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曼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其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成就时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1]精神文明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均是党在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阵地,二者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上充分释放新动能,不仅巩固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还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在教育引导群众用科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觉悟的过程中,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建设好、利用好“两个中心”,让“两个中心”在助推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意义重大。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加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型介质,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精神面貌为起点和基准,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形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改善乡村地区精神风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站稳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为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对于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2]。建设和发展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助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与此同时,还能够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和丰富精神世界,满足新时代群众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进而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融媒体中心不是简单的媒体叠加,而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全面整合,打破以往的条块分割,实现人力、内容、宣传等资源的互融互通。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3]。作为县域信息传播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衔接党中央和基层群众的信息交流纽带,与传统的传播形式相比较,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优势在于拓宽了基层群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为群众提供线上交流平台。建设和发展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出各类型媒体的优势,有助于为基层精神文明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一,线上线下志愿服务平台已初步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重点在“线上”,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为基层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和政务服务等,是“线上”的新闻舆论媒体、线上服务平台、信息资讯枢纽[4]。在开展文明实践工作时,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搭建的文明实践综合数字平台,打造掌上文明实践中心,设置可视化文明实践电子地图,统筹调配志愿服务,精准用好各类资源,实现了对文明实践信息分类加工,建立志愿服务菜单库,及时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协同发展已经初显作用,不仅拓展了志愿服务类型,还增强了志愿服务的可视性,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
第二,线上线下理论宣讲平台已日渐成熟。融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增加了新的传播渠道[5]。县级融媒体中心借助其在县域内传播快速、覆盖面大的优势,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短视频推送理论知识,解读社会热点,扩大了文明实践宣传覆盖面。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主流舆论平台,实现了理论政策线上线下联动宣传,进一步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与群众的互动性,反映群众呼声,凝聚社会共识。
第一,队伍人员缺乏融合意识。在开展文明实践工作的过程中,两个队伍的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强,缺乏交流意识,在信息流通方面存在交流不充分的问题,不利于后续对接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依托志愿者群体,志愿者大多数由当地的群众、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组成,不同的群体其文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融媒体中心多由传统媒体从业者转型而来,这类人员往往缺乏互联网思维,对新型媒体的掌握和运用不够熟练。此外,各中心的队伍人员在专业、教育背景、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别,在部门沟通协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协调现象。另一方面,两支队伍缺乏沟通。在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前,“两个中心”工作人员的信息没有归集到一个平台进行统一调度,导致后续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出现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在活动结束后没有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更没有得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第二,工作内容未能有效衔接。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未能有效衔接。一方面是已有的县域资源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两个中心的阵地建设,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群众的文明素养也不同。此外,不同县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各有侧重点,管理组织模式也不同。目前,大部分地区融合的形式是通过建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大数据库,收集县域内的文明实践活动信息,并借助镶嵌在客户端内的云平台进行信息推送。这样的模式存在各中心部门信息交流不够、工作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不仅降低了各类活动的实践效果,也削弱了文明实践在各地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与当地的重视程度有关,同一个县域内的发展重心会有主次之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若着重建设某一方,则会导致“两中心”投入的人力及物力存在偏差,出现失衡的现象,最终使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无法提供优质信息资源供媒体报道,或者县级融媒体中心不能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经济水平及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二者在发展时的有效衔接。
第三,未找到恰当的融合模式。现阶段,各县域已经认识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性,基本都已经建成三级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但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关联性,忽视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影响力上的作用,以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难以充分发挥其在舆论宣传上的优势。部分地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将二者简单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部门,并将两者分开来建设,没有意识到“文明实践+融媒体中心”应作为新时代党在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未能将两者有效结合,精神文明工作的覆盖面有待拓展。许多阵地建成后也只停留在挂牌阶段,没有切实利用起来,大多数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没有为文明实践搭建线上专属云平台,文明实践活动在地方的影响力不足,群众文化生活缺少多样性,便民惠民的政策没有辐射到更多的群众。
第四,未能健全协同运行机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尤为重要,这是支撑起整个中心建设的框架。目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协同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机制不协同的问题。例如,责任机制不完善,在统筹机构人员及职责职能的过程中,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及部门,各中心出现任务分配不合理或推卸责任的现象,保障激励机制未能制定标准。在为“两个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奖励和生活保障时,运行经费不充足无法给予资金保障,无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常态、长效化协同发展。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定位有一致性,即二者都是新时代提高全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但“两个中心”的建设各有侧重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为群众提供线下文明实践场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则是利用新型媒介填补线上文明活动的空白。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影响力。
提高队伍人员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对“两个中心”的认识和重视,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并将两者结合作为推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要做好全员的宣传和沟通,强调“两个中心”的融合不仅仅是阵地融合、资源融合,还涉及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要将这种融合发展的意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此外,将“两个中心”的队伍人员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形成综合性信息数据库,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投放,针对群众需求对融合后的队伍人员进行统一调度,打破原有格局,实现人才共享。
通过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发布,实现“两个中心”的信息共享,促使文明实践信息的动态流动。一方面,要实现信息内容的纵向流动,对于已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要让其信息内容在中心内各部门之间互融互通,防止出现上下级部门截断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实现信息的横向流动,各地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及时交换掌握的信息内容,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对彼此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归档,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为群众推送所想、所需的内容,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进而提高为群众提供文明实践服务的效率。
要想充分利用好阵地资源为人民群众服务,就要摒弃以往“重建设轻服务”的思想,盘活现有资源,实现有效的文化供给。因此,要不断推动线上线下阵地的互融互通,既要建设好阵地,又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推进线下阵地融合运行时,各地可以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搭建专属阵地,做到“建在一处、干在一处”,打破原有的平台壁垒,实现硬件设施由两平台共享,根据现实需要统筹线下资源,实现利用效益最大化,为开展精神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平台支撑。在推动线上阵地融合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县域文明实践数据库,整合县域内的信息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群众的需求,并及时推送相关报道,扩大文明实践工作的影响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到“人民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真正解决基层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最急迫、最期盼、最担忧的问题,努力提高基层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促进“两个中心”的协同发展,实现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协同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目标,由专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组织和指挥,加强对“两个中心”建设的指导力度,在更高层次上整合资源,从机制上保证“两个中心”协同运行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使二者的融合不流于形式,起到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根基的作用。二是明确各中心工作职责和目标。在深入了解、系统梳理群众的普遍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各中心的任务及目标,同时,制定各中心、各部门的职责,通过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提升文明实践活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之间在不同层次中存在对应关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治国理政的大资源、广泛联系群众的大广场、教育大家的大课堂[6]。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真正成为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需要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相结合。两者之间相互协同、相辅相成,能够有效推动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