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玮,李 瑾,贾 铮,余 睿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坚持围绕大局,服务社会需求、突出青年特色,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2]鼓励广大青年在新时代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新时代的新特征。通过指导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激发其主动性,培养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3]不少学者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陈文和邹放鸣在《青年志愿者文化价值观变迁研究》中提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和观念,改变人的行为取向,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方式,能够塑造青年群体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在志愿服务这种治理过程中建构社会合作、拓展社交网络、增强社会融合,在探索社会创新的过程中培育互助友爱、开放包容、和谐和合、主体参与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助力社会治理从“硬治理”向“软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杨小柳、康遍霞和何金鹏在《培养青年志愿服务社会责任意识的机制研究》中提出,志愿者思想引领主动性不足与青年志愿服务和大学思政教育的整合关联度不高有关。[5]谭建光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青年志愿服务发展——以建党100年伟大历史进程为研究视角》中提出,通过吸引和激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认识和接受党的宗旨理念,广大青少年就能更加自觉地接近党团组织、靠拢党团组织,共同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6]
过往的研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志愿者服务对青年志愿者思想引导的重要性,也提出了青年志愿服务和思想教育整合关联度不高的问题。但作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不单纯;志愿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引导有时会出现偏差。因此,现阶段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思想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遵义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主要由校团委具体指导进行,通过系列机制贯穿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全过程。
遵义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由校团委直接指导,以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为枢纽开展各级、各类型志愿服务工作。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不断壮大,服务范围不能拓展,活跃在校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无偿献血、高铁志愿服务、大学生西部计划和校园艾滋病防治志愿宣传服务已常态化,并打造了“高铁志愿服务行”和“校园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两个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其中,“高铁志愿服务行”项目在第五届中国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国赛铜奖。同时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连续多年申报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级防艾项目。
遵义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的服务领域包括公益类、赛事会议保障类、文化服务类。例如,在贵州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遵义重要活动上,遵义师范学院88名志愿者代表学校以饱满昂扬的状态圆满完成了此次活动的志愿服务任务,获得一致好评。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号)等文件精神,遵义师范学院大力推动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规范化、体系化,与第一课堂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开设提升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担当和感恩奉献意识等内容的项目。要求该模块记载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环保、赛会服务等各类志愿公益活动,以及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其他社会活动的经历和获得的相关荣誉。学生在第二课堂领域须修满2个学分方可毕业,24个课堂积分兑换一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项目至少获得6个积分。
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团队促服务,遵义师范学院团委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学院专业优势成立学院志愿服务队,围绕服务社会发展、地方发展、学校发展创建二级学院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本研究随机选择了遵义师范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30名志愿者,分批进行群体访谈。其中,大一、大二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比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46.15%和37.69%,大三相对较少,为15.38%,因为就业及备考等原因,大四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数很少,仅为0.77%。另外,志愿者中女同学数量较多,占78.46%,男同学参加志愿者的人数较少,占比21.54%,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校生男同学比例整体偏少。但从众多志愿服务活动报名情况分析,大学生中女同学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相对比男同学要高。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安排来看,47.29%的同学愿意每周花 3小时以上参加志愿服务,42.64%的同学愿意每周花2~3小时参加志愿服务。
通过了解志愿者为何参加志愿服务,可以了解志愿者的价值观,进而可以针对抱有不同初衷的志愿者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思想引导。从访谈得知,大部分同学抱有多种目的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有92.31%的同学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想要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有86.15%的同学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有83.08%的同学秉持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数据显示的是相对积极的价值观。但其中还有28.46%的同学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是因为有第二课堂分数的限制,为完成第二课堂积分才参加志愿服务。由此可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依然有非主动性因素参加的同学。那么,这一部分同学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心态调整和思想引领就极为重要,否则,志愿服务就没有较好的完成效果,志愿者的价值观也会产生偏差。
志愿服务活动类型较多,针对不同的活动需要志愿者具备不同的能力和素质。为了让志愿者通过自我审视了解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特别对访谈对象进行了针对性的提问,结果显示:有98.46%的同学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具备沟通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因为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团队一起克服的困难有很多,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及整个团队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将服务活动完成好;有97.69%的同学认为参加志愿服务需要具备奉献精神,这完全符合志愿服务精神;有89.23%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克服类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抗疫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的心理不安等情况;有85.38%的同学表示现在的志愿服务活动对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如医疗救援类的志愿服务。此外,还有10.77%的同学列举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体能等。
