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军 邓兰萍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 巴中 636001)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推进、快节奏生活工作方式的普及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颈、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逐年增多,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疼痛是该类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患者进院诊治的重要原因。如何“高效、绿色、便捷”地解决患者疼痛症状,一直以来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四川省名中医李绍军从痹证的病理机制着手,结合自身20 余年的临床实践,拟定了痹痛散经验方,并与现代热透皮技术相结合,以外治的方式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治疗。通过3年以上的先期应用和2 年的对照观察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痹痛散的疗效发挥从痹证辨证论治机制阐释如下。
中医学虽然没有对应的颈椎病病名,但先辈们几千年临床实践留下的大量医学巨著中,也包含了与“颈椎病”临床表现有关的理论及治疗经验,并详细记载了现今临床所述的各型病变相似的征象,如《症因脉治·痹证论》中对“痹证”的描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因此本病可归于“痹证”项痹范畴。其病因病机大多学者认为与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的偏盛、经络受侵相关,机体正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精血暗耗,风寒湿邪乘虚入侵机体可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为病。何常春认为其病因病机与脏腑功能盛衰密切相关。肝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筋骨失于濡养[1]。脾肾气虚,腠理不充,则风寒湿邪易侵机体痹阻经络,或气血运化功能下降,气滞血瘀,发为此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归属为“痹证”腰痹范畴,现代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人体气血亏虚,阳气不振,腠理空虚,卫阳不固时,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侵袭发生腰部疼痛[2]。《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三气也”。《外科证治全书》中说:“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用力过度,脉络充血而外渗,可形成瘀血,瘀处于腰部,疼痛由生。《灵枢·经脉》记载:“……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其中踝厥是典型的腰腿疼痛症状,且疼痛剧烈,类似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表现为疼痛、麻木、酸冷、重着等症状,受累部位常为颈肩、腰背、四肢。从经络循行分布看,与手足三阳经、督脉、带脉联系紧密,其症状的产生与上述经络的经气受阻密切相关。
痹证以急慢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临床中以疼痛为主诉就诊。目前疼痛治疗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边远地区仍在起步阶段。现代医学以药物口服和注射、麻醉药物神经阻滞等疗法为主,存在口服药物胃肠刺激反应大,不宜长期使用,麻醉剂可成瘾性、神经阻滞技术要求高,难以普遍应用等问题;同时,此类病症大多缠绵难愈,反复发作,需长期治疗,占用了医院大量医药资源,耗费大量治疗时间及费用[3]。临床研究显示非药物治疗如牵引、中频电疗、电针、推拿等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有较好疗效[4,5]。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基于现代社会患者追求快速疗效的要求,为更好提高镇痛疗效,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达到减少不良作用实现无毒性、安全的“绿色治疗”目标,中医外治法已然成为研究热点。中医外治法作为传统中医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采用中药炮制加工,通过皮肤渗透吸收,使药物进入机体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包括了中药温热外治法、中药贴敷疗法、中药涂抹疗法、中药蜡疗法等。既往中医外治疗法作用于骨、软组织损伤方面的研究较多[6],但此类方法普遍存在中药透皮吸收率利用不佳、镇痛时效性不理想的问题。目前中医外治法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出现了新的进展。现代热透皮技术利用中药外敷热透皮医用中间体与中药外治法相结合镇痛效应研究较少,此综合疗法既为临床镇痛疗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亦是古老中药外治法的具体运用,具有独特优势。
