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化设计的非遗App 设计策略研究
——以《折扇》App 为例

2023-01-10 09:34李奕奕广州南方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3期
关键词:折扇扇面情感化

李奕奕(广州南方学院)

制扇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手工艺,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制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传播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折扇作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给人更多的是粗制滥造的印象。第二,制扇技艺的展示更多是静态的呈现,缺乏纸扇工艺流程的活态情境展示,让人感受不到制扇技艺的精美。第三,在移动应用方面,制扇技艺的相关App 很少,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非遗项目开始使用新的传播方式,例如App应用。App 凭借方便、快捷等特点,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制扇技艺也可以借助各种数字媒体技术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创新制扇技艺的表达形式,打破制扇技艺文化发展的困境。非遗类App 是App 应用程序中特殊的类别,它既要体现非遗文化的美学特性,又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本文将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三个层次入手,以折扇App 为例,从折扇非遗符号的本能表达、用户参与的交互体验、折扇非遗文化的反思感受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得出非遗类App 设计策略。

一、非遗App情感化设计策略

在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研究中,诺曼将“本能” “行为” “反思”作为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层面设计指的是外观的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则是指愉悦性和实用性,反思层面设计则是指满足感、记忆等。基于此,笔者总结出一套非遗App 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一)本能层:非遗符号的本能表达

视觉、感觉、生硬等生理特征在本能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第一时间自身的所观所闻所感,能快速产生本能反应,形成初期认知和喜好判断。因此,在本能层次的非遗App情感化设计,可以选择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物与景,通过直观的外在物理形态,进行设计语言的提炼,直接带给使用者视、听、味、触、嗅等各种感官冲击,从而在第一时间形成正面的心理认同感。

(二)行为层:用户参与的交互体验

行为层面的设计与运用,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和感受。在非遗App 中,优先考虑功能性,在功能之后是理解,好的理解是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模型,然后要关注使用是否简单方便,最后能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情感认同。因此,行为层面的设计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实用性,运用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实用功能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参与性,使用传统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至设计中。

(三)反思层:非遗文化的反思感受

反思层面的情感是由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所决定的。可见,这一层次的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前期的本能层和行为层的综合反应,产生情感投射,形成长效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非遗App设计中,应以激发用户丰富持久的情感体验为设计目标,通过感“景”—创“境”—生“情”的层级关系,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进行充分考虑,重视用户的情感内涵,赋予产品新的体验能量。

二、基于情感化设计的非遗《折扇》App设计

(一)设计调研与分析

折扇是中国民艺类非遗文化,作为传统的“中华文化符号”,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播。针对这个痛点,折扇App 设计团队实地考察了多家扇厂,最终选择了彰吴镇的光明扇厂进行深入调研。调研发现,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手工艺商业化的发展,但又因消费社会的浮躁,又影响了折扇传统手工行业的发展,折扇给普通大众留下的印象更多是粗制滥造。制扇工厂为制作更多利润,主要的盈利点在制作粗糙的大路货。这些商品以很廉价的方式流入主流市场,而精品文人扇则只躲在文玩市场和藏家圈子中,最终导致折扇非遗文化的传播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设计团队为了让大众接触到真正的折扇手艺,搜集到的与折扇有关的书籍,详细地梳理折扇发展的历程、折扇的制作工艺等。

(二)设计定位与实践

通过前期的调研数据,结合情感化设计方法分析,笔者发现该设计团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虑。第一,在本能层面,折扇App 从折扇的色彩、材质、造型等方面入手,实现对折扇符号的本能情感认同。第二,在行为层面,重点强调实用性和趣味性,让用户在与产品行为互动中,由功能满足产生情感满足。第三,在感受及使用产品后,产生对折扇文化的反思感受。

1.折扇符号的本能表达

“形制”部分是讲解文人扇的制作标准,该部分选取了折扇的扇面、扇骨、扇须和扇钉符号,让折扇的型制与构造清楚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展示真实的扇子造型、材质。

在扇面的介绍中,比如泥金扇面,有文字介绍“泥金是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以其涂饰在绢或纸质扇面上,则成泥金扇面”,并配合3D 动效展示金箔和扇子分离的状态,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扇面中的细节部分,相比于二维图片的展示,更多细节三维模型,使得最后的呈现效果更加生动有趣。在制作扇面的过程时,3D 设计师使用显微镜对宣纸的材质、泥金洒金扇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模拟了金箔的质感。因此,用户在手机中观察金箔并摇晃手机时,会发现光源会在金箔的表面上流动,让用户的体验会更贴近真实的效果。

