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以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3-01-10 22:13:34李海军卫彩霞
职业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评价

李海军,卫彩霞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0 引言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工作的重要标准。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为此,必须构建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机制,这不仅是新时代、新形势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建成了“12345”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1 “12345”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基本内涵

“12345”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即“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个层面、四项标准、五大工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一个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两条主线,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双线并行、相互融合的体制机制。一条主线是学院党委书记、部门党支部书记、全体党员。另一条主线是学院院长、部门负责人、全体职工。通过党政联席会议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政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三个层面,即学校层面、专业层面、教学层面。学校层面(宏观层面)建立产教融合管理体制;专业层面(中观层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教学层面(微观层面)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学校层面三条线、专业层面三结合、课程层面三融入。四项标准,制定并颁布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标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标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标准》等基本标准。五大工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工程、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工程、课程思政教师素养提升工程、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工程、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保障工程。

2 “12345”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践

2.1 瞄准育人宗旨,培育时代新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3]。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1.1 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做到育人先育己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育人必先育己。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最重要、居于统领地位的原则。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要做好三个“提升”:

首先,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更需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

其次,提升教师育人的思想自觉。每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最后,提升教师育人的综合能力。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举办课程思政专项教学竞赛或教学设计大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活动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2.1.2 时刻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巩固课程基础地位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引领的统一。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模式,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课程是育人的“主战场”。

首先,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我们全面修订了课程标准,在“融入”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政治立场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等思政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

其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引领作用,通过公开课观摩教学、磨课等形式组织教师研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把课程思政建设做实、做细、做活,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

最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的立项、开题、研讨等工作,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反复提升的过程,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2.1.3 坚决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课堂育人实效

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并在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方面下功夫,认真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节点和时机,探索有效融入方式和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统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大力推进混合式、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讨论式教学,根据每门课特点探索运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多元教学方式,广泛组织开展大讲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统一。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用好网络语言、网络手段、网络文化,增强课程思政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2.2 构建体制机制,促进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更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

2.2.1 抓机制建设,党政齐抓共管谋发展

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组长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成员有教务处、组织人事处、团委学生工作部、宣传部、思政部负责人及系(部)党政负责人[5]。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势,形成一体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学院党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抓住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问题,在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系(部)推动落实,形成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实现了党务工作与政务工作的和谐统一。

2.2.2 抓制度建设,部门协同推进增实效

学校制定并印发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我院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实施《院系两级领导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方案》和学院领导“巡课制”、系(部)领导“听课制”。完善了院系两级督导制度、督导评价体系和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反馈制度。教务处、科研处、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学成果评定、教科研立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将课程思政作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与“双高”建设工作、“双论证”工作、文明校园标兵建设工作、党政年度重点工作等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养的重要内容,与“三教”改革结合起来,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督查,切实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 创新思政格局,实现全程育人

秉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职业教育理念,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不断创新“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实现“三条线、三结合、三融入”层层递进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2.3.1 学校层面形成“三条线”

学校层面“三条线”是指,一条主线,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教育的“全过程”;一条明线,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之中;一条暗线,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等教育活动之中的大思政课程群,实现“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2 专业层面实现“三结合”

专业层面“三结合”是指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实施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基础课与专业课和实践课结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逐层深入地探究课程思政元素间的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3.3 课程层面实现“三融入”

课程层面“三融入”是指在每门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态度养成教育、创新创业教育”3个方面、“爱党、爱国、爱业;忠诚、积极、负责;乐学、善思、笃行”9个素养和27个主要表现融入各门课程,构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进四信专题辅导”“形势与政策”等思政必修课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2.4 完善标准体系,保障育人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标准体系,融课程思政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之中,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

2.4.1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路线、总方针,在培育人才、开发人力、完善人格中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肩负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标准》,从40个专业中遴选出8个专业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组织开展了《XXX专业教学标准》和《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确定了公共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根据各专业所属大类提出了具体建设目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各位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真正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2.4.2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基。如何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到教书的同时育好人。为此,制订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和《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遴选出一批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推选省级评选,有2门课程荣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举办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并推选参加省级比赛,1门课程荣获省级特等奖、1门课程荣获省级三等奖,推广了先进做法和经验。从课程的整体设计到课程的单元设计、从课程的教学方式到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课程的教学评价到有效课堂的实施,全体教师都把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形成“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理念,使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4.3 课程思政融入教材、教案、课件建设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建设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宗旨,以质量提升为内涵,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材建设体系。高职院校的教材既要体现课程的“思政内涵”,更要体现对学生“工匠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教师撰写教案不仅要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讲”的问题,如何将思政元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内容与学生技能操作之中,实现育人目标和能力培养。

