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记好 魏丽君 许一吟
骨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损伤疾病之一,是指骨骼完全中断或连续性丧失。根据其致病因素不同分为创伤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1]。骨折患者疼痛感剧烈,活动严重受限,且存在出血、肿胀等情况,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一般情况下,轻微骨折患者的预后较好,患者康复后的肢体功能受损较少[2],而严重骨折患者甚至可能存在截肢乃至死亡的风险。创伤性骨折是骨折的多发类型,一般致病原因包括交通意外、工业事故、建筑业事故等。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导致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3]。创伤性骨折不仅会为患者带来身心及经济上的损伤,还会对患者的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较大的负担。手术是当前临床中对于创伤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有效使患者的骨骼复位,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但是手术会造成组织损伤而发生术后疼痛。骨折术后疼痛发生率接近100%,患者极易发生负性情绪,并诱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4]。因此,如何控制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是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鉴于此,本文特对本院2021 年3 月~2022 年9 月收治的96 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研究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 年3 月~2022 年9 月到本院就诊的96 例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康复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56 例)及参照组(40 例)。实验组男女比为32∶24,年龄22~78 岁,平均年龄(54.41±15.97)岁;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33 例,全身麻醉19 例,区域神经阻滞麻醉4 例;骨折部位:脊柱骨折15 例,四肢骨折30 例,盆骨骨折11 例。参照组男女比为24∶16,年龄24~75 岁,平均年龄(54.33±15.26)岁;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29 例,全身麻醉9 例,区域神经阻滞麻醉2 例;骨折部位:脊柱骨折11 例,四肢骨折20 例,盆骨骨折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中对于创伤性骨折的相关诊疗标准;②年龄≥18 岁;③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保守治疗患者;②合并严重器官功能不全患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疾病,无法沟通患者;⑤颅脑骨折并昏迷患者;⑥其他无法纳入研究的情况。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术后康复中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告知患者负性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指导患者发泄压力的相关方法;②饮食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饮食方案,让患者补充机体必要的营养物质,促进骨折愈合;③健康教育护理:向患者讲述创伤性骨折的致病机制及影响因素,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避免患者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病情加剧;④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康复训练;⑤镇痛护理:让患者知晓疼痛是正常情况,让患者尽量忍耐疼痛,如实在无法忍耐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⑥环境护理:保证病房内的温湿度适宜,并定期进行消毒与清理,提高患者的病房舒适程度。
1.3.2 实验组 术后康复中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行疼痛控制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成立干预小组:小组长由骨科护士长担任,另选取6 名护理年限>8 年的资深护士。研究开始前小组成员就疼痛理论查阅资料,完善止痛方法的干预内容,并指导护理计划。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止痛方法的相关理论、精神分散止痛、音乐止痛、冥想止痛及穴位止痛方法的具体实施手段,小组成员均通过培训考核;②精神分散止痛:于患者开始疼痛轻微时实施,为患者播放感兴趣的影视节目、阅读感兴趣的书籍,由家属及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进一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知程度;③音乐止痛:待患者疼痛加剧或精神分散止痛收效甚微时实施,为患者佩戴耳机,调大耳机音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根据患者自身的喜好,为患者播放轻音乐或流行音乐,在播放流行音乐时,患者可以跟随着音乐进行哼唱,进一步阻绝机体对痛感的感受;④冥想止痛:待患者疼痛进一步加剧或前两种镇痛方法无效时应用。让患者闭上双眼,选择冥想的对象,对象可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一个场景或一个故事。保持室内的绝对安静,在护理人员温柔的语言指引下,逐渐放松肌肉,由护理人员轻轻抚摸患者肢体,让患者感受到肢体的舒适与温暖,同时引导患者平和呼吸;⑤耳穴压豆:当上述镇痛无效时应及时给予耳穴压豆,具体实施方法为:将药丸、药籽置于胶布上,贴在患者的耳穴。护理人员用手指对相关穴位进行按压。穴位选择包括心、神门、皮质下及骨折处对应的穴位,例如上肢骨折可选取腕、肘、肩等穴位。在相关穴位中进行埋籽,并对每个穴位进行加压按揉,>3 次/d。上述止痛方法无具体实施时间,方法更换以患者自身对疼痛的耐受为准。如实在无法忍耐可根据需求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在此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严重不良情况,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核实,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疼痛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水平。
1.4.1 疼痛程度 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量表分值为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烈疼痛,疼痛程度与分数呈正相关。
1.4.2 疼痛控制情况 记录并对比两组的疼痛持续时间及镇痛药物使用频次。
1.4.3 生活质量水平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选取其中精神健康、精力、躯体功能及躯体疼痛4 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值均为0~100 分,分数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 干预前,两组NR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NR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分)
注:与参照组干预后对比,aP<0.05
2.2 两组疼痛控制情况对比 实验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参照组,镇痛药物使用频次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控制情况对比()
表2 两组疼痛控制情况对比()
注:与参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 干预后,实验组精神健康、精力、躯体功能、躯体疼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分)
注:与参照组对比,aP<0.05
疼痛是创伤性骨折手术的术后常见情况。疼痛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当机体出现异常时会导致疼痛的出现[5-7]。国际疼痛协会对疼痛的定义为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伴有或不伴有组织损伤[8-10]。产生疼痛的主要机制为外周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受到伤害刺激出现神经电冲动,该冲动沿着各类神经元向上传递,直至大脑疼痛的中枢。疼痛会令机体产生严重的不适感,导致出现负性情绪,造成对临床配合程度降低,影响临床疗效的不良后果[11-13]。如何减少创伤性骨折的术后疼痛是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后,实验组NRS 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参照组,镇痛药物使用频次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实验组精神健康、精力、躯体功能、躯体疼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研究显示,每个人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本次研究中,根据患者的疼痛耐受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镇痛干预措施,包括精神分散、音乐、冥想、耳穴压豆及药物镇痛。经大量研究显示,上述方法对于减轻机体疼痛均具有一定的效果[14-16]。其中药物镇痛的镇痛效果最好,但是临床中的镇痛药物多为阿片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致瘾性,患者应该尽量减少使用,避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根据患者的疼痛感不同,给予适当的镇痛方法。神经元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当机体反复受到相同程度的疼痛刺激时会导致神经元兴奋的阈值提高,可以使机体对于疼痛的刺激不再敏感[17,18]。因此,在采用各类缓解疼痛的方法后,患者能够对于一定的疼痛程度进行耐受,从而使疼痛感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而当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后,其生活质量水平也会明显增加,对机体的预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19,20]。
综上所述,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疼痛控制效果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增加,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