在扇骨的部分,扇骨的材质是非常多变的,该部分做了精美的贴图力求保持真实,让用户的感知更加清晰。例如,在介绍玉竹扇骨时,会配以真实立体的3D 图片,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地介绍毛竹的生产过程。毛竹经水磨打光灯等一系列工艺后,洁净呈青白色的称为市玉竹。在传统的市玉竹扇骨制作中,工匠需将竹子整根托下山去,其间务必竹叶着地,以避免划伤竹骨。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对于玉竹扇骨的理解会更为深刻,会更深入地了解折扇的工艺及非遗文化。

在扇须的内容介绍中,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典型扇头,有和尚头、梅花头等等,展现了扇头的不同类型的造型。例如,在和尚头的介绍中,首先,通过文字介绍和尚头的由来,“因扇骨聚头看似和尚而得名,无论在折合或散开时皆呈现浑圆形,绝无一点凹凸”。其次,还将文字的内容转化为3D 动效效果,用户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扇骨在折合或散开时呈现浑圆形的效果。各个时代都有典型和极具代表性的扇头,通过文字、图片、3D 动效的展示,用户可以体会到传统工艺的复杂性和精良性,以及看到制扇艺人们在方寸之地的想象力。

在扇钉中,介绍了各式各样小巧而精致的扇钉。例如花式钉,介绍了此扇钉使用的钳烫工艺,花式钉常常带有图案和装饰。扇钉的制作和装配是制扇工艺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折扇的开合自如和使用寿命。通过细节3D 效果的展示,体现了折扇工艺的成熟与精美。在折扇App 的icon 设计中,使用了三维模型的icon,比传统的icon 的展示更有趣味。欣赏icon 设计为半展开的折扇,形制icon 设计成一个有各式造型的扇匣,工艺icon 设计是烤竹骨的炉子,历史icon 设计是被拼接起来的碎陶片,扇坊icon 设计则是个卖货郎的背篓。这些具象的icon 设计传递出更为前沿,不落俗套的视觉效果。总之,在折扇符号的本能表达方面,设计团队通过前期详细地调研,重点展示了折扇非遗文化中的许多元素符号,并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折扇文化以及体验到其中的趣味性。

2.用户参与的行为体验

在欣赏部分,折扇App 呈现了合作的五位创作艺术家,重点展现了他们所创作的扇面作品。用户可以双击即可开启、折叠折扇,任意地360 度旋转,观看扇面上的细节,还可以放大得更精细,如图1 所示。在“我的扇面”板块中,用户可以选择打开相机,选择喜欢的图片,制作定制化的个人扇面,制作好的扇面还可以进行分享。这个板块的内容,用户的参与感较弱,可以给到用户更多的交互体验感。比如,用户可以自行绘制更加个性化的扇面,还原真实绘制扇面的过程,让用户的体验更真实,更能直观地体验会到折扇非遗文化。

在形制部分,讲述了折扇各个部分的名称和结构知识。在历史部分,除了介绍了扇子的历史之外,折扇App 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三维模型渲染轮廓线的呈现方式,与手工绘制的黑白绘画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更有趣的戏剧呈现方式。除此之外,折扇App 界面利用360 度旋转展示技术,这种技术弥补了图像展示中角度的限制。用户可以用手指拖动折扇的各个角度、形态、部位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折扇的全方面结构,让使用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360 度虚拟浏览的交互技术手段在折扇App 中进行了恰当的应用,有趣的互动可以让用户全方位、立体地了解扇子的特性,并激发使用者主动地了解折扇非遗文化。