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互动性、立体化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将思政资源库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更能提升自身素质。

2.4.4 课程思政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为此,学院组织教师参加龙江高教大讲堂、职教大讲堂等各种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展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的研究,立项41个课题。先后制定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标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名师标准》,并评选出4个课程思政团队和9名课程思政名师,其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团队。

2.5 建设五大工程,提高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开展好课程思政“五大”工程建设,才能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2.5.1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工程

2020年学院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工程》,从教学文件建设、“三教”改革到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全过程、全环节改革。

2.5.1.1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依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五育”并举为目标,以“五爱”教育为主线,深入挖掘“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资源和“龙江”四大精神,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院各专业所属大类,规范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构建出立体化、层次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5.1.2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课堂革命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活动。通过PPT、视频、动漫等形式,大力推进混合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统一。

2.5.1.3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考试大纲、教案、教学实施到教学考核等教学文件是否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督导处、教务处、系(部)、同行、学生、企业与社会等课程思政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5.2 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工程

2.5.2.1 遴选课程思政优质资源

课程思政秉持知识育人、思想育人、审美育人、劳动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育人作用,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挖掘采集课程思政元素,查找制作课程思政教学素材,搜集整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2.5.2.2 搭建课程思政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研发了思政课教学平台与课程思政教学平台。既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同时也按照专业大类和课程内容上传优秀教师的课程思政资源,供全体教师学习交流。

2.5.3 课程思政教师素养提升工程

学院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师素养提升工程》方案,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打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5.3.1 更新教育观念,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组织教师深入系统学习践行习近平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等新时代师德要求。强化“四史”学习教育,坚持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促进广大教师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2.5.3.2 加强师德修养,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组织学习“人民教育家”“时代楷模”、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事迹宣讲、师德专题报告、座谈研讨等形式,讲好师德故事,学习身边榜样。开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学习,召开师德警示教育大会,严明纪律要求,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引导教师自律自警,守牢师德底线。

2.5.3.3 建立培训制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开展各种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依托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平台、各门课程思政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磨课等教研活动。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典型案例比赛和示范课评选,持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建设,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制度,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2.5.3.4 开展专题研讨,成为德技双修的研究者

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

2.5.4 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应“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过程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而增值评价能反映学生的进步、发展、成长、转化的“幅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完全符合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要求,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5.4.1 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由于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范畴,难以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何系统地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主要采用增值评价方法,按照评价主体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立德树人要基。

2.5.4.2 建立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主要由学生评价、学院教育教学督导评价和系(部)二级督导评价所构成,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标准既要考查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及融入的方式方法,又要考查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思想启迪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目的。

2.5.4.3 建立对系(部)课程思政重视程度的评价体系

考查与评价各系(部)党政联席会议是否有专门研究课程思政的议题;考查与评价系(部)是否召开专门教学工作会议研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教案、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各项教学工作之中;考查与评价各系(部)是否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以及教师在学院及省级比赛的参与情况与获奖情况。

2.5.4.4 建立对学校课程思政总体效果的评价体系

一是考查学校是否修订完善内部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绩效工资分配、评优树先、职称评聘、职级晋升等工作。

二是考查学校是否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对教学单位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列为系(部)领导班子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范围。

三是考查学校是否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双高”建设和年度质量报告体系,并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学校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育人质量。

2.5.5 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保障工程

一要做好组织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学院党政领导必须亲自指挥、亲自督办。制定学校层面的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具体措施,明确部门职责,保证建设成效。

二要做好项目保障。在资金预算上要安排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专项经费,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要做好舆论保障。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积极宣传课程思政名师、团队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

3 “12345”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者、感受者和受益者,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施效果,运用增值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对学生成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从企业、社会与家长的反馈中可知学生在忠诚、积极、负责、感恩等态度养成方面有较大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还实现了六个统一。

3.1 党务工作与政务工作相统一

通过学院党委扩大会议和二级部门党政联席会议,加强党的领导,协调党政联系、保障课程思政各项任务及时安排、研究和处理,党政领导之间及时交流和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保障了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快速运转。

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保证开齐、开足、开全思政课程,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注重隐性思政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了协同效应。

3.3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在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注重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有机衔接,实现了学院的培养“态度好、知识新、技能强的实用人才”办学理念。

3.4 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统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构建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从整体上将学生的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统一起来,将学生在企业的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培养出企业满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5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统一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3.6 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统一

第二课堂作为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4 结语

通过“12345”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学院“培养态度好、知识新、技能强的实用人才”的办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院社会声誉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