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茜 李 磊 陈桂敏
(1.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1;2.丹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 丹阳 212300)
萧琢如,字伯章,号遯园,生卒年不详,湖南湘乡人。其父为医学界泰斗,自幼学医,学识渊博,尊崇仲景学说,尤善使用姜附、四逆辈,且剂量超常,效如桴鼓,为“中医火神派”代表人之一[1]。
《遯园医案》为琢如先生之遗著,初刊于1923 年,全书分上、下两卷,辑录先生30 年所治之疑难验案150 余则,本书未分门类,但记述详细,医理剖析浅显形象。每一案脉证齐全并详细叙述病家患病前后情况、平素状态以及他医诊治过程等,案中常夹叙夹议,用药若取成方者,仅注方名,省略药名及剂量,若以古方加减者,则注明加何药,去何药。从这些医案中可以分析出萧氏长于脉诊,善用经方,用方灵活,治法实用,疗效卓著,师古而不泥于古,堪为后世楷模。学习和研究《遯园医案》,对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遯园医案》的学术思想及特色简要论述如下。
《遯园医案》治疗上推崇仲景之法,尤重于温补,常以姜附、四逆辈,温振脾肾之阳,尤其在湖湘江南地区,能用超常剂量,充分体现“中医火神派”的风格。
例1 治多叔,年四十余岁,大便不利,医者以滋润药服之,久之小便亦不利,肚腹饱胀渐上,胸膈亦痞满不舒,饮食不入,时时欲呕,前后服药已数月,疾益剧。最后一医以硝、黄大下后,大小便亦闭塞不通,身体益困疲不支。萧氏以乌头、附子、北姜、老生姜、粉甘草,以猛烈热药且用量极重,嘱其煎成冷服,每日当服2~3 剂。次日,呕已止,胸膈宽,索糜粥,食如常人。萧氏认为,人身肠胃,犹人家之阴沟,冬月阴沟冰结,水道不通,求通之法,必俟赤日当空,以辛温大剂频服,使锢阴中复睹阳光,坚冰立泮,获效所以神速。
萧氏在原按中通过援物比类的方法将人身肠胃,类比人家之阴沟,萧氏认为此二便不通,肚腹满胀,犹冬月阴沟冰结,以辛温大剂频服,使重阴中复现阳光,坚冰立消,是故获效神速。此案乃阴证便结,萧氏以辛温大剂频服,讲究单刀直入温复阳气。同时凡用四逆辈,无论有无格阳假热之象,均提倡冷服,较为独特。
例2 治朱满妹,年三十,腹中寒凉作疼,怯风异常人,头重不举,手足酸软不温,面色黧黑,时时欲呕,舌苔湿滑而厚,脉象沉迟而弦紧,予乌头赤石脂丸并入蜜作汤冷服,痛稍减,即嘱其相机递加分量,连服不断,以疾愈为度。每剂中重用乌头、附子多至二两,后又在前汤中加生乌头两个,煎至四大碗,分七次或八次,渐次增加进服。连服附子近二十斤,其病始愈。
患者腹中寒凉作疼,参以舌脉,此乃阴寒痼结所致,乌头赤石脂丸出自《金匮要略》,用此方温阳散寒,峻逐阴邪。在对危重之症的治疗中,萧氏倡导分次服,昼夜服尽二、三剂,而非加大剂量于一剂中,此举可有效抑制附子的毒副作用。
萧氏诊治疾病时,十分注意调补脾胃,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诸多医案皆在控制病情后予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方善其后,以收培补后天之功,由此可见一斑。
例1 丁巳秋,余息影常宁水口山矿务局。适张君惠畴之丫头,肚腹膨胀,饮食锐减,骨瘦,身微热,贪眠,行动维艰,舌苔白暗而黑。曰:此阴寒重症,幸未误药,及今图之,尚可救济。即疏理中汤加附子,嘱其连服数剂,即平复如初。
本证主症为腹胀,属太阴虚寒重证,据《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痛,时腹自痛”。阐述了太阴病中焦阳虚,寒凝气滞,运化失职,故见腹胀满。脾胃虚弱,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职,故饮食锐减。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不养肌,故“骨瘦”。又“脾病则四肢不用”,故见行动维艰。《伤寒论》277 条阐述了太阴病的治则:“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其中藏有寒指脾脏虚寒,四逆辈则指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类。结合本证的舌苔白暗而黑,脉象之沉微,知病当属太阴虚寒重者,仅以理中汤不可获全功,故拟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服后脾阳气振,阴翳散,大气转,腹胀消,病复如初。
