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学图书馆应急服务资源建设初探

2023-01-10 21:02:01柴荣葛红梅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科普公众

柴荣,葛红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北京 100020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的定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其中,重大传染病疫情因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致病能力强的特点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s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都对人们的健康和国际交流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2019-2020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更是成为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以下简称“医科院图书馆”)作为医学文献情报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供应急医学信息服务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文通过总结疫情期间医科院图书馆的应对措施,探讨医学图书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应急服务的资源和方案。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学图书馆提供应急服务的方式

1.1 对临床医学人员、科研人员提供医学信息服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为避免人员聚集,医科院图书馆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采取封闭管理,暂停读者到馆服务(含24 小时还书服务),并免除外借文献逾期费用。同时,利用图书馆先进的设备、网络化设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多措并举,保证线上服务及原文传递工作正常开展。

为及时提供疫情防控信息,医科院图书馆第一时间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知识服务平台”(http://2019ncov.imicams.ac.cn/index.html),整合了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的资讯报道、学术论文、专业指南、政策法规、研究报告、科普知识、专题情报等信息,并定时从国家各省市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疾病控制中心网站采集每日疫情变化最新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技术,多维度展示疫情发展变化趋势,根据疫情变化及时更新平台的数据及信息,为临床、科研人员研究疫情提供文献支持。撰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内容涵盖国内疫情态势、国内防控部署、国际疫情态势、最新科技进展(包含公共卫生、基础研究及疫苗研发)等内容,截止到2021年1月29日,已更新到第173 期。

医科院图书馆通过公共账号免费开通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http://www.sinomed.ac.cn/)。SinoMed 于2008年首次上线服务,是集文献检索、引文检索、开放获取、原文传递及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中外文整合文献服务系统[4],全面覆盖中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源,截至2019年6月,包含1978年以来国内出版的生物医学学术期刊2900 余种、文献题录总量1080 余万篇;收录世界各国出版的重要生物医学期刊文献题录2900 余万篇,其中协和馆藏期刊6300 余种,免费期刊2600 余种;收录1981年以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培养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涉及医学、药学各专业领域及其他相关专业;收录1989年以来近百种国内出版的医学科普期刊,文献总量达43 万余篇[5]。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资源远程登录访问服务,全面支持院校临床、科研人员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网络终端访问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登录方式主要有以下3 种:基于商业软件搭建的远程访问系统“医信通”,以个人邮箱为账号(须为单位官方邮箱账号)的协和移动身份认证系统,以及教师通过工号、学生通过学号(与校园网账号一致)登录的院校WebVPN 系统。特别是WebVPN 系统无需安装客户端和VPN 插件,支持电脑和手机直接使用,即使在校园外也可访问校园内网资源和图书馆资源,极大地方便了院校师生。同时,通过线上和微信群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用户提供图情信息咨询服务,包括委托查新查引、原文传递服务等。

另外,医科院图书馆联合美国ProQuest 出版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用户开通以下数据库:公共卫生期刊全文数据库(Public Health Database)、护理与联合健康期刊全文数据库(Nursing & Allied Health Database)和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数据库(PTSDpubs)。还有护理学教育视频(第二版)(Nursing Education in Video, Second Edition)、护理与心理健康视频(症状合集)(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Video: A Symptom Media Collection),内容涵盖公共卫生、护理和心理学相关文献,满足临床医生、护士及心理辅导者应对疫情的需要。

1.2 对网络医学教学提供教学参考信息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教育部于2020年1月27日发布《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6],鼓励各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保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7],各地、各学校纷纷开展在线教学。医科院图书馆有经典医学教科书(如Gray’s Anatomy,Harrison’s Internal Medicine)、开放课件、循证医学数据库、文献分析和评价数据库等,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等各科及化学、心理学等医学交叉学科[8]。图书馆发挥丰富教学资源优势,为各院所及学系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及教学参考资源支持:教师拓宽了专业视野和认知,节省时间,优化教研思路;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梳理脉络,打好专业基础。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继续开展“2020 读书周系列活动”和数据库用法培训系列讲座,如科研与教学信息的获取、探索Access Medical 的奥秘、人卫临床知识库之于临床的价值、新版PubMed 检索与利用、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学位论文等,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把握学术脉络、前沿及方法论,为科研选题、提高科研效率及交叉学科研究提供洞见和启发。

