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子,孟泽婧,王紫怡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是苦难和辉煌并举、思想和文艺并重的历史创造、思想创造、文艺创造,是我党革命文艺史上的特殊阶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不凡篇章。
政治是一切的总和,目标是斗争的方向,政治目标是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首要目标,包括宣传党的革命性质、北上抗日的主张等等,以达到统一思想、提振士气、扩大宣传、团结群众、播撒火种、瓦解敌军的目的。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所肩负和承担的政治任务,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正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言: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配合红军军事行动的战略意图,取得军事作战胜利是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重要目标。长征途中,在急速行军和恶仗不断的严酷境况下,文艺宣传多采取在部队集中经过的路口或地段以唱歌、说快板、喊口号等方式,鼓动和激励红军部队行军作战。比如在老山界、乌江岸、湘江畔、雪山草地等重要行军途中或重大战斗前夕,设置“宣传鼓动棚”为红军将士鼓舞士气,是红军将士以双腿同敌人汽车轮子赛跑的“加速器”,也是文艺史上和军事史上文军合体的奇观。
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人民的军队,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亦是以人民为基础。广泛联系人民群众是长征途中党的文艺宣传的重中之重,文艺宣传队会在群众集会、部队休整、扩军宣传、节日庆祝时进行演讲和文艺演出,不仅丰富活跃了红军队伍的行军生活,鼓舞激励了战士的决心和斗志,而且广泛联系起了沿途的人民群众并与之建立起了深厚的军民情感,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可见,长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红军胜利完成了军事转移的战略任务,而且还在于革命理想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激扬。[1]
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工作,以上述三个根本目标为指引,而其主要特质则是以以下五个方面呈现,两者之间从内部属性上体现着逻辑关联。
诗词是长征文艺的最佳代表和不朽绝唱。长征途中,上至将帅,下至士兵,都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诉诸笔端,变成语言,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不但力挽狂澜而且马背成章,写下了荡气回肠、气势磅礴的不朽诗作:《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其中《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
毛主席在长征路上的不朽诗篇,既有对长征途中具体情境的聚焦式描述,也有对长征路上包罗万象的全景式描摹,既有低沉有力的苍劲笔触,更有大开大合的激越浪漫,是长征文艺激扬诗歌品格的最好实证,是长征文艺浪漫主义气魄的最高引领。其他红军领导人在长征途中也有不凡诗词留世,如林伯渠《过夹金山》《长征》《初抵吴起镇》,聂荣臻《吾非石达开》《渡大渡河》,萧克《大战将军山》,彭加伦《渡金沙江胜利歌》等,都是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谱写的浓墨重彩的文艺篇章。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的长征文艺气贯长虹、雄浑豪迈,映射和折射出长征文艺的诗性品格和浪漫气魄,成为长征文艺的第一座高峰。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长征时期党的文艺战士以铁的意志和流血牺牲,谱写了一首首大无畏的英雄之歌,绽放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长征时期的文艺“齿轮”和“螺丝钉”便是文艺战士。长征初期,文艺战士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留在中央苏区继续战斗,另一部分则随主力长征并开展文艺活动,如李伯钊、成仿吾、伍修权、危拱之、黄镇、胡底、陈靖、钱壮飞、李克农、徐特立等。以李伯钊同志为例,她在长征期间编演了十余部戏剧和歌舞,其中《打骑兵歌》和《打骑兵舞》最具代表性。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委王震同志在为《李伯钊文集》作序时写道:我们一道长征时,……伯钊同志经常不顾疲劳,唱革命歌曲,增强大家克服困难的信心,为红军指战员教唱革命歌曲、表演舞蹈,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增添欢乐,就使其振奋。就是在那时,在她的教唱下,我学会了《打骑兵歌》这支歌,我至今还会唱。”红二方面军宣传队长金如柏回忆道:“看了红四方面军剧社李伯钊等人的演出,大家第一次看到像样的歌剧、小话剧,还有从苏联学来的《乌兰克舞》《高加索舞》等,情绪非常高昂,长征途中的疲惫也被歌声送到九霄云外,就像草地上吹起了一阵三月的春风。”李伯钊去世后,郭沫若先生在《哀悼李伯钊同志》一诗中,深情赞扬了她在长征前后对革命文艺工作的贡献:“红区歌舞震中华,文艺幼丛此一家。最是长征风雨路,剧坛烽火放奇花。”
党的文艺战士用文艺宣传的方式在革命理想中挥洒着烈火般的革命热情,他们是长征历史坐标中勇担使命的文艺尖兵,他们是长征烽火硝烟里艳丽绽放的文艺之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马当先和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长征文艺宣传是以坚定的革命理想为源点,进而在崇高的革命信念中去进行文艺宣传,从而形成了长征时期文艺的独有风格,散发着浓烈的革命理想主义气派。
