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丽莹,岳瑞波,刘俊琴
(忻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山西忻州 034000)
课程思政是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角度探索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打造完善的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容模块,在教学中创新性地融入项目式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 “内容+模式” 的双翼并行,形成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的同频共振,践行学科实践性和时代性要求,实现教学和育德双重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是融合历史底蕴、理论基础与科学实践范式的有机整体[1]。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应重点从教师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方面入手。
教师队伍是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 “主力军” ,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输出。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教师主体功能。一方面,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纠正教师课程思政的认识理念偏差。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思政专职教师承担,而且需要全体教师来落实,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强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激发教师创新活力。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课程思政搭载自身专业领域成果的创新输出,并将成果转化成思政教学的内动力。
课程内容是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 “主战场” ,应坚持 “产出导向”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输出核心,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互映射与融合,才能彰显课程思政的知识性与价值性。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学思政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促进管理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注意思政元素嵌入的合理性和适时性,摆脱专业课课程思政中 “生搬硬套” “两张皮” 现象,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加强思政教育与学生实践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要密切深入学生学习和生活成长环境,提高课程思政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在课程实践中深入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切身感受价值的传递,发挥能力和素质教育协同效应[2]。
课堂教学是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 “主渠道” ,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打破学科区隔,释放课堂活力。一方面教学模式要创新,要打破依赖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加大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技术注入力度(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智慧教学软件进课堂、多媒体多元化利用等),强化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技术支撑,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即充分挖掘管理学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搭建模块化的管理学思政内容框架,形成管理学思政教学素材库。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教材划分为六篇十四章,构建了 “管理概论和管理五大基本职能” 六个理论模块,通过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充分整合,形成了以下四个管理学思政教学内容模块,为管理学课程思政中融入项目式教学模式提供教学资源支撑,具体包括:
管理学课程具有深厚内涵和广阔外延,课程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基本职能展开教学。管理学课程教学应立足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全面落实学科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如学习计划职能时,将计划职能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联,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和生活实际。
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中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的时代价值与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相结合。一是抓好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企业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信息安全问题等企业诚信与伦理道德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社会责任感。二是抓好企业家精神与学习型企业的教育,发挥企业家引领示范作用,鞭策大学生成长成才。如中国华为、海尔、比亚迪等许多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不断自主探索创新,践行了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例,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三是抓好现代管理理论与权变理论的教育,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精华。大到国家治理、企业管理,小到班级管理、自我管理,其理论基础具有相通性,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讲要紧密联系当下形势,企业管理 “因地适宜、因时制宜” 正是权变理论的体现,在教学中应当在管理学学习中深悟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百年党史中党的先进管理经验、新时代十九大及之后的重要会议精神等,党的奋进历程背后凝聚了丰富的管理精髓。党史学习与管理学课程理论的相互交融,使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弘扬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赋予管理学课程崭新内涵。如在 “组织” 单元中,引入 “三湾改编” 这一经典案例,使学生了解组织设计的重要性;在 “决策” 单元中,结合毛主席 “农村包围城市” 决策、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等经典案例来理解决策的重要性和决策的过程。中国党史经验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精髓,应由远及近、深入浅出地将党的优秀组织管理、党员的先进事迹等案例融入课程知识点中,将思政教育贯穿管理学全课程[3]。
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中华五千年文明凝结了民族智慧的精髓,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国学经典。许多国学经典名言警句融合了管理学核心理论,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可收到国学与管理学课程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如 “防患于未然” 体现了管理学控制理论中三种控制方式,即事前控制强于事中、事后控制;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则反映出了管理学中要求的 “有限理性决策与全面理性决策、最优决策与最满意决策” 。国学经典思政元素的融入,可赋予枯燥的管理学理论以新活力、新内涵,在传授管理知识之余,让学生领略国学经典的智慧与魅力,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注重内容的挖掘,还必须进行模式的改进。项目式教学模式作为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整合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技能方法和教学理念,实现了多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落实多元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项目式教学模式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又被称之为 “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4]是美国学者Kilpatrick于1918年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置项目,以理论知识点为项目分解依据,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都设有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PBL是一种 “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任务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为教学首要任务,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通过模拟企业实际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将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整合,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是由于项目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融入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教师课程前期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要求较高,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难题。
