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真的很穷吗

2023-01-09 12:15
新传奇 2022年47期
关键词:功名生计士人

为什么大家一提到秀才,就会想到穷秀才、酸书生、迂腐文人等尽显揶揄的称呼呢?秀才为何会与“穷”挂钩?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否真如世人所说,皆为寒士,食不果腹、屋中漏雨?

在读书不易的古代,秀才可谓是身份的象征,“惟秀才之容止是观,惟秀才之言语是听”。可又为什么大家一提到秀才,就会想到穷秀才、酸书生、迂腐文人等尽显揶揄的称呼呢?秀才的真实生活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否真如世人所说,皆为寒士,食不果腹、屋中漏雨?

特殊待遇

超级特权:免税秀才作为考取功名的人,属于官僚队伍预备队的一员,自然不需要纳税和服徭役。朝廷还反复强调,“生员之家,并以洪武年间例,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丁差役,有司务要遵行,不许违背”。不仅能免徭役,还能免二丁之役,甚至免粮二石。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更是充满人性化,例如,浙江淳安免五丁,北直隶雄县免四丁,种田免粮,不用服徭役。

铁杆庄稼:廪食洪武年初,朝廷就反复强调,要保障师生的米、肉等物资供应,并制定伙食标准和配套人员,伙夫二人、杂役二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感觉到天天到学校食堂吃饭不太方便,于是地方政府从集体食堂改为发放物资。例如苏州,廪食每人每月一石米,遇到闰月还多发一石,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补贴秀才们的生活。

生活保障:学田虽然秀才免徭役,有补贴,但是依旧有很多秀才生活得不如意。为了让他们体面生活,传承文脉,各地纷纷成立集体资产“学田”(由官府将国有田地指定用途,其土地不可买卖,所有收入用于补贴士人生计)。

学田收入主要用于助贫和宾兴诸礼。助贫即助丧、助婚、接济三种。而贫困程度分为三等:全贫则助丧七石,助婚六石,周济五石;半贫则助丧五石,助婚四石,周济三石;稍贫则助丧四石,助婚三石,周济二石。宾兴诸礼包含的范围则很广,主要包括:生员应试、举人捷报、郊迎、赴宴、会试、进士。简而言之,就是和考试相关的费用都可以得到资助,让秀才在求学之路上没有后顾之忧。

额外补贴

除了以上特殊待遇,秀才还有一些日常补贴,称为膏火,也就是晚上看书的灯油钱。

秀才在每月开讨论会的时候,还会得到饷银或者纸笔。要是答卷优异,还有额外奖学金白银二钱以资鼓励。朝廷每年还会组织学业水平测试,在测试过程中不仅全程公费,考试排名靠前的还有多项奖励。

而且,秀才一旦获取乡试资格,即可得到盘缠银、酒席银作为资助。要是考上了,官府会发放盘缠、匾额银,少者10 两,多则120 两。

以上都是官府明确的福利待遇,秀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有自己的额外收入,例如田地收入、教书的课酬、帮人草拟诉状打官司、承揽地方公益事业,甚至代缴田地税款。由此可见,秀才的生活并不贫苦。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秀才因各种生计无法维持,称自己是贫寒之士呢?

秀才为何生计艰难

很多时候穷和富是一个相对概念。秀才作为官僚集团预备队的一份子,从整体上来说生活水平并不差,但是因为其对比的对象是官僚集团,自身认同也是士人,所以相对来说处于困窘状态。

而且,古代士人拥有书写能力,占据了历史的话语权,他们的诉求和经历被书写和保存下来,因此我们今天会看到许多士人生活艰难的记载。试想一下,免徭役、免粮、有膏火的士人生活都如此艰难,那纳粮、服徭役的农民又如何维持生计?

加之官僚集团的系统性腐败,虽然秀才拥有功名,享有很多特权,但还需要定期接受考核才能维持功名的有效性,这样一来,秀才就会受制于人。随着明朝吏治的不断腐败,学校教育自然无法独善其身,学官对待士人只问币金和束脩多寡。生员没有束脩去拜见学官时,“头卷卷加重,足僵僵不敢前”。学官面对这种贫苦学生自然没有好脸色,往往以怒容盛气对之。

另外,原有的福利政策难以为继。一来,学田制度崩溃,被权贵、奸诈士人霸占,收入锐减;二来,秀才人数暴涨,而且明朝科举相对公平,大量出身贫苦的读书人获取功名,但是膏火、廪食名额有限,往往需要排队,等到占据名额的人高中状元、因病去世,或被夺取功名才能依次递补。

生活开销大也是秀才穷的原因。作为士人,要维系自身社交网络,除了定期的学校会客、考试,往往还有士人一起出游,吟诗作赋。每逢同地士人高中、娶妻生子都要准备贺礼,这种开销加重了普通秀才的生活负担。

秀才身份带来荣耀的同时也带来束缚。作为读书人,谋得一份生计还是不难的,可以出任幕僚、赚取润笔、从商等,但是明朝理学盛行,对于道的追求严格束缚了士人的择业范围。读书人要恪守清贫、安贫乐道,同时大多数秀才生活的地区经济并不发达,润笔也多是两条鱼、一壶酒的水平,难以养家糊口。倒是可以出任私塾师傅,不过一般秀才在乡间的课酬无非也就是每日素菜两盘,每年纹银几两,拿来养家也是十分吃力。

但相比于同时代的劳苦大众,秀才的生计恐怕和穷、酸并不匹配。

猜你喜欢
功名生计士人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BY THE SEA
明在“知不足”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
君子制义与两汉士人的政治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