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昱辰 张开凌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人的思想、精神、能力等内在品质,是人类追求美好精神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必备素质。中国画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画家展现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国画艺术中的文人画为例,通过分析各个时期文人画蕴含的人文精神,探究中国画艺术与人文素养间的关系,以期促进当代中国画发展,提升当代人的人文素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看,1912年以前的国画统称为古画。到了近现代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美术界为了区分油画等外国绘画而将其命名为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水彩画相比,中国画在工具、材料、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中国画更加注重意境的渲染与情感的抒发,情感是作品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画注重写意,画面大多由线构成,简练有力。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艺术最大的区别为其蕴藏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
文人画,即文人所作之画,这一称谓最早由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提出,而其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文人画也被称为“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文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拥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一般是拥有一定学识修养的知识分子。与一般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不同,在文人画作品中,作者通常不直接描绘社会现实,而是取材于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以抒发个人性情,有时也会在作品中表达对民族压迫或腐朽统治的愤懑之情。同时,文人在作画时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不拘形似,强调神韵,重视书法、诗歌等在绘画中的运用,以及画中意境的营造。对传统美育思想和绘画技法的发展颇有影响。
文人画作为中国所特有的艺术种类,历史悠久。文人画的由来可追溯至汉代,当时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如蔡邕、张衡等人兼善绘画,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和动荡的社会使当时的文人将“不学为人,自娱而已”作为绘画的宗旨,希望通过寄情于书画来摆脱俗世的束缚与纷扰。
到了唐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人们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同时,科举的完善也促进了教育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绘画艺术也随之得到极大的发展。王维以诗入画,其绘画作品被认为是我国文人画的开端,他本人也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宋元时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至成熟的关键时期。宋代皇家画院的建立使中国绘画形成了以写实为主、讲究细节描绘的风格。然而,高度写实的绘画风格在达到巅峰后逐渐走向死板教条的极端,于是,当时一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画家通过总结与实践,提出了与文人画相关的一些理论。到了元代,文人地位低下,许多文人因身份原因无法入仕,只能将苦闷的心情寄托于山水之间,通过创作绘画来表达郁郁不得志的心境。这一时期,我国文人画得到了飞速发展,以文字、山水等元素组成的文人画典型风格也由此形成。
明清时期,文人画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宋元文人画为基础进行绘画,另一派是复古派,继承了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其中,复古派文人画对之后的文人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晚明时期,文人画通过多次的变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发展成熟。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画家,如“四僧”“扬州八怪”等,这些都对我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个时期的文人画也逐渐进入市民阶层,对市民的思想和审美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文人画作为文人士大夫抒发自身情怀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国古代的工笔画、白描画有着极大的不同,其本身自带浓厚的人文气息,是以人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唐代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繁华,诗歌盛行,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富足的状态。在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将绘画内容的重点由景物投射到了自身,作品不再仅限于对绘画技法的极致追求,而将如何用一幅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展现自身素养作为思考重点,进行更多的探索。
王维作为文人画的开山鼻祖,他以诗入画,作画注重色彩、光线、构图以及意境,画面充满诗意[1]。他在山水画创作中,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注重画面的写意性,强调个人审美趣味的自由表达[2]。在作品《辋川图》中,王维在对辋川山水楼阁、文人墨客进行了详细描绘,展现了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晚年时淡泊名利、不求显贵的心态。整部作品在体现唐代追求工整、理性美学特点的同时,将自身的情感追求融入其中,营造了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文人画最开始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也是文人画之所以能够流传于世、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宋代作为我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大量珍品留存于世。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们的作品中,以人为本这一作画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贯彻,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文人的品德、情感、素养、精神。这一时期,绘画不再是简单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客观精准描绘,而是成为个性表达、个人情感抒发的载体。