例2 胡某妻近三四年来,每至霜降节,必发生痢疾,甚以为苦,不知所以。刻下时值七月,若至九月,难免不再患痢。至霜降,胡果延诊,审视腹痛里急,赤白杂下,日夜二十余行,舌色鲜红,苔白而薄,身微恶寒,脉浮紧。自云先日食面受凉,遂尔疾作,已两日矣,尚未服药。即与平胃散加羌活、防风、神曲、麦芽等味,以剪除新邪,二剂,外感已;继用大承气汤两剂,最后腹痛甚,下黑污臭粪极多,症减七八。恐其久蓄之积,根株未尽,复进大柴胡两剂,各恙皆平,用以柴芍六君调理而愈。次年霜降时,疾不复作。
当表里同病时,常法当先表后里,方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并加羌活、防风、神曲、麦芽消食祛风,除外感新邪;继以大承气汤泻下,以治其里;再以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诸症皆平。最后以柴芍六君调理善其后,以收培补后天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疾病的预后也取决于中气是否有权,若脾升胃降,气血调畅,气机不息,则疾不复作。由此可见萧氏对调补脾胃的重视。
萧氏崇尚仲景学说,擅长使用经方,如猪苓汤、白虎汤、真武汤、桃核承气汤、小柴胡汤等。同时萧氏亦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提倡变通,用药灵活。萧氏根据病证于经方加减应用,并重订了消瘀蠲痛汤、降冲饮、养脾互根汤、七节汤等经验方以及疫痘化瘢治法,皆能发前人之所未发[2]。
例1 长沙陈某,年五十,患泄泻,医治益剧,已两月矣,仅余皮骨。延余过诊,肚腹不作胀痛,舌色淡红,苔白而薄,时以开水漱口而不欲咽,脉微缓。阅前方如温燥、固涩、升补,关于脾肾两家成方,服之殆遍。意其下多亡阴,以八味丸少合四神丸为汤服之,不应。改用景岳胃关煎:熟地五钱,山药、扁豆各三钱(均不炒),炙草一钱,炮姜一钱,吴茱萸五分,白术二钱(不炒)。煎水二杯,初服一杯,即十愈七八;再一杯,即痊愈。
景岳胃关煎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证。药物组成为熟地黄、山药、白扁豆、炙甘草、焦干姜、吴茱萸及白术。萧氏采其方,订正药品分量。本案患者已用温燥、固涩、升补多法,治之不效。《黄帝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方以山药、扁豆、甘草之甘平,滋脾阴,以吴茱萸、干姜、白术之温燥,温脾阳,共维系脾阴脾阳,互为其根,故易方名养脾互根汤。
例2 窿工某,患冬温,头痛,初微恶风,时发热,微汗。医者以消风、败毒等方进,遂大热大渴,汗出如浴,头痛如劈,眩晕不能举,咽喉亦肿痛,水谷不入,时露谵语,舌鲜红有刺,无苔,脉浮数而洪。即与大剂白虎去粳米加生地、花粉、栀子,两剂,大便泄泻如沸汤下奔,诸症减十之五六。病者以腹泻疑药过凉所致,请更方。余以其愚昧无知,不与置辩,因权辞曰:症既变,方自当改易,乃疏白头翁汤加入石膏、知母、蕤参、生地、花粉等品,三帖泻止。各恙悉退,以清润养阴善后而瘳。
本案患冬温,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数而洪,符合白虎汤证,与大剂白虎去粳米加生地黄、天花粉、栀子加强清热滋阴之效。2 剂后,大便泄泻如沸汤下奔,诸症减十之五六,病位既变,用药亦变,更方为白头翁汤加入石膏、知母、蕤参、生地黄、天花粉等品,三帖泻止。后因病属冬温,温为阳邪,最易伤阴,津液的盛衰,决定了邪正斗争的胜负,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故善后方以清润养阴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