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晓婕,刘语欢,梅皓然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1)
李宗新在2013年《中国水利报》提出水本身并不是文化,只是文化的载体或媒介,承载着人与文化的联系。他认为,水文化是以人与水的关系为核心内涵,是人类以水为载体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体[1]。根据校园水文化建设的内涵可以把校园水文化分为水利精神文化、水元素物质文化和节水爱水行为文化[2]。水利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新时代的李冰精神,无数水利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的“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行业精神。水元素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建设具有水利特色的标志建筑,如李冰广场、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景观、水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等,水元素物质文化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可以让进入这个物质空间的人感受水文化、领悟水文化。节水爱水惜水护水行为文化主要指在校园师生将节水爱水从理念转化到行为上,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水情状况,掌握节水方法,参与节水实践,弘扬节水美德,从小行为到大实践真正做到节水、爱水、惜水、护水。
新媒体的发展给校园水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乘互联网快车,通过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新型媒介方式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3]。新媒体以信息传播速度快捷、传播范围广泛、传播信息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使得水利类高职院校水文化建设路径探索不得不想方设法与新媒体环境相融合。
首先,新媒体丰富了水利文化建设的内容。新媒体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借助数字化建设平台,校园新媒体内容可以极大地凸显水利行业特色,水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合水文化元素,水文化内容以数字化形式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广泛传播。
其次,新媒体技术拓展了校园水文化传播的空间。在数字信息发展之前,校园文化局限于校园内的物理空间,受信息传播空间局限,校园文化往往自成系统。而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校园文化空间约束,师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了解古今中外、包罗千奇万象的水文化知识,校园水文化活动的开展也突破时空限制,以数字水文化活动的形式开展。
最后,新媒体技术可以增强高职校园水文化活动的实效性。校园水文化建设中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水文化教学资源,丰富水文化校园活动,满足学生了解水文化历史掌握水文化内涵的精神需求,因此,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单向知识传输的模式,拉近了学习距离,能提升学生水文化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能有效提高水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本身就处于新媒体时代,受新兴媒体技术的影响极大,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是得心应手,对新媒体平台的服务与操作都极其熟悉,对各类新媒体的使用频率也呈现出高趋势现象。传统媒体具有传输速度慢,内容容纳储存小,更新速度缓慢等一系列劣势,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其依赖性低,使用率不高。而新媒体技术则一改往日传统媒体的劣势,更切合大学生思维习惯,而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方式则深受当代大学生追捧。因此,水利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把握机遇,根据学生使用新媒体习惯打造特色水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建立信息化教学课堂,融入优秀水文化,将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南水北调工程等水利故事以新媒体手段传递给学生。
新媒体技术在校园水文化建设中具有实用性、交互性、理智性、期望性等特点,根据这些应用特性可以提升校园水文化建设的效果。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多样性特点,但毫无疑问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而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信息媒介,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向学生传播水文化可以提升校园水文化建设的实用性。校园水文化建设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打造水文化专栏,按时向学生推送水文化信息,因新媒体信息使用和接收的便利性,学生会增加信息阅读的频率与时长,从而实现水文化传播。
现如今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来参加一些交互性较强的活动,而在新媒体平台发起的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度极高。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参加活动的重要平台,大家更愿意选择接收和阅读有互动活动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的交互性更加注重大学生群体与新媒体特点的融合,这也为高校校园水文化建设路径探索提供了平台,拓展了水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让新媒体思维与大学生群体紧密结合,减小水文化传播阻力。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变得多元化,这其中包括信息来源多元化与信息内容多元化。现如今面对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大学生的选择态度与选择内容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与思想,这也就成了高校校园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4]。大部分学生对于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选择相信,部分学生对不确定的信息会想办法求证。总体来说学生会选择相信最权威的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认为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就是正确有效的。因此,学生在了解水文化、学习水文化时会更多选择学校官方平台推送的信息,校园水文化建设应把握学生信息获取习惯,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大力推送水文化信息。