无论学生抱着什么样的初衷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只要指导老师或带队老师能在整个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对其行为进行指正,就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从访谈可知:95.38%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88.46%的学生表示通过多次志愿服务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87.69%的学生表示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知识及经验得到了提升。另外,有66.15%的学生表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自己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例如:参加贵州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遵义重要活动志愿服务工作,让自己更加深刻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参加新冠肺炎疫情校内防疫抗疫志愿服务工作,让自己体会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毅力与决心。
1.志愿服务认识不足,志愿服务精神弱化
绝大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是端正的,行为是积极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志愿服务认识不足,抱着完成学院、老师规定的任务等目的来参加活动。此外,笔者在和二级学院志愿服务工作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时发现,二级学院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存在为了完成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类积分而重复开展一些易于操作的活动的现象,弱化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对学生没有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
2.志愿服务管理方式陈旧,活动类型缺乏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志愿服务由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发起较多,二级学院主动发起较少,且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管理不规范,未通过志愿服务平台进行活动发布和管理。同时,访谈了解到学生志愿者对“志愿遵义”等志愿服务平台几乎不了解,各二级学院没有利用志愿服务平台的时长登记等功能调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此外,各二级学院发起的志愿服务活动并未结合社会热点需求、本学院特色,以及学生特长,活动策划缺乏创新性,清洁环境、探访老人院等同类型活动重复出现的次数较多。单调的活动类型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对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产生影响。
3.思想引领作用弱化
从总体情况看,无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什么,最后学生从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的成长和满足感是极大的,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亟须解决的是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和二级学院对学生思想教育引导不够,以及对志愿者缺乏过程管理。否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目的不单纯,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深化认识,强化志愿服务精神
目前,依然有人片面地看待志愿服务,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打扫卫生、会场指引等一些简单的活动,并不需要思想和技能的提升。有此认识的不只是大学生,还有少数参与志愿服务的指导老师。这种肤浅的认识,直接导致一些学生抱着并不单纯的目的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没有正确的思想教育作为引领、没有强烈的道德感作为基础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不能达到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也违背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因此,需要面向广大青年大学生普及志愿服务精神,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励青年大学生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立志愿服务活动认定管理机制,加强对二级学院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定与项目指导,避免狭隘地设定志愿服务活动范围。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在二级学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先行对其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定,判断其活动开展的可能性与创新性,以及是否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弱化志愿服务精神的现象,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助其在进行志愿服务项目策划时更加符合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发展需求。
2.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活动类型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以及高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趋势下,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应利用“志愿遵义”等志愿服务平台,以及大学生第二课堂管理平台,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志愿者注册及活动报名、志愿时长记录、志愿服务积分累计等过程的管理,避免志愿服务项目审核不严谨,同时加强志愿服务时长登记、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积分累计等的规范管理。
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这不仅可以拓宽志愿服务范围,还能使大学生打破对志愿服务的定式思维,更加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以二级学院为着力点,打造与其专业有相关性的、与当下社会发展相符的、符合人民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人文与传媒学院可以创建法制宣传志愿服务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防诈骗知识的宣传;资源与环境学院可以创建环保志愿服务队,宣传环保知识、普及生活环保技能等;教师教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可以结合国家“双减”政策成立志愿服务队,为有需求的教师子女或社区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思维,引导其利用自身所长进行志愿服务,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思想引领,发挥先锋示范作用
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内部要加强党建引领,团结志愿者,保证组织的政治方向。[7]一是定期对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进行思想情况、服务态度等的评估。加强校级志愿者和二级学院志愿者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管理,对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不纯的志愿者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对不服从管理和引导的志愿者一律进行劝退处理。二是强化党员志愿者、团员志愿者,以及校级优秀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引领更多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同时,积极发展优秀志愿者,作为新鲜血液补充党团组织,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青年是社会最具时代标志意义的群体,其行为和价值观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征。青年群体本身是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现象,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都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所解读。[4]笔者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对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及志愿服务进行研究,基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解决对策,以期能对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教育引导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