第一,要围绕“互联网+”内涵与本质,以挖掘数据中心应用价值为核心,以新闻智媒化核心理念为基点,建设覆盖全域的可视化新闻,以提升全域新闻系统数据共享、流通、互动质量。同时,依托建设的覆盖系统,全面优化报道应用范围,设计具有特色、实践意义的核心报道,以提升新闻系统报道管理效果,或执行质量;第二,要立足平台信息交互能力,打造新闻系统信息横向、纵向体系,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同本地居民资讯服务进行互联互动,以在有力推动本地居民资讯习惯数据化发展的同时,为其深化发展、系统化发展、程序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后者主要是指依托网络平台的信息转载和共享能力,实现热点数据的层阶流通;第三,融媒体平台发展趋势为建设可靠、稳定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并以此为依据编制相关管理制度,再将责任落实到部门、个人,以提升热点新闻数据时效性与可靠性。同时,还应编制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流程、研发计划等,以进一步加强可视化新闻的时效性;第四,要优化平台对内、对外服务方式。一方面要围绕内部单位对新闻智媒化的实际需求,优化功能模块,如位置系统模块、综合分析展示模块、新闻图文符号模块、舆论管理模块、新闻素材共享模块等。另一方面要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打造在线访问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这样除了能提升公众新闻素材配置效果,还能满足群众跨时间和空间的资讯需求等。

2.4 新闻素材的报道利用

从融媒体平台在可视化新闻的报道服务层面看,通过数字平台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控可视化技术的利用。首先,利用数据监控系统收集新闻传播情况,以及地区群众新闻阅览数据等,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动态的新闻素材分配,这样便能提升可视化技术的利用效率,避免新闻素材浪费,还能营造良好的新闻智媒化环境。[7]以浏览率为例,通过数据平台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后,若发现某地区浏览率较低,一方面可利用平台信息交互能力,调配新闻素材;另一方面可利用平台远程设计报道方案,要求编辑部门严格执行。其次,要通过平台收集数据,以其数据库为基点,利用大数据技术横向、纵向对比本地新闻历史数据、全国热点新闻的数据,然后通过分析结果,编制新闻智媒化预控计划表,再结合各个地区新闻报道规律等要素,预先采购可视化新闻图形,进行预先分配等,这样不仅能提升各个地区新闻素材分配的合理性,还能提升其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控制能力。

2.5 新闻视觉效果的营造

可视化新闻的核心是实现新闻的可视化生产,它诞生的初衷为了克服文字和图片对新闻信息展现不足。其新闻报道将单纯的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像与图形相结合的新形式,在借助融媒体的强大信息传播能力,从纸媒、移动端、PC端进行同步报道,在扩大信息覆盖面积之余,还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可视化新闻作品所具备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形象感染力,属于编辑记者调动观众心理以及引起共鸣的创作方式。对于可视化新闻的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构建而言,在基本定义方面和传统新闻信息创作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8]在新闻信息创作中,视觉冲击力属于显性影响因素存在的个体对象,形象感染力则指的是对应视觉冲击力的存在,是能提升可视化新闻作品应用价值的隐性影响因素。编辑记者开展可视化新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新闻具备的价值。在此过程中,可视化新闻的形象感染力、视觉冲击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价值。立足于本质角度进行分析,可视化形象应将传递信息和报道未知事物等作用充分彰显出来,因此在可视化形象中,新闻价值与内容占据着支配地位。并且,可视化形象的形象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也直接影响着其形象价值。定格可视化形象后,内容和价值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若只有内容而缺乏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那么就难以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导致新闻报道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虽然在可视化新闻过程中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但依然需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原因在于,只有可视化新闻作品具备良好的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人们才能记住可视化形象,进而保证新闻报道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更好地将其价值展现出来。

2.6 提升新闻报道人员专业素质

报道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与基层新闻报道工作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报道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基层新闻报道工作较为繁重,因此忽视了对新闻报道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单位也没有为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从而造成了报道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9]为此,新闻机构应提高对报道人员培养的重视程度,并适当对基层新闻报道队伍进行扩充,如通过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的方式来重点培养新闻报道人员的分析能力。新闻报道工作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新闻报道人员来说,具有良好的图文构建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可以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更好发现问题,从而避免新闻报道风险的发生。同时,新闻机构还可以结合新闻报道人员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成长目标,对其成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将新闻报道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工作目标化,这样才可以更好提升新闻机构新闻报道人员专业素质,为新闻报道质量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2.7 形象感染力的构建

可视化新闻需要将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摄影技术,以影像配合文字的方式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传递。为了能够使可视化新闻作品更具形象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并顺利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应重视对瞬间形象的抓取。虽然新闻事件具有随机性,但瞬间形象的抓取不能太随意,需要抓拍能够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瞬间形象,保证可视化新闻作品可以完整的对信息进行传递。[10]对此,编辑记者需要加深对瞬间形象抓拍重要性的了解,同时具有敏锐的目光与思维,如此才可以在普通镜头中将不同的瞬间抓到。同时,编辑记者需加强自身反应能力,以便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进行抓拍。另外,为了顺利实现抓拍瞬间形象的目的顺利达到,编辑记者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其一,编辑记者应对可视化新闻时,应对人物神态、表情等进行重点关注,人的自然情感会通过这些方面表现出来,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描绘。对人物动作瞬间抓拍而言,这样可有效避免死板的感觉,促使其更具真实性与生动性。同时,编辑记者也能够采取抓拍细节与特写的方式,进行主体局部描写,避免一味地追求拍摄大场景。和局部场景相比之下,尽管大场景包含许多信息量,但内容不够突出,会导致新闻主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局部抓拍可进一步精炼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

其二,要注重可视化形象与文字说明的相互补充,可视化新闻与纯文字报道相比,报道内容更加简洁,图片与文字有所限制,且能够清楚地报道新闻事件,促使受众能够了解清楚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对此,采编人员应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新闻人员对新闻事件信息进行广泛了解与收集,如前期情况、事件发展、社会关注重点等,并深层次思考,选取合理的角度,拍摄图片。另一方面,基于所选取的报道角度,对新闻素材进行充足,基于图片配以文字阐述,从而实现文字精练、指向性强、准确表达的目的。简而言之,前期准备直接关系到文字对新闻事件报道的针对性、有效性。

对新闻报道而言,可视化形象与文字说明是两个关键性部分,缺一不可,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所以,为了能够确保新闻拍摄报道的高水准,文字编写时,采编人员尽量做到文字与图片互相补充。首先,新闻人员应对可视化形象进行重点观察,挖掘出其体现的新闻事件重点,如重要任务、场景或营造出哪一种氛围。然后,找到图片中关键性信息,如任务背后故事、场景前后变化、图片创设氛围的原因等。其次,采编人员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图片重点,将整个新闻事件予以还原,或者补充新闻人员想要表明的新闻事件要点,促使图片、文字均发挥最大化的价值。

结语

综上,在当下媒体环境下,强化电视新闻深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提升新闻信息质量,拉近新闻与群众的距离,打造更加稳定的信息社会。因此,相关电视新闻媒体机构应对其予以一定重视,要立足融媒体的信息资讯和传输特点,搭建可视化的讯息传播网络,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可视化信息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防台新闻报道与全媒体传播的“变”与“不变”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