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雄伟,黄 艳,赵宏斌
(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农村局,四川 绵阳 621000)
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保障生猪产品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是当前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公害生猪产品更是受到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因此养殖户要深刻认识到传统生猪养殖技术对养殖效益、生态环境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强化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猪肉品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目前,生猪养殖场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养殖技术比较落后,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生猪养殖户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比较深,没有重视先进养殖技术的应用。生猪养殖产业的人群大多是基层的农户,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差,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等,使得生猪养殖过程中问题频发,严重威胁着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1]。
环境污染问题是生猪养殖中最普遍的问题,一方面是基层养殖户将生猪养殖作为种植业的附属,养殖规模较小,各方面设施也不够完善,养殖区域大多在居民居住地的附近,产生的粪便污水极易会给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一些规模化养殖场虽然养殖规模较大,养殖场重猪舍建设轻配套设施建设,重生猪养殖轻环境保护,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的污物净化设施不能适应规模养殖场污物消化(纳)的需要,导致养殖生产难以为继。生猪养殖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粪便污染,粪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据调查,每头生猪能够日产30 kg的粪尿,小规模的粪尿可以通过堆积发酵用于农田生产,如果是大规模的粪尿污物来不及处理会影响周围土壤、水体、空气的安全,还会滋生各种细菌、病原体,造成疫病的流行,粪尿中还会含有各种重金属、硝酸盐、磷,如果不经过堆积发酵直接还田会使得土壤出现盐渍化的趋向;二是废水污染,废水除了生猪的尿液等,还包括冲洗猪场的废水,如果不经过处理随意排入河流、鱼塘或周围土壤中,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对水产业造成严重威胁,污水流入池塘、河流后可引发藻类浮游生物出现大量繁殖并产生多种毒素,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下水资源,对人们的用水安全造成较大的危害[2];三是空气污染,粪便堆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四是药物残留污染,一些养殖户在生猪疫病的防治中存在盲目用药或者过量用药的情况,使得生猪体内残留大量的药物,这些残留药物也会经过猪肉产品进入到人体中,威胁人体健康。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治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一是生猪的患病风险加大,生猪流通环节增多,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的引种要求较高,再加上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猪的疫病传染范围也不断扩大,尤其是一些新型疫病的传入往往会给当地造成较大的打击;二是养殖户的防治意识较差,很多生猪养殖户自身并没有认识到疫病的危险,在日常养殖也没有采取科学的预防工作,比如养殖场的卫生较差,使得各种细菌滋生,也没有做好消毒工作,仅仅是使用一些廉价的消毒药剂进行简单消毒,消毒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一旦出现疫病就会造成大规模的流行[3];三是疫苗接种环节不科学,很多养殖户对疫苗接种还存在排斥心理,也没有结合当地的疫病流行规律和防疫要求科学接种,使得生猪体内没有相对应的抗体来抵抗病毒的侵入,极易会造成疫病的流行;四是防治技术落后,很多养殖户在发现生猪疫病的时候会自行使用一些抗生素药物,并没有结合疫病的实际情况用药,耽误治疗时机,造成大量的药物残留。
养殖场远离居民区,地势较高、通风良好且交通、水电都比较方面的地区,而且猪场周边3~5 km内不能有屠宰场、加工厂、化工厂或其他污染物厂址。猪场的布局要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合理的规划生产区、隔离区、消毒、生活区、办公区等各个功能区域,在猪场周围设置粪污处理系统,比如沼气池,借助沼气池将生猪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处理后发酵形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既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发酵后的沼气可以用于日常猪场照明,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猪舍时将其划分为上下2层,第二层可做饲养区,第一层可以作为集粪区,每天定时处理,确保猪舍干燥、清洁、通风,为猪群营造一个干净、干燥的生活环境[4]。
