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以枣庄红色文化为例

2023-01-09 10:43闫芬赵海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枣庄游击队铁道

闫芬,赵海峰

(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红色文化由革命文化分化发展而来,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它是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在中国军民抵御日军侵略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合、整合传统优秀文化,中外革命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种精神纯粹。伴随着当下消费文化泛滥,红色认同危机现象的出现,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遭遇瓶颈,已然没有做好转化与创新的准备,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发挥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凝聚国家力量、共筑中国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释放有力的力量。因此,红色文化如何进行现代性转化,更好地发展传承,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使命,成为当下亟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1 红色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在视察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它积淀着共产党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复兴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进行现代性转化与创新,以适应当下的时代潮流,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 红色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常而言,文化都会存在历时态的3种文化要素,“传统文化的要素、当代创造的文化、代表未来社会发展的文化要素”[3]。传统、当代、未来三者在历史时间线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演进。优秀的红色文化传统依旧延续至今,在当代发挥重要功能,并继续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一些较为经典的,如红船精神、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所代表的立党为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红色文化需紧扣时代脉搏,及时汲取新时代文化营养,拓展自身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发展。

1.2 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

现代社会,媒体、广告、影视等所展现、倡导的生活方式令人眼花缭乱。经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丰富性掩盖了人们精神的荒芜,精神追求与道德力量在物质王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但无论物质如何丰富,对于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满足毕竟是有限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力量才是人不断克服自己的有限性,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红色文化业已形成的优良传统与文化积淀,能够在物质纷扰的社会中,给人们提供以源源不断的精神鼓舞与道德力量,在无常的人生中给人以恒定的内心安慰和超越自己的精神力量。

1.3 知识型经济转化的需要

红色文化需要在原有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主题内涵赋予新的意义,以适应国内外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进行产业转化。红色文化的产业化转化,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4]。在获得世界范围内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向全球传播中国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诉求,塑造新的中国形象。

1.4 繁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济世”情怀及道德人格准则,红色文化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爱国爱民、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依然是当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2 红色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容

通常而言,一种类型文化要想进行深远的发展与传承需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文化优秀传统的延续;二是吸收外围优秀文化成果;三是社会实践的改造与创造。中国红色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需要在原有文化基础之上,吸收先进文化,通过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来不断丰富完善自身,不断在形式、内容及功能上进行转化,来满足当代社会实践、当代人生存的精神需求。

2.1 形式转化

革命遗址、博物馆、革命文献等物质文化在发挥历史认知功能的基础之上,要更好地形成红色镜像,提高其文化吸引力;影视作品等精神文化在注重娱乐表征、时尚化包装的形式表达上,更多地思考如何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形式,深刻红色文化内涵,宣扬红色文化故事,让红色文化在各种形式的整合协调、良性互动中健康发展。

2.2 内容转化

如果以占据主流位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参照系的话,红色文化则处于客位文化。因此,作为客位文化的红色文化应思考如何呼应时代的主题,在原有文化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新的阐释,积极寻求与主位文化的价值交集,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积极融入主位文化之中。

2.3 功能转化

红色文化的社会功能不能单纯停留在以教化为目的层面上,娱乐消费式的情感体验是当下需要融入的一项重要功能。娱乐与教化功能的整合是红色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在尊重人民生活本位意识的基础上,将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隐性地植入娱乐故事的表达之中。让人民在消费娱乐的环境下,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与教育。

3 枣庄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1 枣庄红色文化概述

“淮海北沿沂蒙旁,史载鲁南英雄乡。铁道运河两支队,威显枣庄台儿庄。”枣庄素有“经典红色城市”美誉,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抱犊崮革命根据地、鲁南战役及台儿庄大战中的诸多红色元素让这座城市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红色气息。20世纪50年代小说与电影版《铁道游击队》的相继问世,让枣庄这座城市迅速家喻户晓,而铁道游击队也顺理成章成为其城市文化标签,一度成为国人心中最为热血沸腾的革命符号。