根据李绍军主任医师20 余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疗观察,风寒湿滞、血瘀气滞为其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型。同时,除年轻患者外,大多有肝肾亏虚的病理基础,病程日久的患者,脉络瘀阻更盛。风、寒、湿、瘀、虚多重致病因素相交是该病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因此,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化瘀、舒经止痛,补肝益肾、强筋壮骨乃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在药物的选择上君药以祛除该类邪气的要药为主,考虑到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脏腑经络的相互联系,在佐使药物的选择上注重了引经药的加入。鉴于传统药物外治法吸收利用率差的问题,引入产生持续热源的热透皮介质,可使药物吸收更快更充分、作用更持久。项痹、腰痹虽系不同疾病,但依据中医“异病同治”理论[7],二者均属中医“痹证”范畴,因此可同用自拟痹痛散对其对应证型予以治疗。
痹痛散组方:(1)针对风寒湿滞证型自拟温经痹痛散(痹痛散1 号方)方药组成:羌活、独活、生川乌、细辛、透骨草、生草乌、白芷、乌梢蛇、地龙、桂枝、柴胡、川芎、土鳖虫、杜仲、狗脊、牛膝、红花。(2)针对血瘀气滞证型自拟活血痹痛散(痹痛散2 号方)方药组成:骨碎补、自然铜、乳香、没药、鸡血藤、苏木、川芎、牛膝、羌活、独活、白芷、生天南星、海藻、地龙、杜仲、狗脊、柴胡。
使用方法:上方烘干研成粉剂,取适量药粉用陈醋浸泡30 min 后,放置于中药外敷热透皮医用中间体(规格120 mm×90 mm)的药库层,颈椎病贴于颈4~7 夹脊穴、大椎、阿是穴;腰椎间盘突出症贴于肾俞、腰夹脊穴、大肠俞、命门、腰阳关、阿是穴。每次选择2 个部位(颈、腰椎各为一个部位,上下肢体各为一个部位),每处一片,每次贴药6 h,若皮肤出现瘙痒、红疹等过敏情况则立即取下,每日1 次。2组治疗7 天为1 个疗程,总共2 个疗程。此疗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在以针灸理疗康复等基础治疗的方案上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从药物本身的功效来看,温经痹痛散(痹痛散1 号方)以羌活、独活、生川乌、生草乌为君,可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细辛、乌梢蛇、地龙、透骨草、桂枝为臣,可助君药散寒除湿,搜风剔络;杜仲、狗脊、柴胡、白芷、川芎、土鳖虫、牛膝、红花共为佐使以助君臣药力。项痹、腰痹常致督脉和阳明、少阳、太阳多条经络受罹,运用狗脊、柴胡、白芷、川芎佐使之药可引药入经,另一方面寒湿阻滞经脉易致瘀滞形成,以活血化瘀之品为佐使,以奏通经活络止痛之功。活血痹痛散(痹痛散2 号方)以骨碎补、自然铜、乳香、没药四味活血通络止痛之药为君,可活血祛瘀、舒筋止痛;鸡血藤、苏木、牛膝、川芎、生天南星、海藻为臣,以助君药舒筋活络、消痰软坚;杜仲、狗脊、羌活、独活、柴胡、白芷为佐使,一方面利用羌活、独活归手足太阳经、柴胡归手少阳经,白芷归手足阳明经,协同归足少阳经的川芎和温通督脉的狗脊,达到引药入经的目的,另一方面,此病以中老年居多,肝肾不足常为病之根本,用杜仲、狗脊为佐使可达补肝肾、壮筋骨的作用。痹痛散从解决“风、寒、湿、瘀、虚”的病理机制着手,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痹证之因迎刃而解。
从脏腑经络的调节机制来看,热透皮技术的敷贴部位靶向明确,充分发挥了经络腧穴的调控作用。一是颈、腰椎敷贴部位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阳气鼓舞、正气来复以利于驱邪外出。同时,膀胱经和阿是穴部位为病位所居或症状所在之处,在这些经穴敷贴药物,通过对经络的皮部及穴位的刺激,药物成分按照“皮部-络脉-经脉-脏腑”循行路线,即通过皮肤腠理吸收药物有效成分,“得气”后从浅层络脉布散至经脉,循经感传,层层推进,直达病所迅速缓解疼痛,同时深入体内,调节脏腑气血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体现了经络辨证的思想和“标本同治”治疗原则。二是中药有效成分在温热作用下如同“药灸”,可激发体内阳气,推动致病产物湿邪、痰浊、瘀血消散或外出,同时打开腠理,使得出之有道,迅速恢复阴阳、气血平衡。
从外用散剂与热透皮技术有机结合的作用机制来看,该治疗技术发挥了热能与药能双重治疗效应。(1)热力借药力锁痛点:针对发病急,疼痛剧烈的患者,自拟痹痛散药物通过热透皮医用中间体使有效活性成分穿透皮肤、肌肉、血管、神经、肌腱、骨膜等病变组织,直接定向作用于疼痛局部,可控制疼痛游走,患处贴用即感发热,达“直击病灶,快速止痛”的效果:(2)药力借热力强止痛:针对患者病程长短不一,热透皮医用中间体可保持持续热效应,使中药生物活性大大强化,且充分渗透皮下,扩张血管,打开皮肤毛孔,使药效成分直达肌肉骨骼内部,以解除肌腱、血管神经、骨膜等组织压迫,起到“匀速缓释,持久镇痛”的效果。(3)通过热透皮疗法导入药物,不经过消化系统、肝肠循环,避免了药物对肝、肾的损伤;且操作简单,给药方便,疗效确切,未见全身性毒副作用,舒适性强,患者治疗依从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