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射阳县第三中学(224300) 刘 杰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赏析活动,促使学生聆听音乐,感受各种音乐形式,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发展音乐素养。如果教师能建构互动性教学课堂,促使学生积极交流,则能使他们相互补充想法,进而提升赏析效果。
教师在建构互动性教学课堂前要先探究各种互动类型,再结合音乐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互动类型。情感性互动是指在音乐赏析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音乐作品大多充满了情感,因此在教学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性互动是比较适宜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赏析,尝试和作品形成情感共鸣。
教学《彩云追月》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乐曲表现出的意境美,体会悠扬、舒缓的旋律特点,进而促使学生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情感性互动。首先给学生展示和月有关的图片、视频,促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中,然后引导其欣赏作品,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有学生提出:“在听乐曲时我仿佛走在月光照耀着的小河边,四周都是朦胧的雾气,犹如仙境。”教师还给学生讲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展示了描绘月景的古诗词作品。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赏析,以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性。教师又给学生介绍了民族乐器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切分音的强弱等,并思考这些和情感的抒发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民族乐器的特点,以及某一民族乐器适合演奏的乐曲类型。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情感互动,促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忘我的情感体验,并乐于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以在互动交流中了解他人的赏析感受,进而丰富自己的认知。
实践性互动是指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演唱、表演、演奏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音乐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这种互动类型也比较适合音乐教学。通过实践性互动,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深化相关认识。
在教学《无锡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江南音乐的特点,便组织他们开展实践性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自主搜集信息,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展示了不同的信息。如有学生搜索到了江南丝竹音乐的主要乐曲、演奏乐器等。教师让学生基于搜索到的信息赏析《无锡景》。有学生发现《无锡景》为五声宫调式,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有学生从歌词入手分析,发现其中有不少语气衬词,展现了吴方言的特点。在交流互动中,学生交换了彼此掌握的知识信息,对江南民间音乐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相应的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采用类似的方法,以更好地获取音乐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创意表演、歌舞秀、歌词填写、自主创作旋律等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系统掌握各种音乐知识,更深刻地感悟乐曲的内涵。
在建构音乐互动性教学课堂前,教师要积极探究相关的互动原则。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且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能力、兴趣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全面性原则,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进而使其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渴望春天》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乐曲的明朗、欢快,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会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并准确表达感受。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基于全面性原则,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各种活动。如有些学生对乐曲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师便引导他们参与到寻找春天的活动中,让他们试着寻找展现春天之美的图片、诗词等,说说这些作品给人怎样的感觉,再说说《渴望春天》是否也能给人这种感觉。有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不牢固,教师便组织他们开展“打节拍”活动,以使他们体会六八拍的节奏特点,并能用拍手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还有些学生的音色不够优美,教师便组织他们开展合唱活动,让他们通过倾听对方的演唱、对照嘴型等方式,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并解决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进而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展开互动交流。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学科的教学任务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音乐潜能,并从中受益。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学情特点和兴趣爱好,设定恰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更热爱音乐。
适切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充分考虑互动的开展是否符合需要,互动过程中的情境创设是否合理等。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并在学生产生困惑、提出错误观点、产生矛盾的时候,引导他们互动,这样就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在欣赏《生死不离》的时候,有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很感人,很想知道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创作这首歌的。”教师基于适切性的原则,有效利用这一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教师快速搜索报道汶川地震的相关新闻,让学生了解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得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后,作者创作了《生死不离》。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这首歌的呢?他想表达什么呢?”学生经过讨论有所感悟,认识到作者想要通过歌曲给人们力量,让人们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在团结合作中战胜困难。这样便有效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合作讨论、互动学习的方式战胜这些困难?”这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互动的好处。
