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学
(崇川初级中学,江苏 南通 226014)
生活化教学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为了让学生进入更加真实的教学场景,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物理知识。如果学生只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而没有参与生活化实践证明,就不会了解物理知识的价值,也不能从中锻炼思维,发展想象、创造力。所以物理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选择一些生活案例来解释物理原理,学生通过生活现象能够逐步了解相关的原理,从接触简单的知识开始到理解比较复杂的知识。生活化教学,让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于理解。这样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知识时就不会出现畏惧感,也能通过生活化引入建立学习兴趣。所以生活化教学对于初中阶段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
在理想的教学状态下,学生既要吸收新的知识点,又要通过做题或是其它途径输出自己掌握到的知识点,这个过程就学会了知识点的应用方法,也顺利的完成了知识内化。将物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知识输出的途径。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并通过生活实际找到更多新的知识点。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不仅仅来自于教师讲解,还来自于自主探索。学生在学习时会更有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高效提升物理能力[1]。
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上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产生的。教师就需要利用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疑惑探究新知识点。
如:“沉浮条件”中国人在一些大型节日期间,经常煮饺子、煮元宵。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吃过饺子或者元宵,但他们可能没有看到过煮元宵、煮饺子的场景,又或者看到过但并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物理知识。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演示一段煮元宵的场景,学生会发现刚放入锅中的元宵会快速沉底,加热一段时间后又渐渐上浮。对学生来说,元宵下沉上浮这个场景非常常见,在生活中,他们可能会有疑惑,但并没有认真探究,缺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把这个问题带给学生,问一句为什么[2]?
预习过的学生在互相探讨后给出了结论,煮熟的元宵、生的元宵密度不同,生的元宵比水的密度大,浮力比较小,自然而然的就会下沉。煮熟的元宵吸收了大量的热和水,膨胀之后占地面积比较大,密度相应的会减少,浮力会增加;“光的折射”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透明的鱼缸,装满水,把生活中最常见的筷子直接放进去。学生会发现从外部看,筷子在水中不是直的,而是弯的。无论是筷子还是鱼缸,在生活中都非常常见,但很多学生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不能对这个现象作出解释。教师要做的就是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求是精神探寻答案。如果学生给不出答案。教师也可以顺势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疑惑跟随教师在课本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教师抓住了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让学生看到了身边的物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说,物理都是比较神秘、复杂的,他们在刚刚接触时虽然对这门科目比较好奇,有探索的兴趣,但很快就会被学习的困难吓倒,出现畏惧心理无法深入学习。此时,教师就需要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案例中,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如:“并联、串联”相关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并联和串联相关的知识时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区分并联和串联的特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引入一个生活案例。教师的开关可以控制两个灯,甚至是四个灯,家里的开关一般只能控制一个灯。当然,不排除一些同学的家中一个开关也可以控制多个灯泡。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呢?如果你是设计师想要设计两个不会互相产生影响的灯泡,要如何设计呢?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结合你们已经学到的知识,画在本子上[3]。
教师把生活中的电路知识带到课堂,将它们转化为生活例题,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理解、运用的过程,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际知识。
在课堂上,有一部分物理现象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教师不能直观的为学生呈现这些物理现象,学生很难理解,也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为学生呈现这些生活现象。如:“分子热运动”这个知识点是很多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但学生无法用肉眼看到分子的动态变化,所以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就不能用抽象的方式。可以提前制作微课视频、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看到:春天来了,蜜蜂趴在花朵上吸食花蜜、老板的烧烤摊前聚集了很多食客,也吸引了一些狗狗、清洁工拿着消毒水清洗厕所,一边清洗一边捂着鼻子。在看完这些视频画面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蜂蜜为什么能找到花朵吸食花蜜呢?狗狗为什么会在烧烤摊前聚集?清洁工为什么要捂着鼻子?有什么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存在吗?学生在探讨后就能确定,蜜蜂只有闻到了花的香气才能找到花朵、狗狗只有闻到了食物的香味,才会被吸引过去、清洁工手中的消毒水味道刺鼻,所以才会捂着鼻子。此时,教师就可以接着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消毒水、花朵、烧烤气体扩散的模拟图像[4]。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准备一张纸,拿着画笔随便画几笔。之后,教师选择任意一名学生的蜡笔画,通过多媒体投影放大这个蜡笔画,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纸张上的笔迹。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些连接在一起的蜡笔画放大之后,上面有细小的颗粒,更像是分散开来的。
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些实际上都是分子热的知识,这些固体、气体甚至是液体的扩散,始终都是不停止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直观获取知识,也能对这些知识有更加深刻具体的印象。
在课堂上,教师要增加更多能够动手操作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知识和物理知识的连接点,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理解知识。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充足的道具,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如:“光的折射和反射”相关的知识。就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引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对影成三人呢?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画出对影成三人的画面[5]。同时,教师提前购置了一些简易的皮影戏材料,让学生分小组想办法重新呈现李白月下独酌的画面。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自己编写一个与光影相关的故事。学生通过皮影戏实验能够发现,所谓的对影成三人,实际上就是诗人、月亮以及影子。月光照射到李白的身上,产生了光的反射,而他的身体又完全把月光遮挡住了,后背照不到月光就会有黑暗的区域,这就是影子。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光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
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点是有一个过程的,刚开始只是短暂的理解记忆,如果不能巩固,很快就会忘记这些知识。所以教师在详细讲解了新知识点之后,还要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巩固环节。这个过程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竞赛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加深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如:“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原理”在讲解完这个知识点后,教师立刻在课堂上引入了一个生活竞赛游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抢答,答对一题积一分,哪名同学的分数最高,就能获得教师的奖励。问题包括:我国最早的乐器包括琵琶、编钟等,这些在生活中也能见到,这些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电视剧中一些士兵会趴在地上听远方的声音,站起来不能听到吗?大家在课余时间玩的传话筒的传播原理又是什么呢?等。对于学生无法及时回答出来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尝试作答。其中第二个问题,士兵趴地听声音是很多学生不理解的。讨论过后,学生会发现土地是固体,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相比,速度要更慢一些。如果趴在地上,就能把土地当作传播介质,也就能在第一时间听见远方的声音,及早发现敌人。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十分有趣,学生还能快速掌握学习的难、重点,完成新知识点的巩固。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知识点,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探寻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一些习题、预留一些作业,让学生解决与知识点相关的不同类型的试题。当前,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只是简单的将其看为物理问题,不会与生活连接在一起,这是因为教师设置的习题与实际生活完全分离。虽然一些题目套用的是生活模板,但可实用性不高,只有生活的外壳却无法对实际生活产生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设置生活化问题时,既要用生活化语言,又要用生活化情境。将知识和生活化场景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突出物理价值,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问题中。如:生活中学生也有可能会遭遇家中短路的情况。但在接触电相关的知识之前,可能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这是短路。在学完这个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短路。同时,要设置自主探究作业:明明搬进了新家,家里装了新电路,带有自动控制系统,如果用电负荷较大,就会短路,此时会自动切断电路。明明发现家里有一个三孔插座,于是直接买了个插销板连接这个三孔插座。之后用电视机连接这个插销板,结果家里断电了。闭合电源总开关后,更换了插销板,但还是自行断电的表现。但把这个插销板放在其他插孔里,连接其他电器就没有问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教师之所以要进行生活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成绩、取得好成绩,还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并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生活认知的具象知识,教师更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过程中,解决各种学习上的难点、发展自身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