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明 孙月双
(1.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荆州 434023;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3.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荆州 434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阐明了我国下一阶段国家战略意图,明确了在“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与实现路径,确立了科技自立自强这一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当前我国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担当历史重任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源自德国柏林洪堡大学。19世纪初,时任德国教育部部长的威廉·冯·洪堡提出建立一所新式大学,推行科研与教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开启现代大学的先河。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社会经济也因开放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我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核心要求也随之改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1]。我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78—2005年):科教结合育人
1978年,国内首个研究生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建设,开启了我国高层次教育走向系统化的进程,此后全国各地委托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始实践,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已然发芽。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不仅打开了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大门,也让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在新阶段有了新要求。此时,科教结合育人理念初步形成,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还仅形成大致的构思,由于缺乏较明确的指导方法、实施路径与制度保障而未能稳步实施。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彰显,但此时科研与教学结合的目的还只是停留在提升科学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举行,表明我国本科生科研活动计划开始逐步实施,多层次的科教结合育人开始探索实践。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基础性研究要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发挥高等学校在基础性研究中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的研究工作相互结合,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可相互兼职。”[2]这一时期,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提出和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各高校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训练活动,如北京大学的“本科生研究型学习项目”等。部分研究型大学开始在培养体系中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还在教学方法上逐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3]。在这个阶段,高校科研和教学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结合,但这一时期,科研与教学彼此分离现象严重,没有实现协同发展。
2.探索阶段(2006—2014年):科教协同育人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对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做出了系统性目标规划和内容部署,同时对建立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机制体系也提出了相关要求。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逐渐被提上议程,科研与教学的协同发展走上了体系化目标建立的道路。2009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该计划强调发挥高水平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力量,着力培养在基础学科领域拥有拔尖水平的创新人才。之后,教育界人士开始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之间进行加强两者联系的实践探索。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联合教育部,启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希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为导向,通过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配合、支持为手段,用科教结合的有力推进来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4]。该计划作为里程碑式的工程,对科教结合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应具备的规模和制度保障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明确构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是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行动指南。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5],该文件与《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仅给出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相关部署,同时也系统且全面地提供了明确任务、完成途径和目标规划,确立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思想。
3.成长阶段(2015年以后):科教融合协同育人
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国内首家“科教融合”物理科学学院,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方针,对科教融合特色办学模式进行了实践[6],表明我国高校在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开始了具体的实践探索。随后几年,国科大与其相关研究生培养单位陆续进行深化合作实践,与此同时,为保障科教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一流大学的持续建设,中科院还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深化科教融合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专项行动计划》。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希望对研究生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改革,期望通过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创造能力,进一步强调科教融合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以科研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为进一步贯彻国家领导人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协同创新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山东省教育厅在落实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率先开展示范活动,组织省内多所高校与中科院研究所开展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战略合作,创新和深化原有“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模式,持续推进科教融合,凝聚各方优质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2020年10月,山东科技大学进行了科教融合育人的进一步深入实践,旨在通过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与科研院所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学科建设与发展,实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科技发展态势,持续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2020年12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章程》印发,强调教育部科技委主要任务是要面向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快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以适应新发展格局。基于此,国内高校的科教融合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深度广度得到了极大延伸,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时代命题,根据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我国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发展逐步实施全方位战略部署,大致经历了科教结合、科教协同、科教融合三个发展阶段,从初期的分化形态逐渐发展到融合交织,推进高校科研体制化,实现了“科研”“教学”双中心的有机融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大学不可缺少的两项重要职能,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学、科研不会脱离人才培养而存在。如今,科教融合全面创新发展满足了新时期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与重要特征,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实现了我国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的有机衔接。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经历了从萌芽到成长、从结合到融合的发展历程,适应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为我国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不断输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创新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核心位置。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成,而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知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而高等教育是知识创造、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彰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追求,而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升人才竞争力与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规模式扩张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科研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发挥着推动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的场所,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从来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型人才理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研究实践中的相互对应,而科研创新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7]。洪堡在大学的核心价值里曾提到“由科学达至修养”,培养“有修养的人”是大学的出发点[8],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直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发挥在于充分利用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于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进而不断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从而构建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9]。