为了适应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性,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以新媒体平台为支撑的高校校园水文化建设平台,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知道并了解自己的学校开设的新媒体平台,但是关注浏览的学生不是很多。这就表明高校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水文化建设的发展还有待提高。校园新媒体还存在发布多回复少,提问多回应少的问题,所以学校新媒体平台建设与最基本的受众群体有着严重脱节的现象,进而引发高校新媒体平台欠缺与不完善。所以在新媒体平台宣传水文化,就需要有关部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结合调查结果,深化新媒体平台改革,进而提高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的期望性。
从本质来看,大学生校园水文化建设活动其实就是一场特殊的校园文化传播活动,同时也是高校育人和立德树人实施的创新路径,是高校传承水文化与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的总体需求。将水文化通过新媒体方式有目的地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从而达到全面育人效果。这就要求高校有关部门需要契合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特点,深化改革新媒体平台,探索创新新型路径,优化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意义。
校园水文化建设首先要打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原有的过分隔离的做法,打破新旧媒介之间的壁垒,构建新媒体集群。这就需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要注重校园本地水文化的探寻,充分挖掘和创作原创水文化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集中展示各种优秀校园水文化作品,让学生登录新媒体平台时就可以轻松愉快地享受水文化的饕餮盛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搜集各种优秀的媒体资源,形成一种交互性极强的新媒体集成群,专供学生交流借鉴,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满足有效的快速的信息查阅需求。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党委宣传部为中心的融媒体矩阵,这便为校园水文化的全面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在校园水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活泼性和严肃性的统一,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媒体平台的影响力。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中的活泼性和严肃性的统一,是指在内容方面做到深度性,在风格方面做到活泼化,既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和阅读学到水文化知识,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到的内容,也能够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与乏味。因此,这就需要充分发掘内容创作的魅力,激发整个平台的活力,既能够青春化,又能够有深度。同时,基于学生水文化信息需求的契合,让学生能够从被动了解转化为主动地关注,增强水文化传播的实际影响力。除此之外,高校新媒体平台在做校园水文化建设的时候,还要从内容上下功夫,优质的内容,是平台生存和“涨粉”的关键;高校新媒体平台要能够将各种风格的内容做到配合性,既有严肃性的理论内容,又有轻松化的娱乐内容。当下,部分高校在校园水文化建设中,就已经针对学生的信息需求,对内容进行细分,栏目进行重新调整,从而增强新媒体平台的综合影响力,实现水文化传播。
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是校园水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团委新媒体平台建立关于水文化活动专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水文化内容的创作者与践行者,用实际行动宣传水文化。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水文化节日中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加深学生对水文化的理解,并转化为节水实际行动。优质内容的创作是校园水文化活动的关键,同时畅通的渠道也是新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倘若内容为王,那渠道就是将,好的将军会不断拓宽自身,增强王的影响力。要做到这一方面,高校新媒体平台,就要策划相关的活动,打通校内外的渠道,既要保证水文化对学生影响的针对性,也要保证水文化对学生影响的普遍性。为此,可以联合校内相关单位,举办配套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关注新媒体平台上水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新媒体平台的存在,从而发挥新媒体平台在水文化活动开展中的作用与魅力。
个性化信息在当前新媒体领域的应用是比较普遍的,这是基于互联网广泛发展的基础,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这种个性化也可以应用在校园水文化建设中。要进行个性化的设置,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偏好和习惯进行充分地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适应性地更改;既要保证内容的不落俗套,紧跟形势和发展,又要保证学生对内容比较感兴趣。比如,可以调查学生对校园水文化建设类文章的阅读习惯和时间,针对性地做精准的推送。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标题阅读的习惯,对标题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标题就如同文章的眼睛,只要眼睛足够有吸引力,自然也会吸引学生,紧扣学生的心弦,进而提高文章的阅读量。同时,这种个性化还可以体现在高校新媒体平台上,水文化建设的新媒体平台能做到与众不同,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得到一些新的体验,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平台本身的魅力。部分高校在校园水文化融媒体的探索过程中,也已经对学生的偏好进行了调查,这也为校园水文化建设的探索提供了个性化的支持。
中华水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学生对水文化的学习,水利类高职院校作为祖国水利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培养水利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水利精神、水文化素养,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推动校园水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功能相结合,搭建校园水文化建设的统一信息发布平台,借助优质内容集成,推动校园水文化建设效果和活力的释放,最终帮助水利学生树立科学的水利发展观,践行水文化,进一步增强人水和谐价值观,促进水文化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