将项目式教学模式融入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是实现管理学理论知识、项目式教学与思政元素的全面融合。一方面,融合式教学导致课程容量大,增加了教学难度,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课前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根据教材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同时设计教学项目,并根据项目重新编写教学材料;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多导致课堂时间紧张,在教学时间和进度的把控上难度较大,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要科学设计流程,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中实时协调,把握教学进度[6]。
双向融合项目式教学模式作为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新途径,以项目的形式将大量的知识和案例贯穿其中,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增加了课程思政的难度。在教学中要求思政元素能够实现双向融合,符合管理学教材知识理论,同时符合项目式教学的实践操作。管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既要有较强的系统性,契合项目实施逻辑程序;又要有实践性,适宜项目实际操作。一旦思政元素融合度不高,将会影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甚至影响整个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项目式教学在模拟企业项目运作的真实情境下展开,对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要求较高,课堂氛围活跃度直接影响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效果。由于项目式教学模式本身实践性较强,将课堂交给学生,再融合管理学和思政内容,对于学生全面综合把握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具备较高的组织分配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三个部分,如图1。在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各项目环节有序推进,塑造 “体验式” 课堂教学,打造 “沉浸式” 学习体验,发挥项目式教学的优势,提高项目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图1 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结构
项目设计属于教师课前教学准备环节。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转变教学设计观念,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课堂内容应围绕项目任务,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7]。
1.项目背景设计情境化策略[8]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将项目教学与生活实际情境相结合,教学情境是项目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项目环节依托项目背景而展开。在管理学项目背景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思政元素打造教学情境。从前期建设的管理学课程思政素材库中选取章节相对应的思政元素,利用相关视频片段、背景音乐、实际案例、历史故事等素材营造学习背景。另一方面要联系企业工作实际打造真实管理情境。项目设计应以模拟企业实际项目的实施过程为载体,创设企业真实运作情境,在模拟实践中注入思政教育。
2.项目内容设计深度化策略
深度化策略要求设计项目内容时要坚持全面性和延伸性原则,深度开拓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第一,项目目标的全面性。在项目设计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知识点并将其转化成项目目标,设计项目目标时全面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传授目标——培育具备专业管理素养的创新型知识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培育国家需要、引领社会进步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价值塑造目标——培育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时代管理新人),构建管理学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第二,项目知识的延伸性。一方面,是不同学科体系间关联的深度融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注意项目表面的逻辑性,更要注重项目内容背后蕴藏的学科联系和知识联系,即注重管理学和思政教育的高度关联性,促进知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互动融合。另一方面是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深层次挖掘。教学不能机械化地模仿项目流程,而是要挖掘项目背后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方法,项目内容要包含全部章节理论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的设计,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项目教学实施形式多样化策略
多样化策略是指在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思政内容需要选择符合项目场景的方式,打破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可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管理沙龙、活动策划、头脑风暴、调查与访问等多种形式。例如在管理学 “决策” 章节的项目式教学中,通过教师指导每个项目组设置一个理论知识点任务,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展开项目实施,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式教学中的情景模拟
项目实施是整个项目式教学中的核心,分配的课堂时间最多。在项目实施的整个环节,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营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1.项目分解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项目分解过程要有规范的分解标准,符合实际,科学分工。一方面项目分解应以核心理论为支撑,以管理学理论知识点、课程思政元素为依据,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团队,为每组分配项目,每个小组解决一个任务目标。另一方面项目分解过程中应突出重点,教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注意根据项目组任务难易程度合理确定小组成员的数量。
2.项目实施过程自主性策略
自主性策略是指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各环节任务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个性化的创作表现[8]。第一,以充裕的课堂自主学习时间为保障。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开课堂讨论。第二,以充分调动课堂项目参与性为依托。项目实施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模拟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并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围绕任务目标积极探讨、分工与协作。第三,以教师课堂引导、协调为补充。教师应适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项目互动,协调各任务组之间的项目进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项目成果完备性原则
各小组在完成各自的项目目标后要进行总结阐述,同学们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记录,为项目评价提供依据。项目成果的完备性原则体现在:第一,内容的完备性。各项目小组展示项目成果,阐述已完成的教学任务目标和内容、项目学习开展的过程(包括工作计划、步骤和流程)、项目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解决的方法、项目成果等。第二,形式的多样化。各小组要将项目成果通过文字报告、海报、PPT等形式充分展示出来。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项目式教学的驱动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还能发现教学开展中存在的不足,指导教学模式的改进。项目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结果相结合,全方位评估考核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情况。
1.教学元素多元化考核
项目式教学中的考核元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结果考核,旨在评价学生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二是项目实践情况考核,旨在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分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教学质量评价,旨在评价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过程的完备性等。
2.教学评价方法多元化
项目式教学效果评估主要包括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课堂评价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自我评价,各项目小组内部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小组互评,各项目小组之间相互评价项目完成情况;三是教师评价,教师对整个项目环节实施情况做出评价总结。课后评价可采用调查问卷、一对一访谈等评价反馈方式,指导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完善和优化。
项目式教学模式突破了学科局限,将教学、产业和思政育人全面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创新应用型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不断丰富管理学课程思政内容元素。同时项目式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创新项目内容和形式,利用项目式教学模式深挖课程思政的价值,通过内容和模式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全方位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