需合理控制好饲养密度,综合考虑室内温度、通风效率、有害物质浓度、舍内湿度等因素,适当减少或者增加饲养密度等,为猪群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生活环境。
2.3.1 猪场卫生与消毒
一是在猪舍中使用相应的材料作为垫料,垫料要定期更换,保持其干净与干燥,以便降低粪便和尿液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二是保持猪舍的空气质量,尤其是在冬季,猪舍要保温,但是密不透风的环境极易会滋生细菌,空气质量也会下降引起各种疾病,需要做好通风工作;三是加强对消毒技术的利用,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利用消毒机械,采取喷雾杀毒的方法对养殖区和生产区进行全方位消毒,尤其是生态猪饲料加工区域;四是要及时清理猪群排出的粪便污水,清理后要进行消毒,防治细菌滋生[5];五是要注意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避免外来细菌对养殖场产生影响,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
2.3.2 温差调控
在生猪养殖中,外界气温的变化也会对猪群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重视对养殖温差的调控,比如在换季时温度变化比较强烈,应该安装辅助保温设备,避免生猪感染疫病。早晚温度较低时可以在门窗安装棉帘,等到中午温度稍高时需要拉开棉帘,保持室内通风。
饲料是决定生猪养殖品质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的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户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会在猪的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生素和催长素,缩短猪的出栏时间缩短,但是肉产品质量并不合格,单一的饲料喂养也会导致猪出现营养不良而降低质量的问题。而在无公害生猪养殖中,养殖户需要重视饲喂管理,合理搭配营养,保障猪群的体质:一是要严格按照生猪的生长阶段选择日粮,保证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都可以摄取到足够的养分,比如仔猪出生20 d后可以断奶,第一次喂养的饲料应以青饲料为主,并及时补充干净的水源,饲养2 d后仔细观察仔猪有无异常,确认健康后可适当添加其他饲料,并遵循“少量多次”的饲养方法提高仔猪适应能力,严禁在其中添加抗生素和激素[6];二是要严格控制饲料的搭配比例,科学选择喂养的次数,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要定时定量饲喂,养成良好的饲喂习惯,要为生猪提供无污染的水源,并及时清洗和消毒食槽和饮水设备,保证日常饲养的干净、卫生;三是要重视发酵型饲料的使用,发酵型饲料所具有的提高其自体抵抗力的优势也受到了养殖户的青睐,多饲喂一些玉米秸秆、豆粕、花生壳,而且发酵后的玉米秸秆会产生很多养分物质,如粗蛋白比例增加、产生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起到刺激生猪进食欲望,加大进食量的作用,也是促进猪增质量的重要饲料。发酵后的豆粕会增加大量复合菌,能控制大豆蛋白中的抗营养因子,如大豆球蛋白、植物酸、胰蛋白酶等,提高生猪肠胃能力发酵后的花生壳与益生菌混合可以控制半固态混合发酵,节约饲料成本,加强生猪消化能力,实践证明,使用发酵饲料将1头质量为25 kg的小猪喂养成65 kg的成猪其料重比为2.3∶1,将65 kg的生猪喂养到95 kg,其料重比为2.7∶1,使用发酵饲料喂养的料重比更科学,提高生猪的瘦肉率,强化猪肉食用品质[7]。
在生猪养殖中,疫病的发生会加大兽药的使用量,药物残留影响生猪的品质,因此,还应该严格进行疫病防治工作,养殖户要树立科学的疫病防治意识,减少疫病的发生。应该坚持“自繁自育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减少疫病的传播,保障猪场的健康,如必须要引种还应该按照防疫要求对引种的猪群隔离观察30 d,确认健康后再混入原有的猪群。加强与基层防疫站的联系,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程度,目前常见的接种有口蹄疫、呼吸道障碍综合征、猪瘟等,但是猪在生长过程中可能感染的疫病也有区别,要结合实际地区情况合理制定接种计划,如肠胃炎、高热病、腹泻腹痛、大肠杆菌等,在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根据猪的体质量与年龄来配比疫苗剂量,充分发挥免疫效果[8]。由于一些疫病的急性发作还会导致一些病死猪的存在,其会携带大量的病原,因此做好病死猪的处理也是疫病防治环节的重要内容,养殖户一旦发现病死猪应该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猪场的全面消毒,必要时要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应该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采用天然药物来代替,逐渐提高生猪自身的抵抗力,目前市面上一些常见的重要添加剂对以协议并的防控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按照要求合理选择。
综上所述,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关注对生猪产品的总体把控,并从养殖场的选址、布局、养殖密度、饲喂、疫病防治等养殖环节出发,落实绿色无公害的养殖方法,提高生猪养殖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且无公害生猪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更高,提高经济效益。相关部门加强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的应用力度,为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