长征途中,大量的文艺作品创作和文艺宣传鼓舞和激励了红军战士战胜敌人的勇气和斗志,使他们士气倍增,如李伯钊的《扩大红军》,李克农的《送军鞋》以及无法考证作者的《保卫川滇黔省》和《当兵就要当红军》等歌曲。而陆定一的《长征小调》传唱时间长、群众反响大,生动记录了红军的重要战斗、重大事件和取得的重要成就。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时三支队伍联合举行的歌舞晚会,在我党文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时任红五军团宣传部长的黄镇将军,在漫漫长征途中创作了四百多幅长征题材绘画作品,但遗憾的是,经过一路颠簸,现存画作只剩下25幅,现已整理并出版为《长征画集》。这些画作,见证了红军是如何在艰难险阻、险象环生的远征中,谱写出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这是真实长征的速写,是长征途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部美术作品集,弥足珍贵,凸显长征文艺坚守革命信念和革命理想的精神气质。
汲取民间文化之民本主义气息是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又一鲜明特点,这一特点在诗词歌曲和口号标语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其生成原因有三。
中国现代医院存在的社会性医患关系紧张有着历史文化原因,亦有西医全球化带来的弊端,但主要原因是现代医疗体系存在的技术-人性分裂引起的问题。
1.民间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起到扩大影响和有效动员的宣传功能
以贵州为例,红军长征在贵州时间长、范围广,发生的重大事件多,是红军队伍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期。表现在文艺宣传上,大量采用贵州民歌曲调,如“贵州山歌调”“贵州薅秧歌”“苗族飞歌”等,通过即兴填词创作出既贴合民情又高亢激昂的歌曲,很好地起到了扩大影响和动员群众的文艺宣传功能。
2.民谣民调自然天成、朗朗上口,可更好地发挥文艺宣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长征途中的宣传口号与歌曲唱法,在形式上大量采用民谣格律和民歌曲调,呈现出明显的民间语言和民间歌曲特点,许多出自民歌、童谣、顺口溜、快板诗等民间艺术体裁,如危拱之运用“凤阳花鼓”和“兴国山歌”曲调配新词,编创出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歌曲《新凤阳花鼓》等;有的作品采用快板、顺口溜、莲花落等曲调,如《千难万险踩脚下》《气得老蒋掉眼泪》等,唱法颇为生动;有的作品采取其他歌曲旧调的唱法,如《红军纪律歌》采用的是《苏武牧羊》的曲调格式;有的则直接演唱民间歌谣,如铜钱歌、竹片歌、砍柴歌等;长征时期的文艺战士有的有留学苏联的背景,所以也出现了以国外民歌曲调编唱新词的做法,《再占遵义歌》就是借用乌克兰民歌《胜利的开始》的曲调。
3.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民本气息,归根结底是由其民本思想所决定的
广泛汲取民间文化进行创作和宣传是长征时期文艺工作的鲜明特点,从根本上讲,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工作的民本思想所决定的,文艺作品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和朴素情怀,是红军队伍和人民群众同心同行、同心同向的真情显露,这种朴素而又浓郁的民本主义文艺思想,一直延续至后来的优秀文艺创作当中,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娘子军》便是经典力作的代表。
自长征开始,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长征之路便成了一条血雨腥风之路,用文艺的方式鼓舞士气、振奋军心,用文艺的方式感召群众、扩大宣传,成为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使命和任务。
例一,1935年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取得了长征以来一系列的胜利,全军士气大振,对此,文艺宣传亦有呈现。在贵州遵义苟坝黄村有一幅《打倒王家烈》的漫画,形象地描绘了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遵义大捷后演出的街头剧《送郎当红军》,展示出红军部队克敌制胜后的欢欣鼓舞;以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二占遵义城、巧渡金沙江等军事胜利为题材创作的“长征名剧”《破草鞋》,均是表现红军汇聚革命感召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且多次上演经久不衰。这种革命感召力,一直延续到革命胜利后,如新中国第一部长征题材的文艺作品歌剧《长征》,就被后人称为“在毛泽东的诗词以外,长征题材文艺创作的第一座高峰”。
例二,经过艰难跋涉,红二、六军团抵达黔西和毕节地区后,多天连续演出话剧《我要当红军去》,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帮助红军在乌蒙山区扩充了5000余人进入红军队伍,这对辗转跋涉、浴血奋战而又连连受挫的长征队伍来说,是极为难得的补给力量和新鲜血液。走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蹚过断壁悬崖的激流险滩,长征的苦难与辉煌让人无限敬仰,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同样汇聚着强大的革命感召力量。
