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考古学通论》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以“元代也迷里古城遗址考古”为例

2023-01-09 11:18侯明明
西部蒙古论坛 2022年3期

侯明明

(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内容提要]《考古学通论》课程是高校面向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在对考古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具体考古遗存概况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把握考古学精神,理解文明的进程,加强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本文以“元代也迷里古城遗址考古”一节内容为例,明确课程的专业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了解也迷里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的成果,掌握考古发掘的方法和原则,认识朝代更迭、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思政育人的目标是通过讲述元代重视城市建设,分析其对于农耕定居生活的认同和重视,促进了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城市布局体现了元朝统治者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原典型建城理念,反映了蒙古族统治者对于中原文化、华夏文明的认同;窝阔台汗时期,重用耶律楚材,推行“以儒治国”思想和创办国子学,其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民族基因与文化认同的表现;建立“汉军万户”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迷里古城及周边元朝遗址中大量青花瓷片的出土,说明了元朝西域百姓对于青花瓷的喜爱,是中华民族具有的共同文化记忆与审美情趣的表现。由此将考古学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传播至青年学子心中。

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题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①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必然要求。考古学课程讲授过程,自然而然涉及历史观、文化观,在其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内容进课堂应“润物无声”的要求。

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也迷里古城,是蒙元时期重要城市遗址,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即位前的潜邸所在,是《考古学通论》课程针对蒙元时期考古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近四十年来学术界对也迷里古城的考古研究成果为例,探讨以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要目标的课程思政内容在《考古学通论》中的运用路径研究。

一、加强研究、转化成果,为铸牢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力促进下,我国的考古与历史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与历史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中,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是重点之一。是“润物无声”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中外传世文献中记载耶律大石西迁后,在额敏河畔新建也迷里城为都,但究竟位于额敏河畔的何处,一直存有争论。从2013年至今,西北大学考古工作队对也迷里古城的六次发掘,基本确立了遗址的位置,通过对发掘出土文物的研究,这座兴建于西辽、盛于蒙元,一直延续至清朝的古城遗址面貌逐渐清晰。结合文献我们可知,西辽建立者耶律大石曾在此设立都城,为时两年。1225年,成吉思汗晚年进行分封时,将此处作为封地赏赐给三子窝阔台,直至1229年立汗位,窝阔台一直将此处作为潜邸。尽管从耶律大石建都到窝阔台领得封地时间不过百年,通过考古所能分析出的现象不多,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献记录了当时该地所奉行的政治、军事、经济政策,以及当地手工业、文化娱乐、百姓的日常生活等情形,成为我们复原也迷里古城历史和社会的重要材料。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有机结合的必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及时对我国古代历史部分内容进行完善,以完整准确地讲述我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②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全面利用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挖掘其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步骤。

表1 记载窝阔台汗国历史主要史料一览表

?

通过史料,我们得知元太宗窝阔台,是蒙古汗国第二任大汗,在其统治的十三年间,军事方面灭金攻宋,控制了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拥有了广大的定居农业区,发动第二次西征,扩大了领土范围;行政管理方面继续实行大规模的分封,继续以大断事官、达鲁花赤、探马赤军等基本制度加强统治。而这些行政管理制度同样也被运用到对中原汉地及西域广大地区的治理中,只是在理财及文化方面为适应环境而有所变化。如:五户丝食邑分封、十路课税所、“画境之制”、戊戌选试及国子学的创办;①高敏:《窝阔台汗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经济繁荣,改变了蒙古旧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出现“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赍粮”的现象。窝阔台汗时期,教育上设立了国子学为最高学府,同时出现发展儒学的趋势。中原文化以窝阔台汗国为桥头堡继续向西传播。窝阔台汗统治时期,其采取的兼容并蓄文化政策,为经济发展、文化互鉴、民族交融、宗教信仰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这一时期亚欧古丝绸之路发展的基础。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上的商贸大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当前丝路精神的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②人民网:《弘扬丝路精神,助力“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http://ydyl.people.com.cn/n1/2017/0527/c411837-29304661.html.借古鉴今,丝路精神是开放包容,是和平合作,古丝绸之路畅通所带来的文化、经济互利,让我们看到践行丝路精神的必要性。也迷里古城作为宋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以其兼容并蓄的文化姿态,奠定了其繁荣发展的基础,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