2005年,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地被列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枣庄市与井冈山、西柏坡、延安一起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重点调度的20个红色旅游城市。同时,相关影视作品的问世、红色文化旅游的开展让这座城市呈现红色文化复兴之势。时过境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枣庄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也随之凸显。作为枣庄红色文化的名片,铁道游击队被影视剧过度开发,严重消解了其文化内涵;而铁道游击队相应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传承效果欠佳。运河支队、鲁南战役、抱犊崮革命根据地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挖掘,进行有效的国家身份建构,更多地是以地域文化的面貌出现,自然没有引起国内主流媒体及人民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各地区域红色文化品牌蜂拥而起的时候,枣庄红色文化依旧抱着原有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的文化品牌竞争,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假定国内红色文化所辐射的观众总量是一定的,那么一些区域文化影响力增强,观众量提升,意味着另一些文化品牌会被销蚀。上海、临沂、井冈山、延安、闽西、湘西等各区域红色文化品牌的新一轮现代性建构,已开始新一轮的红色文化阵地争夺战。当这些红色文化品牌充分占领观众市场之后,想再拾国内人民对枣庄红色文化的认知与向往,提高其知名度和关注度,扩大影响力,将会是难上加难,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与此同时,铁道游击队影视城无论在规模、场景还是相关配套服务已无法承担大型影视剧的拍摄需求,使得铁道游击队题材影视剧拍摄地也由枣庄向东北、临沂等地转移;而周边青岛、临沂、微山等地对铁道游击队档案材料的保护、刘知侠档案及小说手稿的收藏保存、刘知侠纪念馆的规划建设等,这些相关红色资源的开发,让枣庄铁道游击队文化核心城市的地位逐渐消解,文化元素逐渐向周边地区域转移。

3.2 枣庄红色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困境

3.2.1 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足

铁道游击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更多依靠铁道游击队影视城、纪念馆,馆内建筑、场景大多依据史料仿造,自然历史的本真性会大打折扣。铁道游击队的战斗地址、居住房屋等建筑物在城市发展改造过程中遭到破坏,英雄战斗过的地方也没有碑文、标识,更减弱了城市的红色文化氛围。

3.2.2 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

伴随着国内颠覆红色经典、诋毁革命英雄的现象,青年群体出现了严重的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当下的青年群体,崇拜新时代的国民英雄“冷锋”,遗忘了曾让国人热血沸腾的铁道队长“刘洪”;崇拜冷峻坚毅的卧底警员 “陈永仁”,鲜有人知打入敌人内部、与日军机智周旋的地下铁道英雄“王强”;喜欢那奇装异服、打扮炫酷的流行歌星,却不熟悉那革命绝境之时依旧乐观吟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铁道歌手小坡。而近些年铁道游击队武侠剧风格的艺术处理,在剧情及人物形象的过度神化处理,更是颠覆了以往的红色人物认知,破坏了铁道游击队的经典红色文化内涵。

3.2.3 红色文化的创新策略困境

小说《铁道游击队》浓郁的现实主义手法,形成的小说故事情节,更是铁道游击队的历史集体记忆。可“铁道大队斗争的真实情况,要比文艺作品中所表达的更为艰险和复杂”[5]。铁道游击队多名队长、政委先后在战斗中牺牲,多次面临被敌军包围,绝境逢生。这就需要我们重回铁道游击队的真实历史,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之上创新,而不是在当下小说的基础之上创新。同时,枣庄其他的红色文化题材还没有寻找到与时代主题相呼应的表达方式,或者说还没有意识到地域红色文化的民族身份。

3.3 枣庄红色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3.3.1 恢复历史本真,建构红色权威

“媒介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6]它对社会的发展变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网络、影视等电子媒介占据着大众大量的注意力,是大众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电子媒介轻松娱乐的传播方式、假定性的艺术性表达,使得历史文化不再是历史本真面目“镜子式”的描写,与客观历史存在偏离。以铁道游击队为例,随着电影媒介地位的逐渐恢复,铁道游击队的具体认知更多是电影《铁道游击队》(1956年),由于电影一直强调继承小说的现实主义手法,故事情节取材于革命历史的真实事件,加上其艺术上的成功,目前大多数的电视栏目、影视作品也都会以此为蓝本,直接从电影中寻求历史线索,从而忽略了从历史文献中发掘铁道游击队历史的本真面目。历史本真的缺席,直接导致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也让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权威受到挑战。因此,越过小说、电影,以讲座、书籍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铁道游击队的真实历史,对于建构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权威无疑是必要的。

3.3.2 保护红色遗址,打造记忆之场

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世世代代的苦难与希望,蕴含着文明进程中的风雨沧桑,它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瞻仰南湖旧址,通过走进遗址,感受记忆之场,寻找中国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党的精神密码,寻找中国共产党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而目前枣庄对于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明显没有充分的意识,这座以铁道游击队为文化标签的城市,在城市的拆建发展之中破坏严重。铁道游击队的物质文化中,较多战斗过的枪支、衣物、信件、战利品真迹被摆放在纪念馆内,而队员战斗过的空间地点、居住房屋、经营碳厂、战斗地点、火车站等并没有被有效保护。遗址是独特的文化标识,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因此,保护为数不多的战斗旧址,补救已被破坏的旧址,寻找铁道游击队生活、战斗的经历,在其基础之上建亭子、立碑、设标记,配合纪念馆、博物馆,让铁道游击队文化以零星碎片汇聚成红色画卷,深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强大的红色记忆之场,才能更好地传承。

