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芳,林丽芳
(龙岩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智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60.6%,且感觉统合的失调情况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1].感觉统合训练是指提高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的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而展开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2].感觉统合训练以游戏与运动的形式提供感官刺激,促进大脑感觉统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补偿和矫正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是其康复和教育的重点,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也势在必行.体育游戏是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治疗措施,在儿童触觉、前庭平衡觉以及本体觉统合能力方面有显著改善,且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4].体育游戏与感觉统合训练的融合能实现教育与康复训练的结合.然而智障儿童较大的个体差异、智力发展的滞后导致运动障碍,让游戏组织成为最大的问题.如何开展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和教学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和感觉统合训练的需求对体育游戏进行“妥当化”“合理化”的调整与设计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知觉速度慢、知觉容量小是智力落后儿童最突出的知觉特点之一,其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方面也明显低于正常儿童[5-6].智障儿童知觉发育障碍使得他们在感觉信息的接收、辨别、组织、整合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感觉调节和感觉区辩功能呈现出警醒程度低的现象,又称为反应迟钝.警醒程度是指人体对外界感觉刺激而引起机体神经兴奋与反应程度的高低.感觉调节与感觉区辨功能是影响警醒程度的关键因素.感觉调节功能能有效提高信息的输入量,感觉区辨功能能提高对时空感觉的精准性、感觉信息的质与量变化的区辨程度.当感觉调节和感觉区辨存在障碍时,儿童对信息输入刺激的过滤效果差,容易表现出学习唤醒程度低、情绪稳定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如前庭系统唤醒不足时,儿童容易出现空间感觉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甚至拒绝进入陌生环境从而开启自我防御模式.脑神经系统功能的损伤也会导致儿童认知能力发育迟缓,神经活动兴奋性不够,进而表现出警醒程度低的特点并影响感觉调节功能和感觉区辨功能.
智力障碍学生的动作技能呈现出动作不协调、动作节奏不明显、动作力量不足和动作速度慢等特点[7].感觉调节和感觉区辨的障碍影响对本体觉、前庭平衡觉信息的有效性判断,导致动作姿态异常.本体觉是来自肌肉、皮肤和关节的感觉信息,主要感觉身体所处空间位置和肌肉运动状态.本体觉主要负责计划和控制身体动作,是对动作执行的信息反馈.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肌肉力量发展不平衡、动作速度慢、肌张力异常,从而导致本体觉信息输入不准确,异常的本体觉输入将影响姿态的控制和稳定性.姿态的控制和动作稳定性是前庭平衡觉的重要信息来源,而前庭平衡觉和本体觉、触觉、听觉等感觉紧密联系,影响动作的协调性、重力安全感、身体概念等.另外,智障儿童在听觉、味觉、触觉方面存在感觉缺陷又进一步加重了儿童的动作控制和动作协调困难,具体表现为坐、立、行等姿态控制异于普通儿童的情况,行走时无法维持头部的中立,坐在椅子上喜欢不停地摇晃身体;身体的协调性差,如双侧协调困难;肌张力异常,存在肌肉痉挛型和肌肉松弛型两种状态;身体素质差,如耐力不够、平衡能力差、速度慢等特点.
智障儿童由于脑神经损伤和发育障碍导致语言发展缓慢、记忆慢容量小、理解能力差等.在思维表现方面主要存在思维缺乏目的性,更缺乏要完成某目的的步骤,思维刻板、敏捷性差、反应慢[8].思维刻板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动作行为计划与执行模式单一,如坚持固定的回家路线、不懂根据气温增加衣物等.记忆容量小、理解能力差使智障儿童指令理解困难,对多指令的记忆缓慢,往往只能完成1~2项行为的指令任务,对复杂且需要分步执行的任务理解能力弱.另外,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觉异常,影响儿童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动作方向感觉差、空间位置与物体形状区辨能力差.当中枢神经系统把前庭平衡觉与其他感觉连接在一起时,才能产生自动又协调的移动与平衡[9].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觉的系统化形成了身体概念,是完成动作计划与执行任务的参考定位点.以上因素致使智障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他们感觉执行指令与感觉行为反馈信息的不一致,因而表现出计划与组织知觉动作能力差的特点.
