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零价铁的团聚动力学模拟研究

2023-01-10 02:24林钰辉杨文静李雅君张永祥
能源与环境 2022年5期
关键词:计算结果粒径尺寸

林钰辉 杨文静 李雅君 张永祥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 北京 100124)

0 引言

近年来,纳米零价铁(NZVI)因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高界面反应性显示出在处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极小的粒径使NZVI 可以直接注入受污染的含水层中[1],因此NZVI 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受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2-3]。为了有效地进行原位含水层修复,NZVI 颗粒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悬浮状态,以便完成在地下制备、处理和注入的过程。然而一些研究表明[4],在实验室研究和实地测试中,NZVI 几乎无法保持颗粒稳定。

目前,NZVI 的稳定化可以通过表面改性和(或)创建分离纳米粒子的网络来实现。NZVI 的稳定剂可分为表面活性剂、合成或天然大分子或高分子电解质、粘度调节剂、油乳化剂和微尺度固体载体等。其中,合成聚合物和天然聚合物材料已经被更广泛地研究[5-6]。聚电解质通过吸附接枝的方式固定于NZVI颗粒表面,形成聚合物包覆层,层内的大分子为包覆粒子提供静电斥力和空间斥力[7-8],避免其发生团聚。此外,这些大分子不仅能有效地促进NZVI 的稳定,还能被微生物降解,作为微生物群落的能量来源。

本文使用海藻酸钠包覆S-NZVI 以提升颗粒在水中的分散能力,利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测定不同离子强度下颗粒尺寸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不同时刻下颗粒的平均尺寸大小。本研究对NZVI 应用于地下水土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海藻酸钠改性硫化型纳米铁的制备

用于制备SA-S-NZVI 的海藻酸钠和硫化钠购自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超纯水在反应前通过氮气进行脱氧。实验的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所有溶液和稀释液均在超纯水中制备。

首先使用液相还原法制备NZVI[9-10],将2.48 g FeSO4·7H2O 溶解于350 mL 超纯水中。取0.68 g NaBH4溶于150 mL 超纯水后逐滴加入到上述溶液中。同时用电动搅拌机(JJ-1,北京市中兴伟业仪器有限公司)以600 r/min 的转速搅拌,反应完成后继续搅拌15 min。将混合液过滤,收集的固体颗粒用去离子水冲洗2 次,无水乙醇冲洗1 次,将其干燥后密封置于冰箱中保存。配置1 g/L 的NZVI 悬浊液,超声10 min,其中加入0.32 g Na2S,使用电动搅拌机搅拌2 h,获得S/Fe 比(摩尔比)为0.15的S-NZVI。最后将0.5 g 的S-NZVI 颗粒分散在质量百分比为0.3%的海藻酸钠的水溶液中,超声处理30 min。然后20 000 r/min转速离心80 min,倒去上清液,用超纯水清洗数次后干燥备用。样品记为SA-S-NZVI。

1.2 沉降试验

由于试验过程中纳米铁颗粒存在被氧化的可能,为排除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对试验的影响,配置0.1 mol/L 氯化铁溶液,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0 nm~1100 nm 范围内进行全扫描。

使用0.1 mmol/L NaCl 溶液将样品配置成1.0 g/L 的悬浮液,调整溶液pH=8 放入石英比色皿。测试悬浮溶液吸光度,扫描时间4 000 s,扫描间隔30 s。

1.3 颗粒尺寸的测定

利用Zeta 电位及粒度分析仪(90Plus Zeta,Brookhaven Instruments Corporation)的动态光散射(DLS)模块测定SA-SNZVI 纳米颗粒的颗粒尺寸(ah)。将上述样品配置成0.015 g/L的悬浮液,使用NaOH 或HCl 调整溶液pH=8,于氮气气氛超声30 min 后立即测量。散射光由光电探测器以90°散射角检测,每次检测60 s。根据瑞利近似,散射光强度与粒径的6 次方正相关,因此强度分布对粒径特别敏感,不适用与宽分布样品。为了有效确定团聚颗粒的粒径分布,对比了DLS 的强度平均数据和数量平均数据。本文选择使用水力粒径的数量平均值以表征颗粒的尺寸分布。

