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财经记者 吴闻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也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这一背景下,湖北金融业如何拥抱数字化浪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湖北金融数字化转型正从多点突破走向深入发展,金融机构愈发渴求科技人员,普遍将数字化转型视为发展的“总抓手”,数字化转型已初显成效。
这一转型不是“画饼”“讲故事”,而是要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湖北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体验。
人才需求,往往能看出一个行业的变化。从记者梳理的2022年秋招信息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以数字化人才为核心的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已大幅提升。
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2022年度秋招中再度推出“科技菁英计划”,主要为各分行提供平台建设、产品研发、信息安全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的信息科技岗位,则主要招聘软件开发、系统测试、运行维护、安全管理、数据分析等人才。
哪类科技人才受青睐?“金融+IT”复合型人才。
“科技菁英计划”以电子信息科学类、计算机类、数理统计类、设计类等相关专业为主;民生银行“民芯金融科技人才计划”,需要能将技术创新应用到金融场景的数字化人才。
总部位于湖北本土的银行也是如此。
湖北银行武汉自贸区分行业务经理岗位,提出“光电子、软件开发、经济、法律、生物医药等专业优先”;汉口银行信息科技部产品创新岗需求分析岗,则提出“3年以上软件需求分析工作经验,有金融领域项目经验者优先”。
实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可追溯到2012年前后。面临经济新常态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威力,纷纷开始发力金融数字化。
10年后的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科技重视程度可以用“前所未有”来形容。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2021年的金融科技投入已分别达到259.87亿元、205.32亿元、186.18亿元和235.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2022年9月2日在中国金融科技论坛上介绍,超7成银行近3年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超2%。近8成银行金融科技类员工数量占员工总数比重超2%,多数银行引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专家。
湖北宜昌,中国建设银行的电子屏正在宣传“数字金融”。
越来越重视的原因是什么?与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密不可分。
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需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变化。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加速,金融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凸显。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以上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要求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这一背景下,《湖北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强化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运用,加大科技投入和智力支持,提升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知识产权金融等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水平”。
要把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的全流程,要把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的全链条,推动金融数字化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
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是“画饼”“讲故事”,不可脱离服务实体经济。具体有二,一是有助于扩展服务的广度,触达此前无法服务的客户;二是有助于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
如何拓展服务广度、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下沉问题?
“今年想再扩大规模,正愁没资金,建行‘随心贷’帮了大忙,真没想到农民也可以这么容易从银行贷到钱。”荆州洪湖市关山村渔民丁明新面对记者感叹。长期以来,丁明新和村里其他渔民都因没有抵押物,找不到保人,难以从银行贷到款,只能硬着头皮四处筹钱。
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推进机构,组织基层党支部与村委联学共建,开展百名青年才俊下乡实践,启动“千镇万村”大调研活动,足迹已遍布湖北省上万个村镇。
调研过程中,建行意识到农民不缺信用,缺的是信用“档案”。要想解决农民因没有抵质押资产而带来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唯有围绕大数据破题。为此,建行湖北省分行推进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为农户精准画像增信,将农户信用评价运用到贷款授信测额,为湖北省10万户农户创建信用“档案”,实现“贷不贷、贷多少,信用说了算”。
如何有效提升金融供需对接渠道?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如何与银行精准对接,是贷款的最大问题。
为畅通银企对接“绿色通道”,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发布“楚天贷款码”,企业无需注册,扫码后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意向贷款银行,银行内部系统与楚天贷款码系统直连,可实时收取企业贷款申请,并安排业务人员联系对接。
截至2022年12月4日,湖北省16.62万户市场主体通过楚天贷款码提交融资申请16.77万笔,累计发放14.59万笔贷款,发放金额1991.29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80%,平均办理时限8天。
如何解决普惠金融缺少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缺少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是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在大数据大行其道的当下,不需要抵押,只参考企业各类信用大数据的信用贷款占比越来越高。
银税互动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武汉集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是家实验室仪器设备销售企业,受订单激增和疫情双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不到一周,税务部门帮我们在‘小微易贷’又申请到了300万元信用贷款!”该企业负责人李波说,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企业连续两年获得信用贷款共500万元,注入了资金活水。
“小微易贷”是湖北税银合作众多信贷产品之一。
2015年,湖北省税务部门加强与银保监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联动合作,积极运用银税互动平台,帮助企业以诚信纳税换取真金白银。
从2015年至2022年6月底,湖北省税务局已与26家银行签订银税互动合作协议,累计已为22万户小微企业争取2274亿元纳税信用贷款。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触及金融业经营范式的深刻变革。数字技术在带来行业嬗变的同时,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不足也日益凸显。
以湖北银行业为例,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从战略到执行、成本投入、业务与科技的协同及员工数字化工具运用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挑战。
譬如,商业银行依托手机支付在狭义平台经济和零售金融方面做得较好,而在通用软件、公司金融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等。
手机银行等银行APP用户体验不佳,是十分普遍的问题。
一家股份制银行2022年半年报显示,其三大APP累计用户同比增长42.07%,但与上年年末相比,三大APP月活均明显下滑,分别下滑14.71%、21.04%、45.68%。
技术人员保障楚天云数据中心运行。
智能技术发展越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面临的不适应问题就越突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应把无障碍金融服务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加大金融服务设施和产品适老化改造。
还有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不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还停留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AI客服机器人等客户与银行的交互方式层面,业务底层逻辑及产品服务模式都没发生根本改变。
此外,金融科技具有规模效应,大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具优势,有些中小银行跟跑吃力,没有能力开发业务系统,外购服务又担心安全问题,陷入两难困境。总体看,小银行既不应该重先进性而轻适用性,造成资源大材小用;也不应该盲目追逐热点和噱头,而忽略自身发展需求与定位,造成华而不实的技术滥用。
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不可回避——如何有序推动数据共享、综合应用。但这里有一对矛盾:信息安全保障与数据开放共享。
随着金融业迈入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数据管理成为重要议题。《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金融行业如何构建数据安全体系?如何防止数据泄露?如何满足监管合规要求?一系列数据安全方向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据了解,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始布局隐私计算(Privacy compute或Privacy computing)方面业务。但是,由于隐私计算产品的市场监管尚不完备,其大规模应用还需时日。
从业务操作层面看,还要切实做好数据安全保护,避免数据被过度收集、误用、滥用。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要明确原始数据、衍生数据的收集目的、加工方式、使用范围,确保在用户充分知情、明确授权的前提下,规范开展数据的收集与使用工作。
当前,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愿望较为迫切,但与大型银行相比,其数据安全防控能力明显不足。对此,银保监会正推动大型银行加快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支持不同规模、禀赋的金融机构建立与经营特点相匹配、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隐私计算,正在成为解决以上矛盾的重要路径——保护数据不对外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计算的技术集合,达到对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目的;在充分保护数据、隐私安全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的转化。
譬如,湖北省楚天云有限公司于2020年开始发展隐私计算,经历了从陌生到学习,再到落地的过程。目前正在以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为目标,整合政府大数据资源,利用隐私计算技术保障数据安全汇集,以缓解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总之,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风控的未来是智能风控,而智能风控依赖于用户信息和数据。需平衡数据需求与使用合法性间的关系,既要满足金融机构的数据需求,加强数据流通,也要在规则上杜绝金融机构违规使用信息和数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