教师要基于适切性原则,让互动内容和教学情境、学生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为高涨,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提高。
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探究互动的策略。教师要注意充分预设,揣摩学生可能会对什么事情感兴趣等,并制订若干套应对方案,这样就能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展开即兴互动,从而提升互动的有效性。
在教学《好大一棵树》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舞设计,尝试展现这首歌曲的美。教学前,教师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探究了学生可能会在哪些方面产生疑惑。如在主题设定方面,学生可能会疑惑这首歌曲展现的是什么主题;在演唱方面,学生可能会疑惑如何才能更好地合唱,提升声音的融合度;在舞蹈方面,学生可能会疑惑如何才能在贴合节奏的情况下展现歌词的信息。其实这些疑惑点就是最好的互动点。如果在教学中学生真的产生了这些疑惑,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互动。如学生真的产生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合唱,提升声音的融合度”的疑惑,教师便引导他们有效倾听他人的声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配合让彼此的声音合在一起时更为和谐。学生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的合唱效果果然有所提升。这使得他们更愿意和教师、同学交流,愿意说出自己在演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的实际音乐水平。
教师要在教学前充分预设,并设定一些应对方案,以便能够基于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引导他们展开有针对性的即兴互动。
教师要思考如何提高生成性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根据他们的语言表述、肢体动作等发起间接或直接的互动。通过深度互动,学生会对音乐作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并思考如何提升演唱技能。教师观察学生在自主交流过程中的表现,并及时提出建议、给予帮助。如教师发现有些学生看不懂乐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解决识读乐谱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丹顶鹤在哪里”这个游戏。在游戏中,教师用不同形象的丹顶鹤图像代表不同的音符,并将其放置在五线谱上,如用缩头躲避状的丹顶鹤图像代表音符“do”,以使学生产生“音符知识通俗易懂、容易记忆”的感觉。在学生熟悉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再将部分图像替换成普通的音符,引导学生演唱。此后图像越来越少,音符越来越多。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识读乐谱。教师还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互动,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读谱效率。如有学生提出可以采用互助交流法,即相互寻找对方的演唱是否有错,以发挥相互监督的作用,进而提高读谱的效率。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鼓励他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捕捉并利用生成性资源能让教学变得更具有随机性,这也间接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引导,并注意引导语和评价的多样化,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开展深度互动,进而提升音乐素养。
要建构高效的互动性课堂,教师就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各种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如在互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采用引入多种资源的做法。
在学习《无锡景》时,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探究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所以互动的效果不太好。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江南代表性音乐,并让学生对比其他地区的音乐,寻找差异点;然后让学生诵读具有江南风情的诗词作品,如《雨巷》等,使学生对江南风情有深入了解;最后向学生展示常用来演奏江南丝竹音乐的乐器,让学生探究它们的音色特点,并与其他乐器进行对比。如学生可以对比二胡和马头琴在音色上的不同之处,然后说说若想演奏江南丝竹音乐,应该选择二胡还是马头琴。这样做,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对音乐欣赏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诗词诵读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对乐器演奏感兴趣……学生对继续互动探究产生了欲望,这样,课堂交流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各有不同。教师要想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互动,则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
在互动过程中,一些学生虽然积极性较高,但是不知道互动探讨的重点是什么,因此探讨时总偏离主题,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将学生的互动探讨分成若干不同的部分,再围绕总结出的每一个部分的主题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互动的目的。
在教学《丹顶鹤的故事》时,教师要求学生在互动讨论后进行表演设计。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关注重点出现了偏移,他们讨论的是旅游的问题,以及在什么地方能看到丹顶鹤等。于是,教师调整了教学策略,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其实《丹顶鹤的故事》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你能和同伴说说这个故事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曲的旋律具有怎样的特点?如果有同学不会读谱,你要如何帮助他呢?”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探究歌曲的旋律,并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读谱能力。“大家觉得合唱与齐唱,哪一个更适合用来演绎这一首歌曲?”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探究选择怎样的演绎形式。“如果能载歌载舞地展现《丹顶鹤的故事》,一定更感人,大家觉得要如何设计舞蹈动作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讨显得更有目的性。
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主问题,让学生对互动探讨的重点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讨论的实际情况将主问题细化成一系列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教师若发现学生在探讨时偏离主题,则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探究轨道上。这能提升学生的探讨效果。
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比较活泼好动,对互动交流充满兴趣。初中音乐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建构互动性教学课堂,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要点,分析音乐要素,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情感想象,体会蕴藏在音乐中的深厚文化内涵,进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