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才红,张艳华
(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股骨骨折在临床骨科较为常见,且多为老年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和压力[1-2]。传统治疗手段包括保守疗法以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制动周期长,易引起压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延误患者康复甚至使病情恶化[3-4]。手术是当前治疗股骨骨折的主要方式,但因受到术中暴露面积、药物输注、麻醉等问题的影响,加之老年患者免疫力低,更容易激发不同程度的手术应激反应[5-6]。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开展有效的科学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极为重要。笔者观察了全面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经CT等检查确诊为股骨骨折且有明确外伤史;②骨折均为新鲜骨折;③符合相关手术指征;④无合并其他类型骨折;⑤对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目的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严重躯干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③病理骨折或者伴恶性肿瘤者;④伴免疫性疾病或者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⑤有严重凝血障碍者;⑥意识不清无法沟通或者资料不齐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且手术均成功。采取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0~82(70.7±4.2)岁;病程1~6(3.4±1.2)d;骨折诱发因素:砸伤11例,车祸伤16例,摔伤11例,其他类型5例;骨折类型:Ⅱ型20例,Ⅲ型11例,Ⅳ型12例。试验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61~83(71.0±4.4)岁;病程1~5(3.4±1.3)d;骨折诱发因素:砸伤12例,车祸伤15例,摔伤12例,其他类型4例;骨折类型:Ⅱ型20例,Ⅲ型10例,Ⅳ型1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诱发因素及类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采用基础性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监督患者严格卧床、制动,严禁擅自下床大小便;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透,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保持背部、骶尾部皮肤清洁干燥。连续干预至患者出院。
1.4.2试验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构建全面护理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1名、护士1名以及责任护士2名等,依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制订全面护理规划,护理中需要严格确保护理质量并将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具体干预步骤:①术前干预。术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协助股骨骨折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术前检查,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术前积极与患者交流,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并予以健康指导,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耐心为患者答疑,帮助患者放松心态;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通过不同疏解方法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指导患者正确呼吸以及学习正确咳嗽方法,保证呼吸的顺畅。②术中干预。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术中指标变化及生命体征,帮助患者摆放舒适且正确的体位,保证血压稳定并详细记录术中患者的尿量、补液情况,同时注意保暖,调整手术室温度为24 ℃,手术结束温度调整至26 ℃;术中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皮肤在空气中的暴露面积,使用双层敷料包裹非手术区域;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注时要提前将输注液体加热至与患者体温相近;术中为患者提供加温毯,维持患者机体适宜温度,注意加温毯不可直接与皮肤接触,以免烫伤。严格无菌支持,确保病房内的空气清洁,注意周围环境变化,降低感染的发生率。③术后干预。术后对患者进行全面宣教,开展病友交流会、组织宣传疾病内容及术后干预知识,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病情、疾病发展、护理情况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进而提高患者依从率。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疏导支持,鼓励患者倾诉,说出内心感受,通过深入沟通、电视音乐等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小组人员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依据结果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水平,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细化护理工作,通过规范护理流程确保护理工作的完整性。连续干预至患者出院。
1.5观察指标 ①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手术应激反应指标:于干预前及出院前取患者静脉血,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水平。③疾病知识水平及管理能力评分:采用疾病知识问卷评价患者疾病知识水平,含围术期注意事项、疾病认知、生活护理、功能锻炼以及药物治疗等25项,总分为25~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疾病知识水平越高[7];采用骨科疾病管理能力量表评价患者疾病管理水平,含饮食、情绪、锻炼、生活等15个项目,总分为15~60分,分数越高代表管理水平越高[8]。④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2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压疮、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关节僵硬发生情况。⑤关节功能: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估表[9]以及功能独立量表(FIM)[10]评价患者关节功能。Harris总分为100分,分数高代表关节功能好;FIM总分为126分,分数高代表独立性好。
2.12组患者干预后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手术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血清NE、A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前2组患者血清NE、AD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32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者疾病知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前2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2 2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干预前后手术应激反应相关指标比较
表3 2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2.4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患者主要并发症包括压疮、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关节僵硬,试验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52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与FIM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与F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与FIM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5。
股骨骨折多因碾压、撞击等外界因素导致。尤其老年群体,因为身体功能较弱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股骨骨折发生概率较高。有研究提示,我国股骨骨折的发生率在27.00%以上[11-12]。当前手术是老年股骨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复位骨折并促进骨折部位功能的恢复,但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给老年患者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同时术后的制动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的发生率,延长康复过程[13-14]。
表5 2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与FIM评分比较分)
目前骨科的基础护理措施缺乏灵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患者对自身病情不知情,疾病掌握程度低,依从性差,护理体验差,导致患者后续的主观能动性降低[15]。本研究所用的全面护理模式以患者为护理核心,以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感受等为目标。在护理中,通过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予以一系列护理干预,如术前全面评估、术中保温、术后干预等加强患者对病情了解,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并在护理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落实更加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提高患者对病情的管理及认知,对患者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而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且全面护理模式通过严格的护理监督以及执行力度确保了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最终极大限度减少护理工作中的失误,降低护理干预中的风险。另外全面护理不断完善护理体系,内容更加集中且系统,节省资源,进而更容易被老年患者认可,从而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全面干预的试验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NE、A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疾病管理、疾病知识水平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全面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管理能力及认知程度,明显缩短患者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手术应激,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但此次样本量有限,未进行延续护理干预,存在研究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获得更加全面的数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