苏轼作为文人画倡导者和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在文人画的发展中做出了极大贡献。他的文人画理论虽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散见于诸多画记题跋中,却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画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古典绘画的主流[3]。观其作品《潇湘竹石画》可以看出,该作品不仅与文人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理念一致,而且带有苏轼极其浓烈的个人风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4]。作品中的诗画如果不能在思想上保持一致,那么再精美的作品也是没有灵魂的泛泛之作。
可以说,宋代的文人画将“以人为本”这一绘画思想进行了深化,彰显了“人”这一隐于画面中的主体。
但这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只关注自身。南宋时期,随着国情的不断变化,文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本旨在充分传达自身情趣的文人画也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新的变化。文人士大夫们将愁苦幽愤的心情寄予笔下的事物,在一山一水、一字一句中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前途的忧思。例如,在赵孟頫的作品《秀石疏林图》中,单调的黑白二色、嶙峋的木石,画面的每一个元素都暗含着作者思国思家的情感。此时文人画中的人文精神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种更加开阔的、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心怀天下”的人文精神。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再次趋于稳定,文人画出现了一个显著特征,即世俗化,作品的选材不再仅限于山川、花鸟、人物,而是融入俗世,一切皆可作画,一切皆有含义。
“扬州八怪”作为文人画的重要代表流派,在推动文人画世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扬州八怪”因其出生与境遇,比一般的宫廷画师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能够体察民情。在他们看来,高洁美好的梅兰竹菊具有入画价值,平凡普通的田间花草也具有入画价值。在他们的笔下,文人画的题材不再拘泥于山水花鸟,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题材皆可入画。如黄慎在《渔翁渔妇图》中描绘了一渔翁、一渔妇,生动地再现了渔民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喜悦之情,贴近群众生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体现了对世俗民情的关切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功利角度看,“扬州八怪”在官场上没有非常突出的成就,也不比王维、苏轼于后世留下显赫声名,但也对后世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人文角度看,“扬州八怪”作为文人,将对民生的关注和生活的热爱融入画面,在世俗中沉寂自身,得到心灵上的升华,体现了“大隐隐于世”的思想人文境界。
近代画家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是文人画绘制的重要基础。画家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很难创作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绘画作品,再精美的画面布局也是华而不实、缺乏灵魂的。
要想绘制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画家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怀与思想情操,向善的品德、充足的知识、坚韧的精神三者缺一不可。在创作时,向善的品德可以帮助画家于生活细微处发现美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保证情绪上的稳定,使绘画作品富有内涵;充足的知识可以帮助画家丰富作品内容,打磨作品细节,使艺术作品形神兼备;坚韧的精神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画家克服遇到的困难,突破自我,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绘画作品的魅力,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与前提。
中国画艺术作品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幅画中往往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画家通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段来抒发心中所感。可见,中国画艺术是个人在拥有人文素养后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展现画家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中国画艺术形式和内涵丰富,画家可以借绘画充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展示人文素养。例如,同时代画家龚开的《骏骨图》与任仁的《二马图》,虽笔墨章法不同,但在绘画技法、情感表达方式、画面呈现效果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映了画家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精神,而审美情趣和艺术精神来源于画家本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高的画家创作不出高雅的国画艺术作品。
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文化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画艺术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与此同时,人们的人文素养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欣赏中国画艺术时所能获得的内容。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画家的人文素养会为一幅绘画作品增添厚重感,提升作品文化内涵。隐喻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修辞手法,一直以来被文人用于绘画创作中,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画家在绘画中运用隐喻手法,用画面展现内心世界,向观者传达内心情感和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观者的人文素养。观者在获得文化体验的同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一些观者是绘画爱好者和学习者,受到文化熏陶后,在之后的国画艺术创作中会更加游刃有余,将内心情感注入其中,创作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影响之后的观者。由此可见,中国画艺术创作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谈。
中国画艺术作为我国艺术中的瑰宝,是画家抒发情感的纽带,也是画家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通过国画艺术,观者不仅能够欣赏画家的精妙技艺,而且可以清晰地感知其所思所想。而在观赏文人画时,作者自身所思所想也影响着观者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当今时代,应重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人文精神,深度挖掘作品人文内涵,通过观赏来学习吸收,提升自己,获得精神与心灵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