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3-01-09 10:43张少涛
大观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考核专业能力

◇张少涛

视觉传达设计兴起于19世纪中叶欧美的印刷美术设计(Graphic Design,又译为“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等)的扩展与延伸。随着视觉艺术的兴起,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运而生。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高校开设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便具有一定的应用属性。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使学生能够具有创新及应用能力[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诞生,与创新和应用分不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

一、“创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该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想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现相应变革,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当前的需求,就必须创新,打破传统的封闭格局,并以社会应用需求为导向,明确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应当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结构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人才的定向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应加强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实践练习,并结合新平台、新技术探索新的知识。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匹配度更高,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标准,以市场验证为考核标准,重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制等,在“走出校门不用培训就能参与实践当中”的理念下,开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2]。

二、新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探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了解新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所面临的问题。虽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就业率不低,但是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并不高。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想从事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工作,二是设计企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能力的认可度不高。通过各大招聘网可以看出,设计企业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应届毕业生仅凭在学校里学到知识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笔者认为导致设计企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能力缺乏认可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调整,比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课程的设置上,不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培养目标上,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到了首位;在毕业要求上,逐渐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但是在真正的实施及考核评价上,做得并不完善。很多高校仅仅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考核标准的制定。其实,了解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环节,但往往也是各高校容易忽略的环节。

(二)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教学模式上的问题主要体现于人才引进及教学方法上。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各高校不惜重金引进国内外名校博士等高级学术人才。高精专的学术型教师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打牢基础。此外,很多高校实施双导师制,部分课程由企业的高管或企业的高级设计人才进行讲授。虽然在教师力量的配备上日趋完善,但是由于高校学术型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缺乏沟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并不是很理想。双导师制的具体落实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在教学方法上,各高校都在尝试着让学生进工厂、进企业的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这样的实践教学多体现为实践课程或见习课程。这种教学对学生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很多设计企业的规模是比较小,员工数量以20 人以下为主,所以学生分配得比较散,而每个学生去的公司不同,自然实习任务不同,锻炼的能力也不同。另外,还存在见习时间短、学到的知识较为局限、难以管理等问题。

(三)对新平台缺乏重视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研究视觉艺术的学科。在视觉载体的选择上,各高校常选择静态载体,如海报、明信片等,在动态元素的研究上往往不足,如标志设计。很多高校往往是以静态平面的形式进行教学展示,学生对标志的动态演示掌握水平较低。通过调研设计工作室可知,现在的视觉载体,仅有少数是呈现在静态纸张上的,很多呈现方式是与现在的新兴网络平台相结合。客户对于视觉动态要素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高校在新平台、新媒体的应用上的研究略显不足。这些都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上。以贵州师范大学和铜仁学院为例,动态设计及实践课程仅仅是选修课程,在网络广告、影视后期合成等课程上的教学投入更少,对于新平台的重视不足,使得学生难以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而导致学生就业难、工作匹配度低等问题出现。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主要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师培养、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教学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作思维模式。以直观的图形来启发学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设计的理念。对于初学者来说,这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启蒙方法,但使学生养成了以图为主的创作模式,使学生过早地进入了“看图时代”。在教学模式的设定上,早期可以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导入,后期应由知识传授型向引导型、互动型教学转变。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捕捉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3]。教学成果应多结合项目课程、社会实践和科研课题,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以应用,从而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应用创新上。应结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使视觉传达设计突破二维空间,走向三维、四维空间。多与交互、动态等形式相结合。在教学上应保持多讨论、多参与的教学方式,以项目式、多导师制进行教学。学生的课后作业应由合作企业的设计师导师或者甲方客户来进行验收考核。模拟客户与企业之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现今社会所需专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

(二)创新课程体系

通过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得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构建,低年级主要课程为设计素描、设计史论、构成基础等,高年级主要为设计实践课程,如包装设计、VI 设计等。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对于学生而言,更易于由浅入深来了解设计,但是创意培养课程较少。以铜仁学院为例,在大二年级时仅有一门创意思维与表达课程,对于学生的创意培养略显不足。这也导致学生在高年级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想象力。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进一步创新。多设置有助于学生思维开发的课程,如设计创意、色彩心理学等课程。在高年级课程设置上,应尽量提高综合性,把小型的课程综合为一个大的设计项目,如VI 项目课程、海报项目课程、标志项目课程等,也可以整体融合为企业设计项目,为某一个现实的企业量身打造设计作品。把VI、海报、标志等内容融入整个大的项目当中,使课程更具有整体连贯性,使各个项目课程对应实际设计当中的各项内容。这样,学生可以更容易学以致用,并且提高团队合作能力。除项目实践课程以外,还应培养学生与客户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沟通与交流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当前学生就业困难,也与其沟通能力不足有一定关系。在整个课程架构当中,应增加交互理念、网络广告、影视后期合成等课程比重,并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果的曝光度,减少抄袭和过度借鉴等情况。可以新媒体平台的点击率及用户评论为依据,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从而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

(三)注重教师培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其他专业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在项目的开展中,多是以师徒制的形式进行的,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应只看教师的学历,还应综合考虑教师的实践能力、参与的横向项目、对社会的贡献度等。除了引进高层次教师人才,高校自身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熟练基本的教学内容及软件操作,还应掌握最前沿的设计发展趋势、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得设计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但同时也加速了设计的更新迭代。这也在考验着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把握设计方向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多参与商业设计项目,完成横向课题,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分为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两种,专业实践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并在相关的设计企业进行挂职,这样可以更好地与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交流,落实好双导师制。高校教师应与设计从业者多交流,在课程构建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与校外导师加强合作。这样设置的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定向性。教师与设计从业者的交流还可以提升教师的设计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为社会输出“创新+应用”型人才。

(四)创新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种考核机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的考核方式,依旧以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主,由校内教师设计统一试卷来进行考核[3]。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局限,与教师的综合水平息息相关,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要建立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多方参与的多元考核机制,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多方面的考查。这样得出的考核成果更为客观,市场对学生也会有更高的认可度。也可以“以赛促学”,根据学生的比赛成绩及设计作品社会认可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好的师资加上完善的考核机制,才可以使学生走出校园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四、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能只局限于教学模式上,还应进行课程设置、教师培养、考核机制等多方面的革新。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可以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具有更强的适应力,提升学生就业率,增强学生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也不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机械执行,要用完善的各项工作机制来落实。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过早地进入了读图时代,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对网络的依赖性使其缺乏创新动力,因而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丧失核心的竞争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新颖的交互环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具备设计创新能力。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让学生具备社会适应能力,了解当今设计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该专业必须坚持走下去的道路。它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监督与考验,从而使学校输出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和工作岗位中更具竞争力。

猜你喜欢
考核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