神经系统的警醒程度主要取决于感觉调节功能和感觉区辨功能的发展水平.感觉调节功能是大脑具备调适神经的兴奋程度及反应程度的能力,感觉区辨功能是经过感觉调节后大脑对刺激进行更细部的解码与分析[10].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跃程度是影响感觉调节功能的关键因素.体育游戏通过追逐、奔跑和大肌肉运动能有效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效控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跃的平衡性.运动能使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其他化学物质之间达到平衡,对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持久效益,提高神经系统中细胞、分子和神经回路的机能[11-12].体育游戏不仅有改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更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的唤醒水平.另外,在调节感觉区辨功能方面体育游戏通过变换的身体位置、空间方向,以及不同肌肉的运动丰富了儿童的感官剖面,也进一步调节了神经系统的警醒程度.
良好的前庭系统可以提供正确的讯息来协助儿童调节身体的姿势动作、对空间的感知以及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表达[13].本体觉管理动作的控制与动作的计划能力,也具有调节身体警觉程度的功能[9].体育游戏中移动时头部及躯干的稳定、瞬间的倾斜等刺激椭圆囊而引起的牵张反射,跳跃运动带来的肌张力改变等都能有效改善前庭-视觉-本体觉冲突,完善前庭与本体系统的整合能力.慢速的旋转、翻滚活动能提供有利感官整合的前庭信息,从而改善前庭系统功能.大量肌肉运动参与的游戏活动增加了本体感觉信息输入量,奔跑、投掷、跳跃不仅丰富了感觉活动的层次,还提升了感觉反应的准确性.因此,体育游戏能有效改善前庭与本体系统功能.
感觉统合是神经系统接收身体内外部的感觉刺激,经过感觉统合的过程,神经系统不同的部分形成一个协调的工作整体,使个体跟环境的接触顺利并感受到满足[14].感觉统合过程可以分为感觉信息的输入、感觉信息的整合处理、产生顺应性的三个反应过程.因此,体育游戏也需要遵循感觉处理过程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感觉输入是神经系统接收信息的过程,包括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信息的输入.感觉统合的治疗应提供感觉输入的控制,感觉输入的控制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15].智障儿童知觉速度慢、容量小的特点导致他们对周围信息接收的局限性,神经系统的损伤也影响了感觉调节和区辨能力.这些因素影响了智障儿童学习警醒程度,并在注意力保持方面存在障碍.如何有效平衡感觉信息的输入量和输入层次是提高儿童学习效率的关键.适度的唤醒水平能提高大脑对感觉信息区辨的能力,进而改善智障儿童的学习行为.因此,感觉信息的输入量和输入类型要根据智障儿童的障碍程度和类型来控制平衡.只有控制感觉信息的输入平衡才能对智障儿童进行有效的感觉干预,促进感觉统合的正常发展.有目的和有规律的运动能有效控制平衡,在体育游戏创编与设计时应注重游戏目的的引导和有规律动作技能的重复运用.