3.3.3 合理影视开发,深化红色内涵

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对影视作品尤其是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铁道游击队题材影视剧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在原有内涵基础之上,融入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念。好莱坞的二战题材影片在全球赚取高额票房的经验为我国的抗战片提供了借鉴。2017年,成龙领衔主演的《铁道飞虎》与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全球同期上映,让我们看到了铁道游击队题材电影与真正的战争大片之间的差距,让我们明白仅仅依靠明星效应、娱乐风格、精亮制作、大额投资,而保持旧的大众文化姿态,缺乏新故事内涵的注入,是难以取得世界观众的感动与认可的。枣庄的抱犊崮根据地、运河支队、鲁南战役等红色文化现今天还没有有效的影视作品开发,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这些资源也可以作为枣庄红色文化重要的开发对象。

3.3.4 融合时代精神,提升文化品格

尊重历史文化的本真面貌,是提升文化品格的基础途径;融合时代精神,则是提升文化品格与时俱进的关键因素。虽然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驱动下,红色文化开始向旅游、产业、知识型经济创新等方向转化,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奋进。但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商业化的开发可以短暂换来经济利益,却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长久之计。红色文化应时刻注重保持自身的筋骨品格,有力量、有道德、有温度,在挖掘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积极呼应社会的公众情绪,融入时代的主题印记,才能更好地将文化发展下去。《铁道游击队队员掠影》《铁道游击队图史》《鲁南铁道大队纪实》等一些书籍的问世,很好地补充了影视作品所欠缺的严肃、崇高的革命内涵。这些书籍是在尊重历史本真面目的基础之上,对铁道游击队历史的再次总结,通过当代人的视角,以铁道游击队员口述、会议等方式,讲述铁道游击队与敌斗争的真实故事,将铁道游击队精神进一步广泛传播。

3.3.5 树立区域品牌,活跃文化氛围

其一,树立红色文化主体性位置。枣庄红色文化中,台儿庄抗战文化通过遗址保护、台儿庄古城建设、影视剧开发、旅游开发等措施,让这座小城既有运河文化、战争文化的传统元素,也有媒介影像、建筑景观等现代元素,逐渐成为文化新名片。尤其是依据史料、口述建设的台儿庄古城,让抗战文化有了实体性景观建筑依托,城内大量鲁南民俗的融入,极具地域特色,极大地促进了旅游经济与文化繁荣。相比较而言,铁道游击队从历史发生到当下,更多依靠小说、电影才建立起来的庞大粉丝群。铁道游击队文化在遗址保护、史料研究、景观建筑等方面挖掘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影片《铁道飞虎》拍摄场地分别在临沂和东北,针对影视城无法满足大型影视剧场地拍摄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基地扩建和高质量的影视剧摄制,进一步扩大铁道游击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做好做实运河支队、抱犊崮根据地等红色文化,建立起“一枝独秀,多样开花”的红色文化格局,才能更有利于红色文化主体性位置的稳固。

其二,走进青年群体,激发红色文化活力。青年群体是当下红色文化的接受者、转化者,也是传播者,青年群体富有活力朝气、思维活跃,知识储备丰富,能够敏锐地捕捉社会变化。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将红色文化转化为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通常而言,一般从以下3种途径进行传播。一是讲座、论坛的形式。主讲人、组织者一般为高校、文化部门相关学者、专家。二是相关文化研究机构的成立。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教研室等机构组织,主要负责区域文化的史料研究、教学等工作任务。三是学生相关文化社团。学生群体可成立红色文化相关社团,如铁道游击队文化协会、运河支队协会、抱犊崮根据地文化协会等,也可将枣庄各红色文化类型统称为红色文化协会,定期在高校举办传承创新红色文化相关活动。同时,社团之间相互合作,可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的摄影、漫画、微图微文、微电影大赛,真正让红色文化走进青年群体,让青年群体真正了解熟悉枣庄红色文化,并将红色文化以文艺成果展现,丰富红色文化形式,拓展红色文化内涵。2018年,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通过微电影的形式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好人好事、革命历史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因此,激发大学生青年群体的红色文化活力,并利用大学生青年群体的流动性,可以促进枣庄红色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广为传播。

4 结语

枣庄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文化的宝贵文化资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它的发生、发展、辉煌与困境,较为集中地折射出当下红色文化的发展面貌及面临的普遍问题。它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积极呼应时代的主题,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更好地适应当代人们的学习习惯与精神需求,更好地传承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枣庄游击队铁道
铁道小卫士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敬请订阅《铁道通信信号》月刊
《绿洲》读者见面会在山东枣庄、临沂举办
荷兰咖啡吧里奇妙的“空中铁道”
青山忠魂——父亲刘流与西山游击队
山东·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