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奕欣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变迁加大了对现代人才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的教育命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对自身人格的健全。虽然思想是无形的,却关系着学生日后的发展。通过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加强,可以实现对改革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纠正错误意识,加强思想觉悟,因此,必须切实落实好思想教育。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是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步入社会后,不会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能够具有自己的判断依据。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可以通过思政课来进行,帮助学生把理想信念牢固树立起来,努力成为新时代 “四有” 青年,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处于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高校通过加强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这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可以使人的发展更加全面,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1]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对受教育者思政品德方面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那就要求思政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教师需要及时补充、调整、完善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其次,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关注时政要闻,研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教学方案规定了4门思政必修课,分别为 “思想道德与法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这4门必修课程的教学目的无一不和塑造大学生优良人格息息相关。可以说思政课对大学生群体人格塑造起到十分积极的影响,借助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当代思想发展,充分认识自身和环境关系,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使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
家庭环境决定着个人日后的发展,父母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家长大多存在着溺爱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这会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抱着冷漠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占有欲、功利心和嫉妒心十分强烈,忽略他人的感受,无法接纳其他的价值观和信念。[2]
所有民族的价值观都具有主流性和统一性,与本民族气质更加相符,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应当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价值引导,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价值观。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的各种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冲击,在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虽然他们可以保持理性,但是一些学生依然被这股思潮影响,对他们的人格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价值观不正确,一些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意识到自身担负着建设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责任,这些思想会对大学生的人格造成一定影响。
与社会相比,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更加封闭。大学生一直在此类封闭的环境中,再加上家人和老师对他们的保护,他们缺乏社会经历,几乎没有社会经验。在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挫折时无法做到对自身情绪的合理调控。此外,一部分大学生优越感十足,尤其是从小在优越条件中生活的独生子女,缺乏生活锻炼,如果离开家接受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就会感到十分受挫,对自己无法适应新生活而失望,进而形成抑郁、孤僻的性格。大学生在面对生活、情感打击的时候,心理上会感到十分受挫,缺乏良好的承受能力,无法正确面对挫折,因而会出现心理障碍,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类疾病。
大多数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存在很大程度的矛盾性。他们将诚信作为基本的做人原则和道德基础,作为立足社会的基础和自身的财富;但经常又会将利益作为事情的衡量标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也不了解社会事件,对公益活动更不感兴趣。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深刻分析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他们想要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却往往陷入脱离社会需要、自我设计的空想之中。[3]
“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4]在开展思政教育期间,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关系着思政教育工作是否可以得到较好落实。思政教师的思想认识必须正确,才能向学生传递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正能量,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借助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亲其实,信其道” ,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外显于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更体现在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上。[5]由此可见,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达标,必须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政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改革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一部分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会感到所学知识与现实脱节,课堂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更无法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思政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进而实现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学生遇到思想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化解矛盾,采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促进道德观在他们思想意识中的形成,使他们的价值体系具有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结合理论知识和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将正确的立场和观点等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有效地考察社会现象,使其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评价,找到日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大多数学生是以考试为目的参与思政理论课学习,对知识点的真正含义并不了解,只知道背重难点以应付考试。目前思政课的考试题型较为单一,大部分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够通过考试,进而完成思政课程学习。但是思政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如此,应当是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人格。应增加案例分析、论述题等开放性试题数量,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处理问题的方法。除了终结性的考试,还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研讨交流、主题演讲、实践活动等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假以时日,才能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高校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而促进思政教育的良好开展。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心理教育的加强,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塑造大学生优良的人格。在开展教育实践工作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问卷调查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宏观地认知自身的性格特质,进而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讲一讲自己需要弥补哪些性格问题,或者性格问题曾经给自己带来过哪些困惑,将这些内容分享给同学,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大学生具有相对成熟的心智,但有时社会不良风气依然会对其造成影响。所以高校当前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设与社会发展相符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应当结合科学理论知识为大学生提供指引,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参与进来,促进对大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在学校主要的道路上张贴部分励志语录,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大学生。在对励志语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些经典语录虽十分具有哲理,但是与当代大学生的喜好并不相符,应当选择可以代表他们张扬个性的、与他们兴趣相符的独具见解的励志语录。
目前的思政教育工作除了需要满足传统的教学要求,还需要做出创新改革,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思政教师应当做到对各类教育教学要素的充分了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此才可以督促学生重视思政教育,了解思政教育对他们日后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