人体是由不同器官构成的不同系统进行有机组合后而构成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整体;这些不同的系统执行着各自的功能,同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着严密的组织,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机体的功能保持自稳态[16].从各感觉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将在大脑进行信息的辨别、组织与转化,最后将诠释处理后的感觉信息以行动指令的方式传递到身体的相应部位和器官.感觉信息在各感官系统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完成信息的传递与整合,最终将信息诠释成执行指令.感官的整合,不仅极大影响感知,还影响对感官信息的翻译、理解以及反应[17].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转化使感觉信息有意义,进一步促进形成顺应性反应.例如爬楼梯,人们需要接受视觉、平衡觉和本体觉的区域连接起来,视觉判断楼梯的高度,本体觉判断脚抬起的高度,平衡觉保持抬脚后的身体平衡,并将3个信息进行整合后才能完成抬脚爬楼梯的动作.当视觉和本体觉的判断整合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踩空或抬脚不够高的感觉动作协调障碍.另外,根据Ayres博士感觉发展的4个层级分析,初级感觉系统是所有感觉构建的基础.每一层更高级别的感觉处理必须构建在前一级感觉的基础之上.触觉、平衡觉、本体觉为复杂技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对体育游戏进行调整与设计时,项目必须先满足智障儿童对基础感觉的刺激需求,并给予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后再进行高级感觉的刺激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的核心目标是运用各种感官刺激提高大脑的感觉统合功能,从而让儿童对环境刺激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估,形成顺应性反应.顺应性反应是大脑整合各感官信息并指挥身体完成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动作过程.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中,最关键的是感觉与动作的组织协调能力,这种能力是儿童有效地顺应身体与环境的基础[18].建立和形成顺应性反应需要感觉和动作的结合,同时边缘系统也会调动以往的经验和情绪.行为动作的反馈和情绪是参与经验习得的重要基础.成功经验的获得和快乐的情绪体验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内驱力.孩子的内驱力,会驱使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而这些活动有助于他们的感觉加工处理[9].因此,顺应性反应建立在儿童主动参与和快乐成功的体验中.针对这一特点,体育游戏的调整和设计需要从智障儿童的个人兴趣入手,并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通过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和游戏器材的多样化,来调动以第一感官系统学习为主的智障儿童主动参与性.以智障儿童容易完成基础动作为主,通过不断叠加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环境挑战帮助儿童建立和形成顺应性反应.
第一,游戏人员组织的调整.游戏人员组织的调整可从单一的儿童游戏调整为成人与智障儿童、成人与智障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多方面融合环境的人员构成的游戏.感觉统合训练主要以个案训练为主,一个儿童一份训练计划.体育游戏以团队游戏为主,注重团队配合的同时也强调同伴间的竞争.不论是个体游戏还是团队游戏,其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游戏组织时既要考虑智障儿童不同个体间感觉统合训练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体育游戏的组织既要有集体性社交互动,又要有个体差异化的加强训练.游戏组织可从成人与智障儿童社交互动开始,再过渡到正常儿童与智障儿童的融合互动.成人与智障儿童的互动,可由教师或父母承担引导者,并着重加强个别化的感觉统合训练.智障儿童在成人的协助和支持下完成由易到难的动作技能学习.熟练掌握好基本技能之后便可进行智障儿童间的团队干预游戏,最终进入融合环境下的团队游戏干预.这样的游戏组织调整不仅可以满足智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需求,又可进一步促进智障儿童的社会融合,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针对游戏人员组织的调整,重要的是教师或家长应“蹲下来和儿童一起玩耍”.成人的参与不仅能调动智障儿童参与游戏的兴趣,还能有效调控儿童游戏的发展动向,将儿童引向游戏积极的方面,让儿童通过模仿来学习更多的技能.
第二,游戏内容组织的调整.在游戏内容组织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儿童感觉统合治疗方案明确本次游戏的干预重点,并按照感觉统合训练方案时游戏的时间、频率、次数、难度等进行游戏内容的调整.例如:针对感觉调节障碍和感觉辨别障碍的儿童,游戏内容应适当增加前庭觉、本体觉和触觉方面的感觉刺激.教师通过有针对性感觉类型输入控制来组织游戏,不同障碍类型儿童的感觉信息输入量不同.感觉信息的输入量通过调整游戏环境、丰富游戏器材的选择来进行调控,在动作运用方式上也可以进行调整.通过改变体育游戏的环境、变换游戏器材和动作运用方式来进行游戏内容组织方面的调整.在充分考虑儿童对前庭觉、本体觉和触觉方面的感觉刺激需求基础上叠加听觉和视觉的感觉刺激,能使感觉统合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拍球游戏中游戏器材选择方面可以选择不同材质、大小不一、颜色多样的球,运用一定的故事情节进行.如蚂蚁搬糖豆游戏,用不同的球代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味道的糖豆,还可引导儿童听听不同糖豆掉在地上的声音.这样的游戏组织不仅能充分调动儿童的参与热情,也能运用多感官训练刺激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量和输入类型.