1.4 附着效率的计算

通过计算初始团聚速率常数k 和附着效率(α)来表征SAS-NZVI 的团聚动力学。团聚行为刚开始时,水力半径ah与时间t 呈线性关系。因此,初始团聚速率常数(k)可以通过对ah(t)随t的变化量进行线性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到。该回归分析通常在从t=0 到ah(t)的值达到1.25a(0)的时间范围内进行[11]。由式(1)计算不同离子强度下颗粒的初始团聚速率[12]。

式中:N0为纳米颗粒悬浊液的初始浓度。

附着效率αpp反映了颗粒之间发生有效碰撞的概率。它被定义为反应受限团聚与扩散受限团聚导出的团聚速率之比见式(2)[13]。

式中:下标“fast”指扩散受限团聚;kfast取扩散限制团聚阶段下k 的平均值。

1.5 碰撞频率的计算

碰撞频率函数反映的是颗粒在分散体系中单位时间碰撞的次数。水环境中,粒子碰撞的机制主要为3 种:布朗运动、流体剪切和差速沉降[14]。采用CFS(Coalesced Fractal Sphere)模型:①所有的絮凝体由单一类型的初级颗粒组成,这些初级颗粒是致密的球体;②所有絮凝体都具有固定的分形维数,且不受絮凝体粒径的影响;③当2 个絮凝体碰撞并结合时,新形成的絮凝体具有与碰撞前絮凝体相同的分形维数,新絮凝体的固体体积是碰撞前絮凝体的固体体积之和。布朗运动、流体剪切和差速沉降3 种碰撞频率函数βBR、βSH、βDS按式(3)~式(6)计算[15]。

式中:β 为碰撞频率函数,m3/s;v0为颗粒体积,m3;vi和vj分别为不同絮凝体的固体体积,m3;ρ0为颗粒密度,kg/m3;ρw为水密度,kg/m3;DF为分形维数,(-)[10]。

1.6 团聚动力学模型

SMOULOCHOWSKI[16]在1917 年提出了团聚动力学方程,在胶体化学的范畴内,在忽略重力、无絮体分裂、无介质流动、絮体沿直线相互碰撞等假设的简化条件下,在数学上反映团聚过程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团聚过程,见式(7)。

式中:右下角标代表形成对应阶数聚集体消耗的初级颗粒数量,对应ni、nj、nk分别为对应阶数的聚集体浓度,m-3;z 为其中构成最大絮凝体消耗的初级颗粒数量(i,j,k,k≤z);αpp表示碰撞效率由式(2)计算;β 是与2 个碰撞颗粒体积相关的函数由式(3)~式(6)计算。方程右侧的第一项表示i 阶团聚体和j 阶团聚体碰撞形成阶数为k 的团聚体的速率,第二项表示k 阶团聚体与其他团聚体碰撞后损失的速率。第一项前的1/2 确保了在求和过程中,相同的碰撞不会被计算2 次。方程定义了k阶团聚体浓度的变化速率,平均粒径按照T 时刻的粒径分布取加权求得。

2 结果与讨论

2.1 改性纳米铁的沉降稳定性

结果如图1 所示,氯化铁溶液在200 nm~500 nm 和1 000 nm范围内有较强吸收,在500 nm~600 nm 附近吸收较弱,且扫描曲线较平滑,因此沉降试验吸光度选择为560 nm。

