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隔药饼灸治疗急性肠胃炎的临床观察*

2023-01-10 08:07邓扬嘉黄俊凡孙小平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12期
关键词:艾炷胃肠炎艾灸

刘 晶 邓扬嘉 黄俊凡 孙小平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灸法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汤药、针刺同列中医三大疗法[1]。马王堆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扁鹊心书》则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医学入门》则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具有理气血、驱寒湿、温经止血、回阳救逆之功效[2]。笔者所在医院设计的“塔灸”与传统的隔药饼灸比较,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设计的药饼经多次试验统一了厚度,并将药饼设计为中空,以达到最佳的温度控制。同时,药饼之上设计放置艾炷的网状固定支架,既方便艾炷移动防止烫伤,又充分保障热力的传导。艾炷统一为圆锥形小香锥进行施灸,因形似塔状,故命名为“塔灸”[3]。经研究发现,“塔灸”操作简便,温度可控,可减少烫伤的发生率,增强疗效,缩短疗程,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笔者采用“塔灸”临床治疗急性肠胃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急性胃肠炎诊断标准[4]。2)纳入标准:诊断为急性胃肠炎;腹泻(腹泻是指每天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呕吐(如果为呕吐,要求同时伴有腹痛或发热);年龄18~65岁;患者知情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要求适合接受艾灸疗法;治疗部位根据辨证选穴;清醒配合且无艾灸禁忌证。3)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中医辨证属气血瘀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者;妊娠、休克、严重急性胃肠炎者;不适应本疗法者,如施灸部位有溃疡或瘢痕、发热、身体震颤等、皮肤过敏及有皮损者;恶性肿瘤及具有外科情况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就诊的需使用隔药饼灸治疗的急性胃肠炎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8.50±5.26)岁;病程 2~17 h,平均(8.50±4.20)h。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9.50±4.97)岁;病程1~20 h,平均(9.00±3.50)h。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参照指南[5]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1)对照组:采用传统隔药饼灸方法。2)观察组:采用改良隔药饼灸“塔灸”。(1)制作塔灸。①材料:制作药饼的药物(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药物做药饼,本病主要采用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由生姜汁配制)、大金属环(直径8 cm,高度1 cm)、小金属环(直径3 cm,高度5 cm)、圆形金属网支架(直径8 cm)、木制中空圆环(内径8 cm)、小香炷(高2 cm,直径2 cm)。②确定塔灸厚度:将同类药饼分别制成厚度为0.5 cm、1.0 cm、1.5 cm,统一直径为8 cm的药饼,其中观察组为厚度是1.0 cm药饼,并设计为中空直径为3 cm。统一燃烧一炷高2 cm,直径2 cm的小香艾炷。分别在10 min、15 min,记录监测到的皮肤表面温度,观察最佳温度(人体感受舒适温度45℃)的所需的时间。超过最适温度即刻停止,移开艾灸。并观察皮肤表现颜色。结果表明厚度为0.5 cm药饼组,在10 min时即已经超过人体最佳温度,时间太短,易致烫伤。厚度为1.5 cm的药饼组,温度上升慢,效率低,亦被淘汰。故确定厚度为1.0 cm药饼,直径3 cm中空,最为合理,便于操作。③塔灸制作:首先中药打粉,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药膏。利用大金属环模具制作成厚度为1.0 cm的药饼,为“塔座”,小金属环中间打孔,成形中空塔座环,塔座中空设计可以放姜末等介质增加药物协同作用。将与药饼面积同等大小艾灸托置于其上(艾灸托采用木制中空圆环内放置细铁丝网拖住小香炷,细铁丝网增加通气,使燃烧更顺畅,有利于艾炷燃烧)。最后将统一大小的小香柱放置于上。(2)治疗方法。①核对患者信息、手卫生、备齐用物携至病床旁。②协助患者舒适仰卧体位。③暴露腹部、注意保护隐私、必要时用TDP灯温通保暖、辨证选穴。④进行施灸,干净纱布清洁施灸部位,单层纱布平铺放置于施灸中脘、天枢。中脘定位为腹中线,肚脐上4寸。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各三指宽处。先用75%酒精消毒脐周皮肤,在于塔灸环上放置艾灸托,艾灸托内放置点燃的艾炷2 cm×2 cm(单个艾炷燃烧的时间约为10 min)。⑤治疗时间每次30 min,燃烧3个艾炷。以皮肤温热发红则可。需注意患者个人感觉,如不能耐受,须立刻停止。⑥观察组若治疗过程中出现过热或不热的情况,通过调试网状底盘“塔座”,来进行温度调整。对照组若出现不热情况则延长艾灸时间,若出现过热情况则移去艾炷后立即改善。⑦灸毕,移去用物,观察皮肤情况,用干净纱布轻轻擦净灸区皮肤。⑧整理用物床单位及患者衣着,行健康宣教。两组患者的灸法均治疗1次,治疗结束2 h症状没有明显缓解则增加1次。治疗后24 h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 1)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中的相关标准,以计分法对患者症状体征改变进行积分。2)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7]。3)止泻时间:记录患者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至正常的时间。4)疼痛缓解时间。5)皮肤温度变化:皮肤温度采用纽扣式温度自记仪(iButton)(精度为±0.2℃,量程为-40~85℃)。冷:皮肤温度<33.0℃。微热:皮肤温度33.0~38.0℃。温热:皮肤温度38.0~44.0℃。稍热:皮肤温度>44.0℃。6)烫伤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6]拟定。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痊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症状积分下降≥95%,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下降至每日2~3次,性状基本成形,症状积分下降≥70%,<95%,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性状有所好转,症状积分下降≥30%,<70%,大便常规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主要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47)对照组(n=47)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大便次数4.28±1.44 1.88±0.33*△4.09±1.88 2.04±0.66*大便性状4.08±1.36 1.27±0.11*△4.18±1.37 2.08±0.64*泻下急迫4.44±0.98 1.07±0.22*△4.51±0.53 2.00±1.01*泻下不爽4.50±0.81 1.22±0.14*△4.66±0.99 2.09±0.16*腹痛1.87±0.66 0.84±0.23*△2.01±0.64 1.25±0.46*脘腹胀满1.95±1.02 0.95±0.34*△1.99±0.83 1.36±0.87*恶心呕吐1.99±0.58 0.88±0.13*△2.03±0.88 1.42±0.33*食少纳呆1.88±0.77 0.78±0.21*△1.87±0.53 1.41±0.65*总分28.87±9.87 8.08±3.19*△27.19±10.57 15.33±3.46*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47 47治疗前5.43±0.75 5.31±0.68治疗后3.46±0.71*3.58±0.69*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疼痛缓解时间及止泻时间比较 见表4。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止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疼痛缓解时间及止泻时间比较(h,±s)