折扇App 中最有交互体验感部分在工艺板块中,用户在观看动画制作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交互设计,使得用户能够通过亲自操作体验一把折扇的制作流程,帮助用户详细地了解折扇的制作工艺。UNITY 是实现此次交互主要的开发引擎,同样也是当前板块的主流工具。工艺是整个流程中一个比较重交互的部分,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游戏板块。游戏主要通过滑屏和点击进行操作,里面还加入了轻解谜的玩法,用户从选竹开始参与到制作成扇的16 个步骤,分别是:选竹、开片开通、煮竹、晒竹、打眼、造型拖边、乒平、锉头、烘焙、打磨、穿小骨、烫竹、截面、晒面、折面糊面、穿面。用户完成了这些过程之后,才算真正地完成了一把折扇,并且用户能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其中之趣味。工艺板块基于折扇的传统工艺流程,用数字技术和语言生动而清晰地阐述了折扇文化。折扇App 通过动态画面引导用户进入折扇的工艺制作流程中,首先体验的是第一个步骤选竹。手指点在竹子上会用文字进行提示“此竹已枯”或“表皮偏黄”,只有点在优质的竹子上,才会出现透明的白色圆环图性,手指长按透明的白色圆环图性,进度完成之后,文字显示选竹完成,如图2 所示。第二个步骤是开片。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一划,出现切断竹子的动画,再一划,界面显示开片完成。第三步是煮竹。手指按住界面的煮竹,界面出现白色圆环,长按白色圆环,进度完成之后,界面显示煮竹达成。后面的十三步,也有非常丰富的交互设计体验,让用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形式体验完了整个制扇的流程。除了体验整个制扇的流程之外,设计团队还加入了一个奖励机制,将根据用户操作的娴熟程度授予不同称号,让用户在体验折扇的制作过程中,有更多的惊喜感受。因此,除了要注重折扇传统符号的应用之外,还要考虑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境和使用方式。在用户参与的行为体验方面,折扇App 界面设计模拟制扇工艺场景为界面交互表现元素,除了对既定场景做出复原和重建之外,设计者还需要对非遗的历史由来、工艺特征、作品和大师等知识的认识,力求还原非遗的实景内容,从而激发浏览者的情感和情绪,以及引发浏览者对非遗内容的情感共鸣。

图2 工艺界面(图片来源:自折扇App)

(三)折扇文化的反思感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折扇制作工艺已经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折扇App设计团队运用了各种数字化技术,恢复、还原了折扇技艺的流程。基于游戏化思维,激发用户对折扇工艺的兴趣,促进用户对折扇知识的理解,建立用户和折扇文化的长久关系。折扇App 架构的设计,主要包括了欣赏、形制、工艺、历史、扇坊五个部分。欣赏板块,带领大家欣赏年轻艺术家和创作者在折扇之上的艺术作品。形制板块,高质量的三维建模表现传统折扇主要形制、结构。工艺板块,带用户感受并经历一把折扇的诞生。历史板块,通过图文的方式,介绍折扇的历史。扇坊板块,用户可以拥有一把知名并有趣的手工折扇。折扇App 通过交互设计以及结合轻解谜的推图小游戏形式,用户可以模拟体验折扇的制作过程,了解到折扇非遗文化以及对这种文化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从传统非遗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非遗知识传递的参与者以及主导者,用户角色的变化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也让用户与非遗之间的互动更频繁,增强了用户对非遗的信任和忠诚感。面对这种发展趋势,首先,折扇App 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可以进行折扇的创作,从相册选择图片添加到扇面,制作完成后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等。其次,加入了独特的创意工坊玩法,用户可以在整个工坊之中与其他玩家一同分享。最后,折扇App也有效果极佳的音乐效果,用户可以更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进行手工制作。折扇App 的反思层次的设计,用户既能感受到了App 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画风,也了解了折扇的历史,还体验了折扇的制作流程。总之,折扇App 设计激发了用户对制扇工艺的兴趣,加深了用户对制扇工艺的理解,增强了用户与制扇非遗文化之间的互动,提高了用户与App 之间的黏度,维系了用户和折扇非遗的长久关系。

三、结语

折扇文化作为中华传统的非遗文化,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笔者以折扇文化为例对非遗App 进行情感化设计研究,在本能层次上,通过感官的设计来调动用户的积极情绪;在行为层次上,通过行为相似、逻辑相关的用户模型来引导用户的操作行为;在反思层次中,通过非遗折扇历史、形制等板块介绍,以及非遗工艺交互小游戏的设计,推动折扇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升级,增加用户的黏性,提高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

猜你喜欢
折扇扇面情感化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儿童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乡村儿童玩教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艺术玩具设计方法研究
有趣的羽扇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雷家民作品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折扇应用上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