2.完善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路径
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他们拥有丰富的科研与教学资源和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10]。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淀并依托特定的空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环境,探索性、前瞻性和原创性的知识供给及文化传承的思想支撑。同时,基础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重大科学发现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往往伴随着新的知识革命的出现,知识大变革意味着知识体系的大调整,必然引发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提升,并最终强力助推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建立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融合的知识创新体系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根本要求,科研与教学的充分融合让高水平的科研能够有效支撑高质量的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高质量人才驱动科研与教育高水平发展,知识与人才形成了双向流动,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完善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路径,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促进了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和资源集成,增强了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创新人才队伍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是全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体现,追根溯源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是建立强大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基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肩负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担当,承担着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的光荣任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加强科研和教学的联系与互动,促进科教资源的协调与优化配置,增强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支撑并引领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的主场所,同时也是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实践平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驱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队伍保障。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持续输出的有效途径,是发挥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保障。
加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寓研于教、融教于研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知识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新发展阶段科教融合的时代契机,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发展目标相统一、学术探究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相协同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是新时期我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走向的必然趋势。
1.高校与科研院所目标相统一
科教融合、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拥有各自不同的职能定位。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将要求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使其未来发展目标走向统一。科研院所将科学研究作为根本任务,是前沿技术和高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头部引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要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为着力点,不断实现各自职能的延伸,以共同支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结合当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以共同目标为导向,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协调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相互配合、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前沿技术、战略高技术领域的科研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将其应用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同时还需加强两者的外部合作,不断扩展合作空间,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在开放共享的环境中孕育创新成果,提升原始性、基础性、创新性的创造能力,完成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间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集中优势促进科技人才、科研成果与创新知识的高效流动,从而带动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2.学术探究与知识学习相结合
从学生学习层面看,教学活动缺少对学生学术探究与知识学习的结合教育。增强学术探究与知识学习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立足于课堂又超越课堂。学术探究由师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术共同体中进行互动式学术交流,知识学习与学术探究在这一共同体中交汇,实现教学相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型,则知识学习将由接受型转变为自主探究型、由求同转变为求异、由知识继承转变为知识创新。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就要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核心,提供学生开展学术交流与探讨的环境条件,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走进实验室、加入科研团队,学习撰写学术论文,把学生学术探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学习组织形式。这样,学生就能持续处在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中,感受科研实践的魅力,提升自身知识学习、整合及应用能力。
3.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相协同
从教师职责层面看,教师是高校内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直接实施者,同时承担着科研与教学两项职责。虽然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名义上表现为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并重,但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将科学研究放在主导地位,忽视了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科研育人意识,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协同发展。美国学者克拉克提出“研究—教学—学习联结”的概念,而教师就是起联结作用的主体,将研究、教学、学习三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科教融合的本质就是在“研究—教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将理论见于实践[11]。同时将教学过程本身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看作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以研促教,融教于研。教师通过开展科研工作,培养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及时获取研究领域的最新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科学研究新方法、新经验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将前沿科学知识转化为课堂中引人入胜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得教学更具科学性与实践性,利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高校教师要善于通过研究性的教育教学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教研相济,传承与创新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
4.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融合
从高等院校职能层面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要求高校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走向统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意味着两者间要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支撑高水平科研。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校人才培养是以科学研究为支撑,通过加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逐步实现科研成果与人才的双向流动,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知识经济时代下,科研活动的开展不应仅仅停留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逐步扩展到各个教育层次中。高校应充分明确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将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高校要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指导理念,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促进学术资源与科研资源相互转化,协同发展。科教融合的落脚点在于将科学研究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并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举措,也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家正不断深入和推进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选择。我国高校要重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所体现的现实意义,汲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历史经验,充分利用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科技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健康、持续、有效地运行与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