表4 两组疼痛缓解时间及止泻时间比较(h,±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47 47疼痛缓解时间2.84±1.37 3.03±1.68止泻时间4.58±2.88 4.69±3.01

2.5 两组皮肤温度情况比较 见表5。观察组温度时间上升较快,在5 min内皮温即感觉微热,到15 min时即达到最佳温度体验温热,且治疗全程皮肤感觉温热舒适。观察组治疗过程感觉皮肤温度反应时间分布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5 两组治疗部位感觉皮肤温度情况比较(n)

2.6 两组烫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无烫伤发生,对照组有2例烫伤发生,发生率4.26%。观察组烫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历代医家对艾灸疗法非常重视,且数千年来其“简、便、廉、验”亦广泛的运用于治病和保健之中[7-9]。《本草纲目》指出“艾叶,苦而辛,可升可降,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现代研究表明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可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症状[2-3]。

隔药饼灸就是临床常用灸法之一,其综合了经络腧穴刺激、热量刺激和药物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以疏经通络、调气和血、调和脏腑阴阳,达到治病的效果。但隔药饼灸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药饼厚薄不定、温度传导难调控、易烫伤等问题,影响隔药饼灸在临床上的治疗疗效和进一步的广泛运用。笔者根据以上问题尝试改良,规范化,创新出一套舒适、高效的改良隔药饼灸——塔灸。隔药饼灸是临床常用灸法之一,又称隔药灸,是指将艾炷或艾条放于姜片、蒜片、食盐末或药物制成的薄饼上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10-13]。该法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经历代医家总结发展,其有隔蒜灸、隔姜灸、隔盐灸、隔雄黄灸、隔瓦甑灸、隔豆豉、薤、黄土、面饼、附子灸等多种灸法[14]。其通过选用对症的中药成分制成药饼,放置在特定的腧穴上,在药饼上放置艾绒,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促进药饼有效成分从身体的表皮或穴位渗透到深层直达病灶,使中药治疗与温灸穴位相结合,综合经络腧穴、热量和药物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可温通经络、调气和血、消肿散结、调和脏腑阴阳,还兼具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隔药灸对人体的神经、运动、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具有较好疗效,应用广泛,临床治疗急性肠胃炎、面神经炎、急性面瘫、急性腰扭伤痛、急性尿潴留、急性胃黏膜损伤、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等疾病,可较好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其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15-16]。

改良隔药饼灸为本文第一作者刘晶设计,并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72088514.4),因形似塔状,故命名为“塔灸”[3]。“塔灸”是在传统隔药饼灸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灸法,其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规范操作流程,量化药饼制作;第二,中空设计控制温度传导、持续热交流;第三,结合药饼与隔物介质协同作用;第四辨证开方,药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已在笔者所在科室广泛开展使用,具有方便操作、安全、提高疗效等特点。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以腹泻、呕吐、恶心、腹痛、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一年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为0.56次∕人年[17]。急性胃肠炎发病季节多为7~10月。中医学认为,夏秋之交为长夏,主暑、湿;急性胃肠炎发病与暑邪、湿邪有密切联系,湿邪易困脾伤阳,导致脾阳不振。中脘穴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等,“腑会中脘”,腑病治此。《针灸大成》曰其“主伤暑,及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能引胃中生气上行”。古籍记载中脘穴为治疗胃肠疾病的常用穴位,而现代临床常应用该穴治疗胃痛、呕吐等。天枢是大肠之募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采用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甘遂配成药饼,灸中脘、天枢穴,可疏导经气流通,促进气血运行,两穴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益胃、理气和中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改良隔药饼灸—“塔灸”的治疗起效时间快于传统隔药饼灸,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人体最佳温度舒适区,从而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与传统的隔药饼灸相比因中空设计、活动塔托操作方便,对温度的控制更加灵活,在塔灸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固定方便、安全,艾灰不易烫伤皮肤。活动塔托随时清倒艾灰、更换艾炷,清理方便。本研究中无烫伤发生,也增加了安全性和患者的满意度。本次观察发现,改良隔药饼灸—塔灸治疗急性肠胃炎,可降低患者疼痛VAS评分,具有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改良隔药饼灸—“塔灸”操作简便,温度可控,可保证有效治疗时间,减少烫伤发生率,患者易于接受,在中脘穴、天枢穴进行隔物灸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艾炷胃肠炎艾灸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羊急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Chinese Acupuncture
夏天怎么做艾灸
隔姜灸治疗五更泻1例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轻度胃肠炎并发婴幼儿良性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