图1 Fe3+全扫描分析图

由于纳米颗粒在水中同时受到扩散和重力沉降作用,如果纳米粒子的扩散克服了沉降作用,那么纳米粒子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其中重力作用与粒子半径的平方成正比,扩散作用与粒子尺寸成反比。当纳米粒子聚集成微米大小的团簇时,由于扩散作用小于沉降作用,团聚体会沉降到容器的底部。因此沉降速率是表征S-NZVI 胶体稳定性的良好指标。

SA-S-NZVI 与S-NZVI 沉降曲线如图2 所示,未包覆的S-NZVI 的沉降可分为2 个阶段:在S1 阶段,样品中存在大量超过临界尺寸的颗粒,因此快速沉降。在p 时刻,多数大颗粒沉降完成,沉降速率降低,样品进入S2 缓慢沉降阶段,逐渐趋于稳定,悬浮颗粒浓度约为初始浓度10%。海藻酸钠包覆SNZVI 的沉降模式与未包覆材料相同,均由S1、S2 两个阶段组成,但由于聚电解质层的存在,S1 阶段时间远小于S-NZVI,且沉降速率大幅降低,S2 阶段保持悬浮的颗粒数量更多,4 000 s后大约35%颗粒仍然保持悬浮,胶体的稳定性更好。

图2 S-NZVI 与SA-S-NZVI 颗粒沉降曲线

2.2 改性纳米铁的颗粒稳定性

附着效率计算结果见表1,NaCl 投加浓度在0 mmol/L~2 mmol/L 时,颗粒附着效率随着离子强度增加而提高,在2 mmol/L 后达到最大。这是由于NaCl 浓度的增加将提高电荷屏蔽的程度,使颗粒表面的zeta 电位减小,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降低,最终反映在颗粒之间附着效率的提高上。当NaCl 投加浓度超过2 mmol/L,颗粒表面的电荷被完全屏蔽,势垒消失,因此颗粒之间的附着效率达到100%,任何碰撞都将导致颗粒附着形成更大的絮体。此时颗粒团聚速率达到最大,且不再随NaCl 浓度增加。

表1 不同离子强度下附着效率计算结果

2.3 模型计算结果

平均颗粒尺寸计算结果如图3~图5 所示,其中散点为实测值,曲线为计算结果。不同离子强度下的团聚曲线呈现相似的特征,颗粒平均尺寸均在0 s~300 s 之间快速增加,随后趋于稳定。不同时间颗粒尺寸分布计算结果如图6~图8 所示,可以看出,初始时刻(t=0)样品尺寸分布较窄,集中在200 nm 左右。随着颗粒团聚形成大尺寸絮体,体系中颗粒数量显著减少,从而使聚集速度放缓,这解释了悬浮液在300 s 后趋于稳定的现象。

图3 0.6 mmol/L NaCl 颗粒尺寸分布计算结果

图4 8.0 mmol/L NaCl 颗粒尺寸分布计算结果

图5 16.0 mmol/L NaCl 颗粒尺寸分布计算结果

图6 不同时间下0.6 mmol/L NaCl 颗粒尺寸分布计算结果

图7 不同时间下8.0 mmol/L NaCl 颗粒尺寸分布计算结果

图8 不同时间下16.0 mmol/L NaCl 颗粒尺寸分布计算结果

3 结论

(1)SA-S-NZVI 相较于S-MZVI 沉降稳定性更好,包覆改性使悬浮性能由10%提升到35%。

(2)离子强度的大小与SA-S-NZVI 的附着效率正相关,NaCl 投加浓度达到2 mmol/L 后附着效率达到最大值。

(3)团聚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颗粒平均尺寸变化,为NZVI 应用于原位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计算结果粒径尺寸
CIIE Shows Positive Energy of Chinese Economy
木屑粒径对黑木耳栽培的影响试验*
镁砂细粉粒径对镁碳砖物理性能的影响
计径效率试验粒径的分析与对比
基于近场散射的颗粒粒径分布测量
D90:全尺寸硬派SUV
趣味选路
扇面等式
佳石选赏
佳石选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