也迷里古城的考古发掘目前存在着两个难题,其一是因位置没有明确的记录,确定今址为也迷里古城的原因是出土了高等级的黄金饰品。二是蒙元时期城址布局无法确定。考古发掘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证据都能完整保留下来。同时,因该遗址为古今重叠型城址,早期遗迹现象破坏较多,很难真正确定其性质,甚至城址的范围至今仍然无法确认。针对这类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了重要指示,“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①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可以按照史书所记载的也迷里古城的大致位置,在附近沿线不断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通过蛛丝马迹推断也迷里古城的确切位置。针对也迷里古城遗迹单位性质不明的问题,可以对古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现和研究,之后与元同时期的中原城市进行对比,通过中原城市建城理念与规律,推测也迷里古城遗迹单位的功能,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尽管我们无法重现也迷里古城的布局全貌,但是通过讲授也迷里古城考古发掘过程、遗迹现象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考古学通论》获取资料的基本方式、《考古学通论》材料释读的方法。通过解决也迷里古城考古难题的过程教会学生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用文献材料补充考古缺失,二者的有机结合、相互印证、参照互补,使历史细节更加丰富。同时,也迷里古城出土的文物,可以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理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价值,以及加强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认识。也迷里古城遗址发掘和历史研究的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其发生、发展、存在的规律,是我们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和机制;凝聚民族共识、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素材。

二、优化内容、深挖内涵,为青年学子提供价值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②孙雷:《人民日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2月18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n1/2021/0218/c1003-32030343.html?ivk_sa=1024320u.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考古发掘与历史研究成果在向《考古学通论》课程思政内容转化时,应首先尊重课程知识属性,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在通过学科认识世界、形塑人生的基础上,优化《考古学通论》内容,不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这要求《考古学通论》教师需充分挖掘和梳理选择适当的案例,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融入《考古学通论》课堂。

元朝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一环,其所创造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提供了优渥的环境,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格、在逆境中寻求突破与发展的勇气和智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寓于史实中的内涵,通过正确的解读和恰当的传播方式,传递给大众,避免学术研究成果成为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应将其转化为提升民众文化自信的基石,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

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尤为重要。传授《考古学通论》知识的过程是传播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渠道之一,经过对知识点的优化、深挖,引导青年学子了解中华民族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有助于防止大学生受错误思想影响,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历史、新疆历史以及当前国情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也迷里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历史研究成果,是《考古学通论》课程“宋元考古”的重点内容,授课过程中,对知识要点进行优化梳理,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内涵挖掘和总结提升,将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是将《考古学通论》课程思政内容“润物无声”融入授课要点之中的有效途径。

表2 元代也迷里古城考古与历史研究成果及其所反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三、保护传承、宣传展示,发挥“大课堂”的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是独一无二的,一旦损毁将是全人类的损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与此同时,发掘过程以及保护不当造成的损毁,也是我们需要防范的。在保护优先原则之上的科学发掘工作,有助于我们揭开历史的谜团。在科学的保护和发掘基础上,“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①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

如今,建设遗址公园、原址博物馆已经成为宣传和保护遗址的常见方式。在对也迷里古城遗址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在其周围修建遗址公园与遗址博物馆,可以提高其关注度与保护水平,也有助于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增强其历史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建设也迷里古城遗址公园,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考古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应当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要求。利用现阶段包括全息影像、裸眼3D等在内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好地展示也迷里古城遗址的风貌。

《考古学通论》课程除了学习课本理论之外,野外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在也迷里古城遗址公园参观学习,是使考古学走出教室,进入“大课程”的实践,拓展了教学渠道,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化的温度。学生进入也迷里古城遗址可以实地感受遗址所在地的山川地貌,体会古人在此选址建都的缘由。窝阔台汗登基之前,将也迷里城作为其封地的行政中心,而选择在此处建都的原因,是因西辽初期,耶律大石曾经建都于此,随着此后的发展,也迷里城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而窝阔台汗在西辽故地建都,恰恰也反映了当时此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景象。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文化向心力的根源。

普通大众对也迷里古城遗址公园的参观,是引领大众进入考古历史“大课堂”的重要举措。观众在也迷里古城遗址公园可见到发掘现场或者发掘后的遗址,能够使观众直观地认识到考古是什么、考古可以带给观众什么,为每一个进入也迷里古城遗址公园的观众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也迷里古城是新疆唯一一处两次作为地方政权政治中心的遗址,将其历史向大众进行宣传普及,既增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又提升了外地游客的文化认同。

也迷里古城遗址公园的营建,是营造传承中华文明浓厚社会氛围的重要举措,是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阵地,增强大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基地。也迷里古城遗址公园传达出的史实与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深入推进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四、结 语

也迷里古城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道路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其研究,是阐释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研究成果,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历史信息。见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对也迷里古城遗址的学术研究以及成果转化,可以促进中华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交流交融、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是考古学、历史学实现其现实意义的重要路径。

从也迷里古城历史发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能够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从西辽的统治者契丹人,到元朝的统治者蒙古人,无不将中原文化播撒至西域大地,甚至不遗余力地向西传播,对也迷里古城历史的研究,向我们再现了一幅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共建精神家园的图景。传达出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新疆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这一基本史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所明确指出的:“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也迷里古城遗址的研究成果,所表达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