1.3 对公众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公众一度陷入恐慌、茫然的境地,及时有效的健康科普信息能够引导公众对疫情的正确认识,缓解公众的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疫情的蔓延[9]。由于用视频做科普更容易提高公众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因此,医科院图书馆通过整理馆藏医学视频资源,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医科院信息所科普”系列内容,如《有关消毒的那些“不知道”》《史说中医防治传染病》和《传染病简史》等,同时推出“同心抗疫共读好书”活动,推荐传染病学专题期刊和图书,为读者提供专业知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知识服务平台”专门设立“科普知识”专栏,内容涉及“防护知识”“科普视频”及“专业术语”模块,从专业医学角度,满足公众了解和学习疫情相关知识的急切需求,帮助公众科学认识和应对疫情。医科院图书馆还从各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采集1800 余家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及500 余家发热门诊机构信息,并联合高德地图对机构进行位置标注[10],根据疫情防控变化随时更新,用户可以通过地图或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查看距离自己最近的救治定点医院及发热门诊位置。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知识服务平台”增加“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链接,方便用户查询并做好自身防护。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学图书馆提供应急服务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专业、权威的医学信息和知识对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公众极为重要。医科院图书馆是专业性较强的医学院校图书馆,也是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医学分中心,在医学信息的权威性、专业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汇集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医学、药学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对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分类、分析、转化、整合,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专属的高质量信息服务[11]。因此,更需要思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建设应急服务资源。

2.1 医学信息资源整合

快速、及时、有效的医学信息服务除了可以为卫生主管部门正确处置和决策提供坚实保障外,也能为广大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研究疾病、控制疫情和救治患者赢得宝贵时间。因此,医学图书馆应通过积极收集各类相关信息和最新研究动态,建立健全专题信息资源库,同时招募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全方位挖掘、分析、整合信息,尽可能为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及决策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资源推荐和跟踪服务。当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将专题信息库整合入防控综合知识服务平台予以发布,并持续追踪整合最新研究进展,更新完善数据库。同时鼓励和协助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将最新研究进展整合入平台资料库中,使其数据成果迅速广泛地被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参考和利用,为临床及公共卫生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2.2 数字教学参考资源建设

医科院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迅速响应,推出了一系列应急服务措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师生在线教学提供了专业、及时的保障。但是,数字教学资源体系不完善是影响在线教学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7]。医科院图书馆的服务重心是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和服务,未能精确获取课程相关的教学参考信息需求,没有对相关教学参考资源(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开放课件等)进行学科化的组织集成并与课程和教学信息深度融合。并且受版权问题所限,许多现有资源不能进行数字化处理,只能以纸质资源的形式进行推荐,限制了资源的传播和利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参考资源建设经验[12],引进相关图书资源的同时考虑版权问题,通过学科化、数字化,从多方面入手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融入课程平台,助力远程在线教学,建立“课程为中心、师生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教学参考资源遴选、组织集成方法[8],将极大地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健康科普信息资源建设

在大数据和云数据时代,公众获得健康信息的数量并不匮乏,但质量却良莠不齐,因此,科学准确、专业及时的健康信息是疫情下科普服务的重中之重[13]。医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如果将抽象深奥的医学概念和理论直接提供给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公众,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医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医学与人才资源的双重优势,建立涵盖多种学科的科普专家人才库,积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科普工作者与公众进行沟通,检索、收集和整理医学信息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知识,也可以是音视频资料,建立健康科普信息资源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针对公众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当前卫生防疫政策,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相关科普知识,邀请专家举办在线科普讲座,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网络化、移动化信息平台传播疫情科普信息,提高防疫和治疫效果。

3 小结

医学图书馆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应急医学信息服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开展服务的基础,馆藏资源的储备和更新是常态化过程,因此,应加大对优质数字资源的采集和整合,特别是对专题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构建可复用的专题数据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率,提供创新知识服务,实现资源的增值。从资源与技术两方面完善数字教学参考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网络教学助力。结合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医学问题进行检索,整合相关医学信息,将其编译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传播,做好防疫、治疫等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同时,要加强图书馆员应急服务能力,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应对,准确收集前沿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并开展专题研究,主动提供应急信息服务,向精准化信息服务转变,为读者提供科学、有效的专属应急服务。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科普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