第三,游戏场地和环境组织的调整.不管是体育游戏还是感觉统合训练,游戏环境的安全性都是首要考虑因素.安全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为了让儿童拥有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游戏场地的组织必须是安全的.特别是智障儿童在行为动作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环境设计需要精心调控.例如由于姿势障碍,地面微小的不平也会导致儿童摔倒等.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一定要确保游戏环境对每一个智障儿童而言是安全的.另外,为了营造一个刺激度适当的感觉统合训练环境,体育游戏组织开展的场合需要进行调整.存在有感觉运用能力障碍的儿童,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过强的阳光照射、嘈杂的噪音、奔跑的同伴都可能让儿童的感觉刺激过度,导致儿童不知所措甚至逃避.因此,体育游戏的组织开展应该在一个感觉刺激度适当、环境设置层次分明、游戏空间界限清楚且安全的场地.
第一,以增加感觉刺激为目的的技术动作调整.皮肤、肌肉、关节、耳朵、眼睛、鼻子等是人体感觉信息的主要接收器,其中肌肉是神经分布最多的感觉器官.以增加感觉刺激为目的的技术动作调整,可以从增加参与感觉接收的感觉器官数量和调动更多肌肉参与运动两个方面着手.例如,单脚站立平衡动作类的游戏调整可以从增加双手抱膝动作或增加一个视觉固定点来增加触觉和视觉信息整合性的输入,也可以从睁眼到闭目的方式的调整来增加本体感觉的刺激.
第二,以增强感觉刺激为目的的器材使用规则调整.滑板和悬吊器械是感觉统合训练的经典设备,其在感觉统合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以增强感觉刺激为目的的器材使用规则调整可以从高姿态的身体动作过渡到低姿态的身体动作.例如,运用滑板的运球游戏,在滑板使用时必须要求以身体俯趴的姿势来移动滑板,通过低姿态的器械动作使用来增加前庭平衡觉的刺激,同时也可以通过背部肌肉的紧张增加本体觉的输入.悬吊系统的运用则可以通过调控摆荡的幅度和摆荡的方向来增加感觉信息的刺激.
第三,以促进顺应性反应形成的游戏胜负裁定规则调整.体育游戏规则的制定是对游戏者游戏权利公平性的保障,也是游戏的顺利进行和有效组织的基本保障.在体育游戏中游戏者需要运用一定体育运动技能完成相应的游戏任务,往往在游戏进行中同伴间具有竞争性,通过争取胜利来获得愉悦感和自信感.正是体育游戏的这种竞争性,更好地吸引了儿童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游戏中.但在感觉统合训练中,游戏规则主要体现在控制感觉信息输入的种类、刺激方式、刺激量等方面.通过丰富多样的玩法、新鲜有趣的感统设备和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来吸引儿童的兴趣,对游戏的竞争性要求不高.甚至在个案训练中,以完成感觉刺激为主要目的.Ayres 曾指出适当的挑战性是治疗的精髓.因此,在感觉统合训练初期,游戏的胜负裁定规则以是否获得有效的感觉刺激为评定标准,从自我挑战开始逐渐转向同伴间的竞争.在进行调控时教师要控制好感觉信息的输入量,且感觉刺激量的挑战难度适宜.难度的衡量标准以智障儿童通过全身心投入便能获得成功为基本准则,也可以鼓励以参与游戏的时长来评定胜负以获得奖励.另外,顺应性行为也是游戏胜负的主要参考依据,应该多鼓励智障儿童正确的行为反应.制定游戏规则时教师应提前考虑游戏规则的可调控性,随时根据智障儿童的接受程度进行调整.
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儿童主导并积极参与的经验探索学习过程,是一项融感官教育、运动、游戏三位于一体的康复训练方法.体育游戏与感觉统合发展存在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当前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针对感觉统合障碍而设计,智障儿童不仅有感觉统合障碍还有运动障碍.实际教学与训练中如何正确处理感觉统合训练与体育游戏的关系,并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创编与设计体育游戏显得至关重要.解决的关键在于对运动障碍和感觉统合障碍的科学鉴别和区分,评量标准的建立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智障儿童的主动参与、愉悦的体验能使康复效果事半功倍,因此体育游戏需要根据智障儿童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修正与反思.同时在教学与训练中不仅要有多感官的训练,也需要有感官剥离的训练,最好能结合真实教育环境.未来康教训练应该加紧向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推进步伐,促进智障儿童的社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