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吉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处,江苏 常州 213000)
2015年7月国务院文件中首次出现“新型基础设施”。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随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出现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积极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建设[1]。绿色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显示,江苏“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86.3,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各地级市抢抓机遇,谋划转型升级。2020年3月,南京江北新区就第一季度重大施工项目举办开工仪式,共有4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768.1亿元[2]。
1) 5G产业全国领先。为构建5G产业生态,江苏建设5G基站6万余个,基本实现全省覆盖,提供5G产业规模扩大基础保障。2019年,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与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签约,成立江苏首个5G+工业开放实验室。2020年,镇江市政府与四大通信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大5G网络建设力度。苏州高新区作为工业互联网“政策高地”,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基本建成实现网络服务商、重点平台、解决方案服务商、安全服务商、应用企业全覆盖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
2) 为新能源开发保驾护航。江苏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连云港临港产业区建设风电220 V送出工程,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投入1 000亿元用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共计100个项目[3]。江苏全省开展充、换电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支持,提升道路交通的互连互通性。
3) 实现跨行业数字赋能。为实现数字赋能,加快制造行业发展[4],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着力提升应用场景效能。2021年江苏将实施20个“5G+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高水平推动无锡、苏州、南京、南通等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加快车载芯片、智能感知、边缘计算、车路协同等技术产品应用,力争车联网用户数达到20万。支持常州和扬州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全省信息消费规模达6 200亿元[5]。
1) 技术更新快,投融资以市场为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结合人、机、物等,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如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5G技术等提升原有标准,衍化新内容和新形式,加快转型升级。投融资中,技术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现有财政支持、银行贷款等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吸引社会资本,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保障。
2) 生产要素软硬件形态不同,投融资复杂化。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产要素是有形的硬件,新型基础设施包括集成电路、5G基站、数据中心等有形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平台等无形软件。物理属性不同对投资主体会产生较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投资工具的选择、投资周期的设定等。因此,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应注意投融资模式的复杂性。
3) 细分行业深度融合,综合运用投融资工具。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一体化管理数据信息,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等,保证协同性、融合性。如利用现代通信网络集成数字空间和物理世界,在相互映射作用下实现全面创新,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行业催化发展动能。相关技术交叉运用,并能相互赋能和深度融合,发挥集成优势。综合运用各类投融资工具,可以适应不同技术形态的融资需求。
近年来,江苏不断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2020年9月《江苏省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和2020年12月“2020江苏省绿色金融年度峰会”指出,践行“十四五”绿色发展总体目标,推动低碳经济增长和美丽江苏建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见效慢,收益高,风险大,投融资需求大,仅依托江苏财政很难满足资金需求,亟需加入社会资本,增强资金的流动性。目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融资模式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方面,江苏的绿色金融产品单一,仍以绿色信贷为主,发展不均衡致使绿色金融资金缺口呈现扩大趋势;另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公益属性,无法体现使用者或受益者直接付费的原则,因而盈利能力低,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低。如苏州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PPP)存在盈利能力低、市场化退出机制不畅等问题。另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在苏州刚刚起步,参与投资门槛高,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够。可借助国家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资金(REITs)试点工作的窗口期,采用市场化手段,增强建设发展动能,开辟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绿色债券是一种将募集的资金用于指定绿色项目的债券工具。2016年,我国首次涉足绿色债券市场,境内外发行规模为2 400亿元。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引导资金资源投入绿色产业、环保项目,为经济社会转向绿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债券存量位居世界第2,达8 132亿元,在后续发展中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绿色信贷又称可持续融资,指遵循赤道原则,科学分配资金和资源,推动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2007年,我国开始搭建绿色信贷政策框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3年21家主要银行的数据统计显示绿色信贷余额为5.2万亿元,而2020年末规模已发展到12万亿元。说明绿色信贷市场发展速度较快,为绿色金融业务、产品创新等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我国绿色股权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绿色企业再融资、绿色IPO等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2018—2019年,国内绿色股权融资额年均424亿元,直接形式的绿色融资规模不大。
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是一种创新性投融资工具,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相对于债券、股票等收益稳定、安全系数高。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能激发存量资产活力,增加社会资本的投资途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
绿色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有形硬件与无形软件的结合,应用绿色技术,建设能源、环境、生态体系数字基础设施,可以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其绿色效益通过向上、下游延伸,实现产业链的绿色化发展[6]。
江苏应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把握发展节奏,在建设布局、建设规模、建设步骤、建设方式、项目运营等方面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股权融资、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融资方式,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政府专项研发、税收优惠等软件部分绿色融资模式。利用技术与产业对接、产品服务开发契机,探索低息贷款绿色融资创新模式。探索绿色融资体制创新、决策流程,构建项目资金对接桥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 体制创新。出台规范性文件,监管省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融资交易,降低潜在违法违规风险。积极探索绿色融资创新体制,完善融资配套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做好“放管服”,优化项目投资流程,建立联席会商机制,提高项目投资参与的便利度,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市场资本参与项目的交易成本。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融资鼓励措施、优惠政策,提高发起方的创设动力,终端投资者的积极性、收益率。
2) 规范决策、实施流程。绿色融资创新需要优化现有城市基础建设决策、实施流程,如议案提出、方案评估、项目比选、资金筹集、确定造价计划、选择承包商、明确施工监理等,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实现科学化、民主化。
3) 引入创新手段。引入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股权融资、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加大社会资本、股权融资引进力度,构建多元化绿色融资体系,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创新绿色融资工具,盘活社会资本,激发绿色金融市场活力,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化作用下,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如利用公司法人经营模式这一市场化平台开展多元化绿色融资创新业务。
4) 设立信息平台。组织专业人员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系统内信息对接。构建项目资金对接桥梁,为项目提供信息和资金交互平台,全过程监控资金使用绩效。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先进国家、其他省份的交流合作,组织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代表、金融机构代表学习先进的发展经验,使他们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融资的领航者。合理配置、引进项目投资管理、运营维护、专业研发、实验探索人才等,构建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