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雪
CT 肺动脉成像技术是对肺动脉栓塞等相关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特别是最近几年多层螺旋CT 设备在不断的改进,扫描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这也使得多层螺旋CT 肺动脉成像系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肺动脉栓塞等相关疾病的诊断当中,并表现出了高超的诊断价值[1]。CT 肺动脉成像技术在诊断时能够实现安全无创的诊断原则,其诊断的准确性高,因此目前被当作肺栓塞诊断的首选诊断手段[2]。但临床在进行检查时针对如何尽可能减少CT 肺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剂量成为人们所热衷探讨的一个话题,进行检查时在尽可能保证检查质量的同时降低对比剂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此主要研究以低剂量扫描和个体化对比剂用量为基础的CT 肺动脉成像检查的价值,并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详见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 年4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280 例进行CT 肺动脉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34 例,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为50 ml 的370 mg I/ml 碘帕醇+30 ml 的0.9%氯化钠溶液)及观察组(146 例,管电压80 kVp,个体化对比剂用量)。观察组中男74 例,女72 例;年龄23~55 岁,平均年龄(41.05±13.41)岁。对照组中男68 例,女66 例;年龄22~58 岁,平均年龄(42.08±12.9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家属)签字《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到本院进行CT 肺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具备CT 肺动脉成像检查的适应证[3];②对对比剂碘帕醇均耐受;③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可供追溯。
1.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的肝脏、肾脏和心功能不全;②沟通交流障碍;③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④全身感染;⑤近期存在外伤史或外科手术史;⑥同期参与其他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T 机(Philips 128 层 Brilliance CT)进行扫描,检查时设置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为50 ml 的370 mg I/ml 碘帕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103)+30 ml 的0.9%氯化钠溶液。利用自动触发式管电流将扫描层厚设置为0.9 mm,层间距0.4 mm,准值128 mm×0.625 mm。
1.3.2 观察组 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T 机(Philips 128 层 Brilliance CT)进行扫描,以管电压80 kVp 和个体化对比剂用量(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对比剂,具体按照0.3 ml/kg×体重)进行干预。同样利用自动触发式管电流将扫描层厚设置为0.9 mm,层间距0.4 mm,准值128 mm×0.625 mm。
1.3.3 检查方法 通过多层螺旋CT 机从肺尖部位一直扫到肺底,对比剂通过小剂量团助的方法确定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团注测试方法为:通过5 ml/s 流速注射10 ml,然后再以5 ml/s 的流速注射2 倍量的生理盐水,当扫描面的肺动脉主干密度下降,可停止扫描,然后绘制肺动脉主干的时间-密度曲线,同时获取肺动脉主干的峰值时间。利用自动跟踪阈值的触发方式实时扫描,同时将感兴趣区域(ROI)主要设置为气管隆突水平上腔静脉层,阈值设置为100 Hu。
1.3.4 图像后处理 对两组患者的图像均利用迭代重建算法进行计算,利用多平面重组方式进行处理,主要包括冠状面、矢状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以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走行的状况为合格。
1.3.5 客观图像评分 将扫描的数据与图像均上传到PACS 工作站,以手动勾选的方式选择感兴趣区域,可将感性区域划分为9 个区域:①肺动脉干;②左肺动脉;③右肺动脉;④左肺上叶动脉;⑤左肺上叶舌动脉;⑥左肺下叶动脉;⑦右上叶动脉;⑧右中叶动脉;⑨右下肺动脉。为减少单一测量产生的偏差,对相邻1 mm 内的层面分别测量3 次所选择的动脉,然后选择平均值。最后获取9 个不同部位的肺动脉信号的强度,取平均值,单位记为“(Hu)”。对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进行计算:
注:图像背景噪声值主要通过肺动脉干CT 值的标准差SD 表示。
1.3.6 主观图像质量评分 由2 名高年资的影像学专科诊断医师利用双盲方法对两组患者的CT 肺动脉成像后的横断面、三维重建图像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5 分制的评分方法评估图像质量:图像质量优良,没有伪影,可明确诊断,记为5 分;图像质量较好,噪声少,伪影少,不影响诊断,记为4 分;图像质量一般,存在一定的噪声和噪音,诊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判断,记为3 分;图像质量不佳,存在较大的噪声和大范围伪影,可诊断的图像有限,记为2 分;图像质量极差,噪声严重,伪影严重,无法实施诊断,记为1 分。
1.3.7 辐射剂量 对所有患者的CTDIvol、DLP 进行记录。公式为ED=k×DLP。k(转换系数)为欧盟CT 质量标准指南所推荐的胸部值,为0.014 mSv/(mGy×cm)。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和主观评分 包括肺动脉平均CT 值、胸大肌平均CT 值、背景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评分。
1.4.2 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 包括CTDIvol、DLP、ED。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和主观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平均CT 值、胸大肌平均CT 值、背景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和主观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和主观评分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比较 观察组的CTDIvol、DLP、ED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近几年随着CT 肺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广泛,人们对于其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对临床一些肺动脉栓塞患者,在治疗之后需要进行多次复查,这样在应用时降低患体的辐射剂量,这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4-7]。临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减少辐射剂量,比如减低管电流量管电压量,缩短扫描时间,增加螺距等。经过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得出,利用CT 肺动脉成像技术诊断时降低管电压能有助于实现CT 血管的成像,这主要是因为低水平的管电压在进行扫描时接近碘原子序列数的组织,可以使X线衰减增强,进而有效提升其整体对比度,这有助于血管强化[8-12]。
综上所述,对进行CT 肺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利用低剂量扫描结合个体化的对比剂用量可以在保证图像检测质量主观评分的基础上减少辐射剂量,有助于提升检查的安全性,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