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是受历史背景所影响的。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四分五裂,日本侵略者趁机占领东北,继而觊觎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而呼吁全体中华民族武装起来,把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驱逐出去,是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基于实事求是的根本目标。其次是由现实处境所决定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旷古未有的军事大转移,是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事件,但长征之初在军事上的逃跑主义错误路线,使红军队伍蒙受惨重损失,突破湘江封锁线后红军只剩3万余人,之后爬雪山过草地,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艰难行军,还要与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进行无数恶仗,为了团结队伍、克服困难、鼓舞士气和英勇作战,党的文艺宣传从军事目标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克敌制胜的有效宣传。最后是由政治主张所指引的。遵义会议后党和红军一改长征初期的错误路线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随即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利用文艺宣传方式扩大其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的阐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2]以人民为主体的革命事业,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要的事业。人民是根脉,人民是靠山,人民是任何时代经历任何风雨的定力所在,这决定了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人民群众原则。
长征文艺注重从民间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流露出浓烈的民本主义气息,散发着感召人民群众的热情,温暖军心、沁润民心,不仅丰富了红军队伍的战斗生活,而且鼓舞着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并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内涵薪火相传,与当代为人民服务的文艺理念一脉相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3]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新的伟大时代创作出文化艺术精品,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既定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在讴歌党、讴歌人民的新长征文艺之路上,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具有很强的政治觉悟和民族自觉,具有有力的斗争特点和团结意识,具有浪漫主义气息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浓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前文所论目标指向、内容特质及基本原则,是研究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主体内容,通过剖析论证进而得出其当代思想价值是本文旨意所在。
(一)研究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可拓展和丰富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的内容和内涵,从而对加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促进新时期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通过对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研究,可更好地发挥其思想功能和教育功能,用文艺的方式唤醒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奋进的历史记忆,铭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史和不朽业绩。
(三)研究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可传播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可有效引领当代主流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进而促进文艺创新能力和文化精品建设,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四)站在新时期文化战略高度研究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可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可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品格,实现凝聚时代人心和表达社会意志的现实价值。
(五)将长征时期党的文艺宣传的思想价值与当代文化构建相结合,使两者之间建立起纵向脉络式和横向网状式的价值关联,从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提供有效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支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所讲:“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4]红军的文艺宣传贯穿长征始终,成功地宣传了党的救国救民思想,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光辉形象,助推了长征的胜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